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99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幼教论文 浅谈幼小衔接中幼儿社会适应性的培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12 11:53: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优秀文章 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发,幼小衔接的问题得到了教育界专家们的认可和支持,逐渐形成了幼小衔接对幼儿发展重要性的共识。做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成了每个幼儿园的重要工作。显然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已是广大幼教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
    德国的哈克教授曾做过一次调查,有30%~40%的孩子进入小学一年级后,对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很不适应,常常在心理上产生紧张,如果这种不良的现象不能及时得到缓解和消除,孩子就会出现退缩、厌学、孤僻、焦虑或羡妒及攻击性行为等偏差。原因是这些孩子入学前在知识准备方面做得很好,却忽视了在入学态度、情感反应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准备,造成了他们入学的障碍。1990年至1994年间,联合国儿童教育基金会和原国家幼教处联合进行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学前期为幼儿作好社会适应性与抽象逻辑思维的准备,幼儿入小学后面临的学习适应困难和社会适应困难均可以克服。
    由此可见,要使孩子适应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幼小衔接时期对孩子进行入学前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是社会适应性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呢?下面我就结合实际工作中做法谈几点体会。
    一、改变作息制度和环境布置。
     1、适当改变孩子的作息制度。
     幼儿园和小学在作息制度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幼儿园孩子每天早晨入园时间是很宽松的,一般在7:30~8:30之间;但到了小学,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到校;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大班一次活动时间是25~30分钟左右,而到了小学每一节课的时间是40分钟;在幼儿园一般都能保证充足的午睡时间,而到了小学可能就没有午睡时间或只有短暂的午休。上面种种差异就必然形成一个“生活规律的坡度”,怎样才能引导孩子走好这个“坡度”,我觉得幼儿园应该与小学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幼儿园首先应在大班孩子的作息制度上适当地作出调整。
     (1)规定幼儿的来园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为了使幼儿入学后能较快地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奏,在大班第二学期,我们就要对孩子的作息制度做些调整,如早晨要求孩子8点之前来园。通过比一比“我能准时到园”的活动,让孩子逐渐的形成时间观念,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2)逐步减少睡眠时间,适应小学的生活,
     孩子在幼儿园午睡惯了,在身体里形成了“定时器”,到了十二点半孩子就有进入午睡的感觉和反应。而小学生没有午睡的时间,这让孩子一下子很难适应,于是上课时就会出现注意力分散,打瞌睡等现象,对老师传授的内容一概不知。所以我们适当的减少孩子睡眠的时间,让孩子慢慢地把午睡的习惯改为午休,以适应以后的小学生生活。那么减下来的时间孩子应该做些什么呢?这就需要教师的合理安排了。我们组织一些安静的区域活动,如各种棋类游戏、智力拼图、搭积木、画画,做手工等,尽可能是一些操作性的游戏,让孩子能集中注意力,认真的进行各类活动。减少睡眠的过程应该是逐步渐进的,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应该是适时、适当地减少睡眠,如每周减少5分钟,切不能“一步到位”。
     2、适当的变换班级环境的布置。
     在幼儿园,老师考虑到孩子的特点,能更好地与孩子互动,在组织活动时一般都孩子围坐在老师身边。小学则不然,他们有严格的课堂常规,如上课时要保持统一的坐姿,举手发言要使用规定的手,写字、画画都应有正确的姿态和方法等等。这些要求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是很高的,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到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为了拉近与小学的距离,让孩子逐渐适应起来,我们在参照小学的基础上,可以把活动室环境的布置做些调整。首先是按小学生排桌椅的形式排列课桌,并设立黑板等,让孩子扮演当一名小学生,对自己即将成为小学生感到自豪。我们和孩子一起来学习小学生上课的样子,如上课时身体要坐正,胸挺直,两手上下重叠放在课桌上,举手发言时要用什么样的姿势等等,让孩子在模仿游戏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这样孩子到小学后,看到和幼儿园类似的布置,就会产生归属感,对一些基本的课堂常规也有所了解,感觉小学也是很轻松的,从而减轻了孩子的心理压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7-12 11:53:58 | 只看该作者
二、提高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幼儿园本身就十分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然而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在幼儿园孩子独立生活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虽然增强了,可由于小学不同的生活模式,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了。如课间10分钟,需要孩子自己安排活动,包括喝水、上厕所、解决简单的问题等。孩子到小学后,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如身体不舒服了,或不会与新同学相处了等等。要使他们适应那里的新生活,首先要加强孩子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1、提高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曾经听一位小学老师说过关于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的事情,很多小朋友由于在
幼儿园里养成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告诉老师一声,上了小学以后,他们就把这个习惯带进了学校。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下课了,小朋友会走到老师跟前说:“老师,我要去小便。”“老师,我想喝水。”“老师,我能不能到操场上玩一会儿?”等等。听了这位老师的讲述,我深刻地体会入学前加强对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内容较广,包含了生活的自理能力。要求幼儿会正确的穿衣、裤、鞋,会保管自己的学习用品,懂得自我保护等等。那么怎样来加强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呢?结合幼小衔接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坚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先是教会幼儿怎样整理书包,怎样收拾文具,怎样做值日生。在此基础上,根据大班幼儿竞赛意识强的特点,我们开展比一比,赛一赛的活动。评一评谁整理书包时速度能得第一,谁的书包里最整洁,谁的值日生做得最出色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强化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2、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
