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21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论文 让词语进入学生的心灵—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词语的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8 07:04: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词藻,它是我们祖国璀璨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理解、运用和积累这些词语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词语是语言的组成单位,也能细腻地表达丰富微妙的心灵、还能通过其组成的视觉语言,激发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性情。试想王安石如果不掌握“到”、“过”、“入”、“满”、“绿”等十多个意义相近式相关的词,就难以在比较的基础上选定“绿”字。谢榛形象而凤趣地把这种通过比较加以选定的方法称为“戴帽法”。他说:“譬人急买帽子入市,出其若干,一一试之,必有个恰好者。”正因为有了如此内蕴丰富的词语,所以才能拼写出绚丽多姿、气象万千、海洋般深邃、天宇般宽广的文章。
对儿童来说,词语是儿童从运用口头言语过渡到书面言语的基本环节,同时也是儿童自主习染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文本世界的开始,对于其语文素养的建构具有奠基的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意义,词语教学历来被认为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是一项贯穿六年的教学内容。

一、词语教学现状反思:
在浙教版的语文教材中,高段的词语表中的词语量就达1500个左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一篇课文前基本要做这样一件事:把课文中的学生陌生的或重要的词语列出来,进行认读、书写、解释,主要目的为扫清阅读障碍。解释的内容一般都从音、形、义三方面人手,有时也说说词语结构,如ABB、AABB等,或将一些与词语有关的历史故事等。课后抄写词语、组词和积累词语,重要词语还要解释或造句等。总之,在词语教学和巩固中教师花了很多时间和很大的精力,让学生去掌握新接触的词语。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现状如何,小学生词语掌握情况又如何呢?
1、语文教学中对于词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中既没有规定的量,更谈不上合理的序。
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三者在教学中的地位,词汇最重要。日本语文教育界许多年前就编制了22500个词语表,“作为国语教育的基本词语”,让大家遵循。而我国直到目前只有一套常用字表,至于常用词量却盲然无知,教学质量怎能保证?
2、小学生学过大量的词语,可真正掌握的并不多。
说到“掌握”,有必要先说开去。就词语教学而言,大多教师可能会认为,记住了词语的音、形、义便算掌握了,能读、能写、能解释,词语教学复又何求?如果再教些与词语相关的东西,可说是丰富、深刻了,其实,这离掌握还很远。《现代汉语词典》对“掌握”一词作了这样的解释:了解事物,因而能充分支配或运用。小学生词语掌握的实际是,认识了许多词语的音、形、义,可就不知道支配运用它们,小学毕业词汇依然贫乏。在这一点上,如果作一个调查会很有意义的,小学六年,我们究竟给学生增添了多少新词,而又有多少新词学生是在支配运用的,之间的比率是多少。如果作了这样的调查,我们讨论词语教学,论据会更充分些,但有经验的教师凭观察就可以发现,我们教给学生的新词,学生的支配、运用率是极低的。全国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委理论研究室高万同老师曾做过一项调查统计:小学语文教材中从第一册到十二册共有三十六种“绿”,有桂林山水一碧到底的“绿”,有小兴安岭郁郁葱葱的“绿”,有茫茫戈壁中充满生机的“绿”……可学生的作文本上却只有一种“绿”——啊!真绿啊!这种结果难道说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失败吗?这不能怪学生,要怪只能怪老师。你说学生对词语还不理解呢,叫他怎么运用?到了高段,少数学生词汇不断丰富,文笔老练,问之,则曰:得益于课外。得益于课外,这不是明摆着课堂上语文教师没做好么?如此说来,我们平常的词语教学并没有真正地让学生掌握了词语。说来也难怪,语言学习有这样的规律,低段儿童学习语言进步很快,学到新词,急于用出来,因为新词跟低段儿童融入这个世界的欲望紧密相连。语言学到一定的程度,已有的词汇使主体跟外界的交流基本上不成问题,要写一篇文章,用已有的词汇组合组合大致也能凑合,这个时候,新词容易徘徊在主体心灵之外,知道了,但并没有依附于主体的心理结构,非主体所有,这只能说没有掌握。

