|
板凳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09-5-24 17:41:00
|
只看该作者
【课标篇】
趟过课标缺失的沼泽地
■湖南省常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肖焕之
“现在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真是没法上了,硬件设备与城里的没法比,开机就要半节课,运行几十分钟后又集体死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该怎么办?”一位署名为“姐妹”的教师在常德教育科研网上这样给我留言。
“肖老师:信息技术能否在中考中占5分?中考有分我就跟着你干,否则我还是会选择去教数学。”一位数学学科背景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曾这样直接问我。
我长期身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间,常常会和他们一样深感困惑。我们困惑于“不清晰的课程内容与脉络,不知道课程的发展方向”,一如身处沼泽地般倍感迷茫。在信息技术课程成长10年之际,我们急需较为完善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因为有了课程标准才可以规范课程内容、指明发展方向、约束教育行为。
课程定位 缺乏统一标准
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领域还是一门独立课程?在2000年11月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信息技术是一门从小学到高中一贯开设的必修课程。而在新课程体系设置中,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领域之一。信息技术课程有其自身的知识体系,且偏课堂式教学,究竟该如何与“生活实践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融合,尚需要进一步探讨。
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义务教育阶段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外独立开设的信息技术只能算是地方课程。地方课程的课程标准应该由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拥有“确定课时、界定课程内容、选择教材呈现方式”的自主权。但在国家没有统一要求的情况下,希望各省市都能如期颁布本地课程标准的想法显然有些不切实际。目前仅有江苏省和上海市颁布了本地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就是例证。
当前,拥有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规范与发展是有利的,也是必须的。当然,由于信息技术设施条件和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地可以在全国统一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制订补充性地方指导文件。这样既可以保障课程有全国统一的基础性内容,又可以提供体现地方特色的拓展性内容。
是计算机课程还是信息技术课程?尽管本课程的名称早已由原来的“计算机”更改为了“信息技术”,但其内涵的变化并未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广泛理解。我们翻开目前使用的一些信息技术教材,内容被“计算机知识与操作界面”充满,“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似乎成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唯一教学目标,这是对信息技术课程内涵理解不够的一个例证。其实,知识与技能永远是为应用服务的,我们也无法穷尽知识与技能。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能仅停留在运用、加工、获取信息的浅层次上,信息技术课程同样应该体现技术思想和文化价值。
探索实践 渐显课程脉络
10年来,许多专家和一线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层面都作出了可贵的探索,我们可以从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的变革轨迹中辨析课程的发展方向,把握课程标准的重构脉络。
目前我们使用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大多已没有拘束于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而是依据实际情况调整了教材内容。从我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使用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大体上有三种变革:第一类是“改良”的教材。考虑到技术的发展,这类教材删除了DOS和BASIC等相对“过时”的学习内容,也适当增加了一些新技术学习内容。但这类教材并没有突破旧教材的编写模式,仍以完成一个个软件操作步骤为教材内容。第二类是“任务驱动式”的教材。这类教材从教学实用出发,广泛征求了一线教师的意见,大胆地重构了教材编写体系,老师们普遍反映教材好教了,学习内容明确了,课堂技能训练更落实了。但这类教材以完成技能任务为编写思路,忽视了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不利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和同课异构课堂的生成。第三类是“基于课标”的教材。这类教材是依据个别地方颁布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编写的。用这类教材教学,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和重组,需要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当然,这也会促进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经验的积累。
重构课程 趟过沼泽地
当前,缺少课程标准已成为束缚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根源。那么,如何重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呢?我认为主要可以从思考以下两个问题入手。
一是课程内容应如何构建。我们期待建构以计算机等知识为支撑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江苏省和上海市是按“基础+拓展或探究”模式呈现课程内容的,这类似于高中课程的“必修+选修”模式。这种模式将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所需要完成的基础知识放在基础模块中呈现,确保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内容,同时又考虑到目前义务教育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殊”联系,设置了以活动为主线的拓展模块,以体现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综合化”特征和课程内容的层次性。其中拓展模块的内容主要有两种:一是对知识的综合应用,逐层提升;二是新知识的学习。拓展知识一般以综合实践活动方式展开,以专题活动方式呈现,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是课程体系应如何构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软件、新工具不断涌现,基于软件操作的“散点式”课程设计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打破操作软件界限、寻求知识内在联系与相互衔接的、体现地方差异并融合地域文化的、螺旋式上升的知识体系已被广泛认同。这种课程体系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与层层深入,也有相对稳定的“识别与获取、存储与管理、加工与表达、发布与系统等”信息活动主线。在基础教育阶段,这种体系结构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其实多数知识的学习也需要有一定的重复率。这种“螺旋式上升中的重复”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为巩固记忆、熟练操作的简单重复。二是概念、原理逐层深入的螺旋式上升重复。这对知识的掌握是必须的,也是其他学科普遍采用的一种内容架构模式。当然,在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初期,我们并不盲目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保障学习有效的前提下,兼顾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性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十年磨一剑。如今,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已被广泛认可。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不能停留在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更要让学生体验过程与方法,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同样需要坚守学科性和应用性的双重角色,只有基于学生的自身生活体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构建出课程内容丰富、体系构架清晰、不同学段内容层级合理并相互衔接、知识拆分与渗透并螺旋上升、体现适度超前性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尽管这条路还很长,但我们抬头望去,“沼泽地”的外边就是一片蔚蓝的天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