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5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观摩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竞赛活动心得 关注细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07:35: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注细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0月27至29日,我们一行三人爱中心学校的指派,前往黄州观摩了黄冈市表年教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竞赛活动,在活动期间,我们一共观摩了十二节精彩的阅读教学课,并聆听了专家的妙语点评,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这里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作简要汇报,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流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即“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这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一种常用流程。该流程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课时完成。具体讲: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优美的文章可用一课时完成;篇幅较长又难懂的课文可用二至三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但原则上以两课时为主,在两课时的教学中基本式的后两个流程可以有机地分散到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中,为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最后一个流程也可以在第一课时中体现,可视情况而定。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
激趣导课,揭示课题——初读交流,整体感知——细读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导课,二是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画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前六种导入法其导入要和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说明:教学中采用哪种导入方式,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2、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初读课文,畅谈收获”环节,初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课文的内容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读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识字、写字。
(2)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
(3)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
说明:第一,(1)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识字、写字环节中要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还要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第二,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环节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地有机结合,教师在检查学生读书时不能停留在学生读完全文后纠正“字音对错和通顺不通顺”上,应让学生按自然段去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应注意倾听读者的读书情况,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子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流利。第三,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等,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不懂的词句,可以是对内容的困惑等等。学生的收获如果能触及到课文的主旨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炼板书;学生的问题如果非常简单可当时解决,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板书出以待后续解决;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以便顺学而导,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此外该环节还要注意年级特点: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第四,这三个环节还可以进行整体教学,即,读书——识字——感知内容一体化,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文识字随文感知内容。第五,低年级暂不安排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进入中高年级后,对(1)、(2)两项要求主要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反馈予以落实。
3、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合作探究,解读文本”环节,细读理解的目的是让学生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以便(初步)掌握课文要点、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4个环节:
(1)梳理初读及整体感知情况。
(2)围绕疑难问题,师生合作探究。
(3)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
(4)小结理解课文的情况。
说明:第一,梳理初读及整体感知情况。环节要紧扣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环节,要在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环节的基础上总结读书及感知课文的情况,以表扬激励为主。第二,围绕疑难问题,师生合作探究环节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是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环节,该环节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是要突出重点句段的学习;三是要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项目,达到文意兼得;四是要采取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譬如,可采取读议法、读画法、表演法、以问促读法、理解感悟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进一步掌握课文的要点、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五是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指导的过程中要看到学生由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不会学到会学的过程;六是在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度补充教学内容,扩充教学资源。本环节在低年级教学中不必突出重点段落的学习,也不要安排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三,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环节,是落实语文阅读教学“整体—部分—整体”教学程序的重要环节,在该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课文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读重点段落,反之可读全文,感情比较浓厚的课文可以配以音乐进行烘托渲染,朗读要达到以情激情的效果。第四,小结理解课文的情况环节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教学环节,教学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明确课文的要点、主要内容及文章主旨;三是为第四阶段做好铺垫。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07:35:11 | 只看该作者
4、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说明:第一,这一阶段要和第三阶段中的“小结理解课文的情况”环节相吻合,要体现出顺接关系,低年级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动,中高年级可安排一些阅读拓展活动。第二,要做好归纳总结。一是进一步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重在表扬激励;二是进一步梳理学习内容,提升主题;三是布置作业,明确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第三,该阶段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属于辅助环节,可有可无。在教学设计中该阶段是否要体现出来,要依据教学内容的多少、课文篇幅的长短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