二、词语教学,要确立两个基本理念

(一),词语是灿烂的祖国文化,词语中包含着丰厚的内蕴,包蕴着浓浓的人文情怀。褒义、贬义的区分便将人们的好恶标准尽在词语中表现。国人的审美标准也在词语中尽情体现。
1、汉语言中的词语具有色彩美:如:姹紫嫣红、桃红柳绿、银装素裹、一碧千里等等词语所表现的色彩美,每一个词都是一幅画,同样表现颜色的词中,更把色彩的广、亮、浓、淡、暗、艳、雅的不同也在词汇中尽现。如描写绿之广袤的“一碧千里”、描写绿之亮绿之生命力的“苍翠欲滴”、绿之绵延的“翠色欲流”等等。尽情表现所描述对象的意境美、绘画美。如朱自清的《春》描绘春景:“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作者抓住色彩的连锁关系,写景物色彩层次清晰、意趣盎然,洋溢着春之生命舞动的美感,烘托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之世界,如诗如画,意境优美。
    2、汉语言中的词语具有形象美,使所描述的对象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感觉,以增强感染力。如 “婀娜多姿”一词将线条美、姿态美、柔美尽情描绘。
3、许多词语具有音韵、节奏美,绿油油、热腾腾、鸟鸣声声、泉水清清等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同时使词语描述更形象,表情更细腻浓烈,增强语言的意境美。如朱自清的《春》描写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这里,一个“钻”字配上“偷偷地”这一叠音词就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小草那生之力,且无声响,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思.
4、汉语言中的词语具有人文美,那么多的成语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等都浓缩在一个词语中,有时一个词语就是一段历史,有时一个词语就是一个典故,有时一个词语就是一个哲理,多少丰厚的内蕴隐藏在词汇中呀。这些词语形成一种整体和谐美。主要特点是形式简洁,意义蕴丰,可以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连用时有时还可以有增强情势的效果。
5、很多词语具有结构和意义上的对称美,如:桃红柳绿、莺歌燕舞等。
6、模糊之美,许多词语中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美,“诗无达诂”,词亦无达诂。
有的词语其字形便能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这是汉文字的特点和魅力之所在。如:炊烟袅袅一词中的“袅袅”两字那弯弯绕绕、曲曲折折的字形,不正如那股轻烟袅袅上升之意吗?
(二)、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过程具有递时性,要经历“模糊——清晰——模糊”三个步骤,并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词语,学生只要意会,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运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们理解得很确切。随着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模糊、不断理解的过程,并由模糊趋向清晰。
   (三)、词语教学中要让孩子触摸、感受词语词语教学的关键便是掌握词语,这里的掌握更侧重于让词语依附于学生的心理结构,“言为心声”,在文中,每一个词语都是作者心灵的演绎。言语的学习与心灵的丰富是同步的,如果词语教学能做到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词语本身的存在,那么词语教学同时也成了人文教育的组成部分。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词语本身的存在,除了在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之外,在阅读教学中去充分掂量词语的味道、色彩、质地、芳香是基础,说到底我们在词语教学中要进行语感教学,而不是纯粹的词语知识的教学。只有让学生“感”到了,运用才能水到渠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5-28 07:04:30 | 只看该作者
三、在语言情境中感受词语内涵