     心理卫生学家卢格说过:“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幼儿进入小学就像进入一个新的“大家庭”,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老师,结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新集体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则有赖于一定的与人际交往的能力。交际能力强的幼儿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融入集体中,与小伙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反之,交际能力差的,就容易与同伴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若处理不当,最终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据小学的老师讲,下课后许多刚入学的孩子不会主动与同学交往,有些孩子为此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甚至出现不愿上学、怕没人跟自己玩、怕受人欺负等问题。因而老师应特别注重提高幼儿的交际能力。
     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我们从幼儿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友好和睦地相处,包括学会谦虚、有礼貌,能与小朋友分享玩具,不与小伙伴追逐斗殴等等;学会关心和参与集体的活动,包括学会与人商量,会向同伴说出自己的想法,共同决定大家要做的事,在别人需要帮助是,愿意给人于帮助,在集体活动中学会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学会主动接近老师,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遇到困难时敢于想老师请教,身体不适时能主动找老师帮忙等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却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交际能力。
      3、提高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小学刚开学的一段日子,总会出现这种现象:上课时只要有一个小朋友控制不住要小便,这样一个去了厕所,就会“带动”一大批小朋友去小便,使老师无法正常上课,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非常注重加强孩子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如让孩子知道小学生上课时应遵守的规则和注意的事项。然而,幼儿毕竟是幼儿,他们的认知还依赖于生动的形象,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具体的活动。我们只有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幼儿的身心特点,采用孩子感兴趣方法组织活动逐步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来帮助他们学会合理地安排课间活动内容、知道下课后要先去上厕所再玩,上课时不可以随便小便等问题。如在区域活动中和孩子玩“我是小学生”的游戏。让老师来当小学老师,孩子当一年级的小学生。上课时告诉学生不可以随便去小便,要专心听老师讲课,下课后是自由活动的时间,提醒学生去小便。在第一次游戏时“小学老师”要把主要规则讲清楚,然后有个别幼儿当“老师”,教师则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当小学生。并故意做一些不合理的事,观察幼儿是如何处理的。如上课的时候说“老师,我想去小便。”下了课问老师:“我可不可以到外面去玩一会儿?”如果这位小老师已经掌握了游戏的规则,就可以让他来带动其他小朋友玩这个游戏了。这样通过老师和孩子,孩子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游戏,使孩子知道了小学生是怎样来合理安排自己的课间活动的,培养了孩子的时间观念,增强了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孩子学会自理、自立,逐渐脱离成人的直接照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7-12 11:54:13 | 只看该作者
  三、加强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
    针对目前孩子进入小学后所反映出来的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不强的问题,在幼小衔接的活动中我们应该从孩子的特点出发,积极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的精神,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通过各类游戏化的教学活动,来加强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注意个性、情感以及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幼儿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作好做小学生的准备,使之在由幼儿向小学生转换中较好地适应。这对他在小学的学习、生活,乃至将来的学习、生活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重用。
     1、加强对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
     幼儿心理学中讲到,“4~5岁的幼儿已经具备了完成指定任务的能力。”让幼儿完成适当的工作,有利于提高幼儿的任务意识。我们即通过值日生、小组长等工作让幼儿尝试来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并通过游戏、设置情景等活动让孩子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逐渐培养了孩子的任务意识。同时根据幼儿园活动的内容,设计一些亲子作业,如让孩子把一些简单的儿歌朗诵给爸爸妈妈听,由爸爸妈妈记录后带到幼儿园,或请孩子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一件小制作等等,让孩子养成每日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由此增强了孩子的任务意识。
     2、增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非常注重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我们充分利用和创设环境,利用各种活动的情节让孩子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如:为了让幼儿养成上下楼梯靠右行的习惯,我们幼儿园在楼梯的左右两边分别贴上了下楼和上楼的小标识,孩子看到了小标识指示后就会自觉地沿着它(靠着右边)上下走。另外我们还把一些规则运用游戏的情节中,孩子通过游戏对规则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如养成在回答问题前要先举手;别人发言时不随意打断的习惯,为以后的学习作好了准备。从而不断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四、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愿望。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认为:“只有儿童自己具体参与的活动,才能获得真知,才能形成自己的假设并给予证实或否定。”要培养幼儿渴望学习、愿意上学的情感,首先要让幼儿对小学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他们逐渐接受,并产生好感。
     1、参观观摩,激发入学的愿望。
    大班的孩子即将进入小学学习,为了激发孩子入小学的愿望,让孩子顺利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减小心理压力,降低精神负担,幼儿园大班的幼儿进行参观小学的校园活动是非常幼必要的,参加少先队活动、观看升旗仪式、看小学生上课,看小学生做作业,和小学生交谈,与小学生联欢,搞“大手拉小手”活动等等,通过活动让幼儿接收到实实在在的信息,这比书本的图画、老师的讲解生动多了,也让幼儿容易接受多了。通过这个活动,让幼儿较好、较全面地了解了小学、了解了小学生学习等情况,使幼儿在思想上、情感上作好了入学准备,激发了他们对小学的向往之情。
     2、模仿、学习,萌发当小学生的积极情感。
     为了让孩子对小学生活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萌发当小学生的积极情感,在组织参观、观摩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孩子戴红领巾、背书包、坐小学生的课桌椅、请小学老师为我们上课等实践活动,帮助孩子真正理解了入学求知的目的,形成了正确的入学态度和情感。
    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其中的内容不单单是在大班时才能得于培养的,为了更好地让幼儿顺利完成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把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从而更好的促进他们的发展,真真切切落实幼小衔接中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为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生活打好坚实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 19: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