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秀案例研究 拿什么感动你,我的孩子
河北省辛集市马庄乡台家庄学校 张翯宇
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讲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中的《我们的生命》,教材安排生之伟大,感恩父母等内容让学生懂得应该珍爱生命。老师的设计也是煞费苦心,:提前安排了家长给子女的一封信,介绍自己的孩子小时候的一些情况。课堂上同学们打开信封,第一次知道了在自己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母亲就亲手缝制了许多小衣服,而那时母亲因体重急剧增加,行动不便,即使是睡觉时一个简单的翻身都得小心翼翼;为了给自己取一个好名字,父母把《新华字典》都翻了好几遍;夜里多次醒来给自己喂奶、换尿布;有时自己还半宿半宿的哭闹……看到这里,听课的老师似乎都有些激动,而同学们表现出来的更多的则是好奇和新鲜。授课老师极力的语言引导,感情渲染,最终本课时的情感目标还是没有达到。
后来的教研,听课老师们的评价是课堂设计比较合理。授课老师也是按照自己的计划讲的,可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呢?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了如何培养孩子们的情感目标。
(一)问题分析
1.受流行文化的影响
下午放学打开电视,除了中央一套正在播《大风车》,其他频道都没有儿童节目。记得我小时候可不是这样的,单单是动画片一项,可供选择的就很多,而现在已经很难再看到一些像《三只小猪》《那吒闹海》《雪孩子》等这样优秀的传统作品了,取而代之的是《奥特曼》《美少女战士》《死亡日记》等。孩子们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不但学不到知识,而且还会走上歧途。
网络成了现代孩子们接触世界,增长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窗口。窗户打开了,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不容置疑的是飞进了太多的“苍蝇蚊子”。游戏里充斥着打打杀杀的血腥画面,发泄网站贴满了污言秽语,一些恶搞的东西比比皆是,甚至连语文课本也难逃厄运,据一个网站统计,《Q版语文》的点击率和下载次数曾高于其它类文章好几倍。可怜的孩子们啊,他们尚在学习阶段,难辨是非,竟将这些刺激、好玩、可笑的东西当作文化,悄悄的流传开来。
2.缺少情感交流
就像牛群和冯巩的相声《我的儿子》中说的那样,我们这代人都穷怕了,可不能再让孩子们受穷了,要千方百计的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家长,他们舍不得让孩子受到一点儿委屈,恨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他们。确实,日子是越来越好了,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比90后的孩子们又幸福了很多,他们没经历过风雨,没感受过伤痛,却已经轻松拥有了一切,但是他们却没学会感恩。他们认为这一切都应该是这样的,渐渐的他们忘记了回报,甚至忘记了“谢谢”“请”“对不起”,而一旦得不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时,就只会哭闹,撒娇了。
作为一名老师,教书是工作,育人也是责任。传统的封建文化形成了师道尊严的思想,学生们把老师看得高高在上,老师也放不下架子与学生一起聊天、游戏。即使有时能在可课堂上看到师生互动的活动,那也是完全在老师的安排下,为达到教学目标,学习知识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缺少真正的情感交流。
3.说教多于沟通,太多无效交流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中国的家长总是习惯按照自己的意图给孩子设计一个美好的未来,希望他们按照自己的设计一步一步的走就可以了。恰恰是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切,才使矛盾凸显出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对待异己的思想和行为,采用的最普遍的办法就是说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能把历史的“旧账”翻回好几年,满心希望孩子能大彻大悟,殊不知在这种消极的气氛中,孩子是不会体会到长辈们的良苦用心的。即使他们当时听进了一些劝导,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还是会我行我素的,循环导致父母或老师的重复教育。长此以往,这种教育形式对于孩子们来说就像老和尚念经,变得毫无新意,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严重的则会激起孩子的致逆反心理,跟家长老师发生抵触行为。
4.课业负担太大
这是一个在教育界很早就评说的话题,但让我真正有所体会的还是和朋友的一次接触。朋友的儿子上一年级,就是这个年龄的孩子,一天晚上的作业竟要抄写10张16开本的生字。更令我惊讶的是儿子写生字的时候是不用看书的,他居然能把生字表中400多个毫不相干的生字准确无误的按顺序背下来。如果不是亲眼看见,我是绝对不会相信的。孩子们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就这样被无情的排挤了,而占据它的竟是一项没有一点儿意义,枯燥无味的抄写作业。
人才竞争促动的是学习竞争,就业压力牵动的是学习压力。做父母的深知这一点,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给孩子买大量的学习资料,安排各种课外辅导,一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类拔萃。家长的观念是,时间就像花生里的油,能榨多干就榨多干。在这种压力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渐渐的习惯了机械的重复单调的活动,对周围的事物失去了兴趣,情感意识也会变得越来越淡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