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以上三个片段是我在三次教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时所经历的。同样的问题,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带来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前两种在随后的指名朗读中仍有一部分学生读错,在第二种课堂上甚至还有学生在争论,而第三种只有极少数学生读错,而且一读错就能马上发现,全班集体帮他纠正。其效果不言而喻。第一种案例中,我虽注意引导学生,企图通过其他学生的评价来发现问题,当学生发现不了,及时点拨出,这种做法没有什么不妥的,我们老师不就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吗?但只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让他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多音字的理解被架在空洞的语境中。第二种使得学生一头雾水,错过了教学的最佳契机,把问题留在课后,试问,有几位学生课后会主动翻字典。可我心里只想着赶时间,扫清障碍,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第三种,既使学生掌握了学生方法,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马上查字典,让课堂达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怕耽误时间,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受制于听课老师的存在,也许只是掩饰自身教学经验不足的借口。孙双金老师曾说:“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三重境界:一是心中有案,一心只为教案走;二是心中有文,读懂课文万事休;三是心中有人,教育乃是唤醒人。”这让我想到了上课确实是一种艺术,要上好一堂课,备好课是关键。一堂课上得成功与否,离不开老师在课前所做的大量准备:是否认真学习了大纲,是否深入钻研了教材,是否全面地备了学生。但当课堂上出现“意外”时,我们应果断地舍弃心中的框架,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真正地做到心中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