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明确内容——巩固梳理,迁移应用——归纳总结,拓展实践。
1、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导入主要是起到一个承接上课时连接下课时的过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环节:
(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2)明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说明:第一,在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环节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二是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三是提问上节课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四是检查上节课所布置的作业。导入时要选取一至两个方面作为导入的内容,不可面面俱到。第二,要根据第一课时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及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2、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本阶段是基本式“合作探究,解读文本”阶段的继续和补充,是继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要点、主要内容及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的一次提升,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并形成语言积累。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3个环节:
(1)梳理学习内容,提升价值观念。
(2)适度拓展阅读,扩大学生视野。
(3)进行综合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说明:第一,在梳理学习内容,提升价值观念环节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在熟读课文,形成积累的基础上梳理学习内容,进一步明确课文的主旨,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二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句段,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主题思想的。第二,适度拓展阅读,扩大学生视野环节中阅读的材料可以是学生搜集的也可以是教师搜集的,无论是谁收集的一定要和教学内容有关,通过以一篇带多篇的阅读形式,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第三,进行综合练习,开展实践活动环节中的综合练习和实践活动以迁移运用为主,该环节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写字练习、读写结合的片段练习以及辩论、表演等活动。第四,在该阶段要注意把握各年级段的特点:低年级以了解词句的意思和感受课文内容为主;中年级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为主;高年级主要从文体、表达顺序、关键词句去体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握表达的方式和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3、归纳总结,拓展实践。
说明:该阶段为第二课时教学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任务:一是就学生对正篇文章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明确优点,提出努力方向;二、是布置实践性活动,向课外延伸。
通过两天的学习观摩,我们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有了一些反思:
一、        围绕文本,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纵观我们所观摩的十二节语文阅读教学诗,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语文教学,回归      到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就是结合具体文章,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比如麻师附小的徐春兰老师讲的《去年的树》,教师结合文中“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呢,天天听鸟儿唱歌”这句话,抓住“天天”一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述说“当春暖花开的时候;当艳阳高照的时候;当秋高气爽的时候”鸟给树唱歌,树听鸟唱歌的情景,注重读、说、写的结合。再如罗田实验小学丁玉英老师讲《去年的树》一课,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安排了“大树又长开新芽,小鸟明年或许未来又会和大树发生怎样的故事”这一续写童话的拓展延伸内容,很好地体现了读和写的有机结合,还有团风县团风小学的黄小玲老师在执教《白鹅》一课时,抓住了鹅的叫声高傲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凡有生人进门”“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等情况下,想象“鹅”会说些什么,等等,这些都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帮助和促进。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关注全体学生。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个关键是要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就当前学校的现状来说,班额过大是普通现象,如何关注全体学生是一个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课题,提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从我们观摩的这些课中,每位都贯彻了这一教学理念,如黄州区实验小学的袁群老师在执教《月光曲》一文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女孩,皮匠,贝多芬的对话,就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先小组内练习,然后由四小组在全班展示,既保证了人人参与,有兼顾了全体学生。同样,为了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读和说的环节,教师能尽量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量也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注重课前对话和导入,让学生、教师、教材和谐相处。
兴趣是最为好的老师,能让学生对老师,对教材产生兴趣,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在这次观摩活动中,我感觉到每位教师都十分注重课文活动和导入这一环节,可谓花尽心思,奇招叠出,如武穴实验二小的何迎芳老师在执教《送元二使西安》时,用《送别》音乐并引导学生背诵送别诗作为导入,红安将军城小学张海荣老师执教《慈母情深》一文时,齐背《游子吟》再引入自己母亲如何照顾自己谈开引入,黄小玲老鼠执教的《白鹅》一课时,由自己能样的小动物引入,瞿亚军老师执教《临死前的严监生》时,由课前做猜名著人物的游戏自然引入,还有的在课前和学生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此等等,拉近了学生老师和课文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构建和谐课堂奠定了基础。
四.注重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应在课堂上随机地提示学生,注重学法的指导,以便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在这次活动中,我发现老师们都很注重方法的指导,如黄小玲老师在执教《白鹅》一文时,引导学生理解“三板一眼”一词,就结合鹅的吃相,引导学生读课文,表演课文内容来进行理解,注重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一方法的指导;袁群老师执教《月光曲》时,关注文本中留白(即贝多芬的内心,兄妹的内心)提出“这时贝多芬是怎样想的,哥哥和妹妹又是怎样想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指导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感悟的读书方法;王晓春老师在执教《最后一头战象》时,注意了指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情感的方法等等,还有像“不动笔墨不读书”“注意读书时不要拖尾音”这些及时的提示,都达到了“授人以渔”的效果。
五.表扬和评价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在课堂上,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评价要讲究技巧,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要及时予以评价,方式不一,以表扬激励为主,但表扬激励又不是单纯地这了鼓励学生,还要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在这次观摩活动中,我发现教师表扬的艺术很高,如“你读的真好,从中我听出了妹妹对哥哥的安慰”;“你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你的重音,节奏读得多准啊!”;“能把书中没有明确写的说出来,你真会思考”等等,不光给了学生肯定,同时,也较好地指导了学生的学习。
诚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但只要我们关注学生,亲近学生,我们就能够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20: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