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9-5-16 08:18:00
|
只看该作者
三、对应用题教学已经进行的一些改革
进入新课程以来,对应用题教学已经进行了许多改革,归纳起来,主要是在三个方面展开的。
1.尽量把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计算教学相结合,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
过去的数学教科书,把计算和应用题设计成两个各自独立的系统,交叉安排教学,一般是计算教学在前,应用题教学在后。这样安排的理由是解答应用题需要计算知识作为基础,学过计算再解答应用题,障碍就少了。事实已充分表明,两个内容分离教学,往往造成学生对计算意义的感知不足,还削弱了学习应用题的热情。新课程里,实际问题不以单独章节的形式编排,尽量和计算结合在一起教学,已表现出三点优势:一是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能具体表达运算的含义,有利于学生体会运算的意义,逐渐建立四则运算的概念。二是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给了学生探索计算方法的机会,有益于理解算法,建构法则。三是调动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体现了计算的应用价值,有助于应用意识的培养以及认真负责的态度养成。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又启示我们,完全淡化应用题的体系,纯粹让应用题教学跟着计算教学走,教师和学生都难以把握解决实际问题的阶段性教学内容与任务,会影响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效果。计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两者的结合最好是灵活且有弹性的。如,求总数、求剩余数这两种一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与加法、减法的意义完全吻合,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把总数平均分这两种一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与乘法、除法的意义完全一致,这些实际问题的教学与计算教学应该紧密结合,同步进行。至于解决相差关系、倍数关系等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需要先建立“相差”或“倍”
的概念,再利用这两个概念进行梳理,才能找到相应的算法。这些实际问题的教学安排在计算学习之后比较妥当。再如,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安排在两步混合运算前教学,可以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而三步计算实际问题与三步混合运算同步教学,能体现运算顺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
2.实际问题的呈现形式多样,加强了收集、整理信息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过去的应用题几乎都用文字表述,应用题的结构严重模式化,人为地分割成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两个部分,而且已知条件出现在前,刚好能够解答所求的问题,学生没有收集信息与提出问题的机会。应用题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的数学题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体现不出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新课程第一学段教科书里,实际问题经常用图画、对话、图文、表格等多种形式呈现,问题的趣味性、现实性、思考性都有所加强。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这是生活中或自己身边的事情与问题,因而更愿意辨别情境里的数学信息与非数学信息,提取并整理条件和问题,通过自己的信息加工理解问题。第二学段教学的实际问题比较复杂,经常要两、三步计算才能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较难用一幅图画清楚地表现,另外,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明显增强了,所以,教科书较多采用文字表达的形式呈现,同时也注意了问题的数学意义和挑战性,经常给学生选择条件或提出问题的机会。
3.已有的知识经验支持学生的解题活动,应用题的教学方法有了很大改变,学生有了独立解题、自主探索的机会。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包括在数学学科里陆续习得的知识技能,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积累的方法经验。过去的应用题教学比较封闭,只关注数学课上曾经教学的知识技能,忽视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和了解的方法经验,解题思路的教学偏重于逻辑推理,淡化了可以进行的合情推理。新课程认为,无论学科知识还是生活常识,都是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利用的资源。在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个新颖有趣的实际问题,用适当形式呈现之后,学生不再等待教师讲解方法,而是主动思考解答方法,他们既利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推理,又联系生活经验突破思维难点。在解决实际 问题时,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初步发挥了主观能动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