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3-6-27 01:30:07
|
只看该作者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信息技术辅助教师的数学教学,另一种是计算机帮助学生学习数学。
(一)信息技术辅助教师的数学教学。
它是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或补充由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征进行常规的运算、作图、列表及模拟一个动态过程等,从而达到辅助教师教学的目的。在现实数学教学过程中,可能常常遇到一些比较费时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并非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但为了达到所需目标又不得不经过这些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是非常有效的[6]。
(二)计算机辅助学生学习数学。
这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另一方式,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向学生出示一组难度渐增的练习题,让学生作出回答,计算机会及时给予评判和指导。练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固定出题,也可以是随机出题,根据教师所给的课目,章节,题型,难度灵活出题,增加练习的智能性,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计算机会自动给出必要的提示或辅导,从而巩固所学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很快形成技能技巧[6]。
利用计算机辅助进行练习,不仅意味着学生要有必要的问题求解知识,而且还需要学生具有相应软件操作技能,而对软件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就是学习数学事实、概念和原理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计算机辅助学生学习这一过程,主要是学生和计算机的交互作用,它摆脱了传统的教师控制教学的局面和消除了教师的主观意志的影响,增强出题的客观性,能够更加真实地检测教学的实际情况,节省大量的时间,把教师从传统教学的出题,编题,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等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学创造。
四、如何使信息技术更好的融入数学教学。
(一)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例如:在学习“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我进行如下设计:如图, 和 是同一条弧 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测量出两角的大小
问题1:移动点 ,猜想它们之间的关系?
问题2:移动点 时,发现当 固定时,弧 所对的圆周角固定吗?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移动点的位置,
问题3:移动点 时,观察圆心角与圆周角之间存在怎么样的位置关系?
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测量出两角的大小,通过变化 的大小,观察猜测,通过移动点的位置,在变化中寻找不变,得到所要学的关于圆周角的结论,即一条弧所夹圆周角是它所夹圆心角的一半,并且在观察圆周角与圆心角的位置关系中,为接下来的定理证明,分情况证明做好了铺垫,课堂引入自然顺畅。
(二)运用多媒体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
例如:我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条边长短有关”的错误。为了克服学生这一错误认识,我们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在电脑屏幕上出示一组两个角相等而边长不等和两个角的两条边长相等而角度不相等的画面,要求学生判断每对角的大小?结果有70%的学生非常肯定地得出边长的角大这一错误判定。此时,我并没有立即否定,而是要学生以四人一组一起讨论,学生们在一起通过画、比、量、议等多种方法验证,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时,为了学生更进一步直观验证,展现认知过程,利用电脑屏幕,显示一个高亮度的“角”,要求学生注意这个角的两条边变化时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学生们目睹着两边慢慢地延伸而角的大小没有变化,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观察明白了道理,统一了认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发展了思维。
(三)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问题解决
例如:对于问题“顺次连结任意四边形的四边中点,围成一个中点四边形,则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试证明你的结论”的解决,我引导学生进行如下的探究:①画图: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个任意的四边形(四个顶点可以任意拖动)及其中点四边形;②探究:任意拖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以其改变它的形状,发现四边形的形状也随之发生改变;③猜想:中点四边形的形状由原四边形的什么性质决定?④验证并结论。这样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解决问题,并继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结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四)提高练习反馈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巩固新知,辅助教学
例如,在三角函数应用的习题课教学中,通过电脑预设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和矩形,解三角函数应用题的内容和多个例题的展示,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突出重点,学生从中归纳出解题的重要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在讲述立体几何中的对各种柱体、锥体、台体、球体认识和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推出时,就可以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出。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主:观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五、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使用过程中的反思。
信息技术的介入应体现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而不只是教学内容数量上的增多,手段上的新颖,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知识发生、发展的播种者及浇灌者,更应是学生处事的模范。灵活的应变能力,严谨的求学态度,严密的逻辑思维,这些都要靠师生之间的心灵感应,靠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感互融,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们不应让“人机对话”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否则,现代媒体成了教学机器,教师成了键盘手。课堂教学必须从教学的目标和技术的特点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保证数学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有选择地适时采用,讲求必要性、适度性、实效性,不能追求形式,为了整合而整合。
当然,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服务教学时,应讲究科学有效地使用。虽然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能够扩大师生的信息量、题量,但也要注意有所取舍。在课堂教学上始终不能忘记教师的主导地位,否则任由学生发挥其主体性,那也只是放任自流很难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7]。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侯立伟,信息技术利于数学实验的开展[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1);
3、王旭媚.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尝试与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4,13(2);
4、焦瑶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问题与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4,12;
5、郑芳,教育信息化及其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施.信息技术教育,2006,(4);
6、潘云泽,王以宁,信息化进程中教育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7、温寒江,连瑞庆,构建中小学创新教育体系.北京科技技术出版社,20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