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9-4-22 06:45:00
|
只看该作者
三、整体设计,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意义建构
1.激发问题意识,感悟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
心理学告诉我们:行为的动力是动机,而动机的来源是需要。有效的学习必须以根源于学生需要的、有力的学习动机为条件。所以,要让学生热切投入对作为学习任务的“问题”解决活动,就必须激起他们的问题意识。问题的新颖性与策略的形成正相关。新颖的问题具有挑战性,策略在解决新颖的问题时最能体现价值,并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发展。如果解决的实际问题总是限于已经学过的那些问题,则只是进行解题技能的操练,虽然不能说对形成策略毫无作用,但缺乏培养策略的内涵。
在实际的教学中,激发问题意识需要两方面的条件:认知条件和情感条件。认知条件是所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疑惑感,但“疑”要有一个度,即要控制问题的难度。太容易了学生不感迷惑,学习动机淡漠;太难了学生会过度焦虑或产生逃避心理,从而丧失学习动机。情感条件是所提出的问题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应考虑三点:一是问题情境中应包含学生喜闻乐见的现实生活;二是问题情境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应呈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三是用来营造问题情境及用来解决问题活动的教学具有直观性、操作性。
2.注重建立模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
认知策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思维,是学习者调节与控制自身的学习、记忆与思维等认知过程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认知策略是根据问题情境,选择、组织和发现所使用的规律和方法,调节、控制内部注意、思维和操作活动的认知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不仅是通过听讲和思考,而且也是通过经验和感情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策略不能直接从外部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体验获得。事实上,学生最初的数学活动可能看起来都是经验性的。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转化为“逻辑数学经验”,数学活动的体验必不可少。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获得的意识与感受。不同的学段都根据学 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做出安排,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并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体验使数学教学不再仅仅关注数学事实的接受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扩展到促进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现以“列表”的策略为例简要分析。
第一步,“数学化”观察,导引策略。仔细观察、分析要解决的问题,提取其中的数学信息或将某些非数学信息抽象转化为数学信息。
面对如何整理信息这个问题,有的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是用笔画一画,标出有效信息,有的学生将选择的信息抄了一遍,未想到信息的整理可以简化,有的学生摘录有效的信息,并有序地排列。虽然没有学生想到用表格的方式来整理,但他们整理出来的信息已具有列表整理的思想:筛选、分类、对应。在整理的经验上再进行交流和探讨,学生就很容易形成比较优化的策略——从问题出发,通过列表对信息进行整理。
第二步,建构模型,形成策略。
(1)带领学生经历填表的过程。一方面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另一方面整理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
(2)引导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列表整理就是显示出这些数量的相对关系。
(3)启发学生利用表格理出解题思路。
(4)组织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让学生感受函数关系。 用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具体的问题,用策略验证规则是否正确和完整,对原有的策略进行修改和完善,使自己发现的策略能解决一类问题。
首先从问题的情境中进行联想和筛选,把已知情境和目标情境联系起来,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从头脑里提取记忆信息,寻找学过的数学模型(包括数学的概念、原理、公式、方法、图像等),把提取的数学信息联结起来组织成一个整体结构。此时主要运用了“结构化思想方法”(因为任一个数学模型都是一种数学结构,数学主要是研究某一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比如加法关系、乘法关系、函数关系等等)和“逻辑化思想方法”(因为思考过程中必须运用逻辑推理)。
第三步,解构模型,优化策略。在数学活动中,所有的数学模型从数学角度而言,
并没有好坏之别,而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加以揣摩,却有着优劣之分。因此,对于学生
用数学眼光建立的数学模型,不仅要从数学的角度加以解释与判断,还要引导学生追求解决问题策略的最优化。一般来说,解决某类问题会有最优化的策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策略的优劣,克服思维定势,以求得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大提高。
第四步,点活模型,拓展策略。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不一定能用已学过的数学模型来完整、精确地模拟,此时或者创造新的数学模型,或者把这一问题化归为较简单的问题,先运用已学过的数学模型解决它。在实际教学中,我试图在课堂内外增加一些有生活背景的实际问题,并通过这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应用数学、“创造”数学。
第五步,反省认知,超越策略。即对于自身认知过程的监控与调节,主要使学生学会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认知策略进行适当的评价。反思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与动力”,策略的有效形成必然伴随着对自己行为的不断反思。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必须借助反思,才能有意识地了解行为后面潜藏的数学实质,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深入到“数学化”的过程之中。策略学习的反思活动将带来元认知能力的提升。
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策略,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列 表、假设、猜想尝试、模拟操作、画图、逻辑推理、逆推、简化等都是学生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角度会有所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 存在差异。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生命之间必然存在众多差异。教师应该尊 重每一种思维方式,让每一种思维都有成长的空间和机会,应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解释和评价自己的思维结果的权利。
在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前提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策略的优 化与提升,让学生在不断应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自觉汲取他人的优势,改进自 己的策略,多中选优,择优而用。同时在强调策略优化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为好的策略是相对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3.从平面到立体。
教学是整体的,也是立体的。教师应该有一种宏观的视野和整体的思维。我们不应仅仅局限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教学时关注策略的形成,而应将“策略思想”浸润到日常教学的点滴之中。超越问题的情境,体现思维的价值。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找规律》时,在学生自我尝试后交流汇报时,方法多元,有一一列举的,有使用小方框进行平移的,而一一列举与平移的表现方式不同,但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却异曲同工。教师需要在追问与反思中,引导学生沟通不同方法的联系,加强策略思想的渗透与贯通,树立联系、发展的观点,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一节数学课,要在科学与文化的坐标系中找准自己的切人点,在教学中持续不断地给学生以渗透和浸染,在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过程中,学生领略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从而乐于充分地展现思维过程,张扬其生命价值。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如此。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策略是一段“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寻梦之旅,这段旅程同样有体悟、有反思、有内化,在不断的自我建构与解构中,在一次次的自我肯定与否定中,我实践着、努力着、追寻着那“满载一船星辉”的敞亮的教学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