1、感受词语的形象之美。
有些词语经过解释,意义不成问题了,但词语本身所包孕的形象也丧失了,这些词语不能解释了事,要引导学生去通过联想、想象去体味词语的形象性。那么如何引导呢?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1:二年级〈〈葡萄沟〉〉
“五光十色”一词的教学
师:在这茂密的枝叶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五光十色的葡萄。
师:你从哪里读出这五光十色的葡萄的?
生: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
师:到底你看到葡萄的颜色是什么样的呢?(课件出示)
这么多葡萄的颜色,可以说是——
生:五光十色
师:再说一遍。
生:五光十色
师:怎么这么有概括能力呢?你们说葡萄五光十色,那么你们理解的这个“五光十色”就是说葡萄——
生:颜色很多
师:好,既然这样,葡萄有这么多的颜色,我们也可以用这个词形容叫什么?(出示:“五颜六色”卡片)
生:五颜六色
师:它怎么不说“五颜六色”,干嘛要说“五光十色”呢?(两张卡片互相比较)这个,我可不告诉你们,你们自己去比较,自己去感受。
生:它们意思不一样。“五颜六色”是说颜色有五、六样,而五光十色是说颜色有十多种!(众生笑)
五光十色是说颜色比“五颜六色”多。
师:(教师手指着“光”)
生:这是葡萄发光,是色彩很鲜艳。
师:那就是说葡萄不但颜色多,而且长得怎么样?
生:很亮、带光的。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葡萄里的水儿多,我要淌口水了。
师;像你这样,水灵灵的。(众笑)葡萄发着光,阳光一照呀,我们真想吃呀。是说葡萄不但颜色多,而且质量好,长得一个一个颗粒,阳光一照,像珍珠、玛瑙那样。你们现在明白了为什么用了一个“五光十色”,这回有感受了吧!来,带着你的感受把这个词读一读。生:五光十色。(美美的,眼神里透着赞美,有几个还咂吧咂吧嘴)
师:来,一起再把整句话读一读。

这是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时的一个片段。笔者不说是词语教学的一个片段,是因为窦特把词语教学化整为零,将词语教学与理解课文结合在一起。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获,这种“不知不觉”往往孕育着快乐。
(1)、在语言环境中感受“五光十色”之形。
师:“你从哪里读出这五光十色的葡萄的。”教师的这一问,将孩子们引到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中去。学生读句子后,老师没有解释词义,而是出示课件。通过画面建立学生对“五光十色”这一词的视觉感受。这时,在文本和画面中,学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哦,这就是“五光十色”!这时,已初步感受到了学生 “五光十色”之“形”。
(2)、比较中立起“五光十色”之“像”。
师:怎么不说它是“五颜六色”,干嘛要说“五光十色”呢?
这一比较,这一问,只是简单的词语辨析吗?不是,我认为,这一问是建立在教师对孩子特点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是呀,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五颜六色”和“五光十色”这两词只是两个表示颜色多的词语而已,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事实正如教师所预设的一样,面对着孩子的误解,教师手指“光”,这时,孩子恍然大悟,才将词语的意思与刚才课件中的画面联系起来,通过比较,感受到“光”之“艳”,“光”之“亮”,“光”之“水灵灵”,“光”之味道美,诱出了孩子的口水。在比较中在孩子的脑海中建立“五光十色”之像!
(3)、在教师生动的描述中悟出“五光十色”之“神”。
建立“五光十色”之像后,教师趁热打铁,用一段生动的描述,整体再现那“五光十色的葡萄”之景。听,“葡萄发着光,阳光一照呀,我们真想吃呀,那葡萄呀,不但颜色多,而且质量好,一个一个颗粒,阳光一照,像珍珠、玛瑙那样。现在你们明白了吗?这回有感受了吧!来,带着你的感受再把这个词读一读。”试想,孩子们边听边想象这一画面,想象那如珍珠、玛瑙般的“五光十色”的葡萄的画面。感受到的是怎样的美的感受呀!正是这一整体的描述,让孩子悟出了 “五光十色”这一词的之“神”。

同样,再看她在《葡萄沟》中“茂密”、“凉棚”两词的教学实录。
3、感受词语的简洁与词语的表现力。有的词语似也可以同义代替,但意义是意义,意义代替不了词语本身,代替了语句就显得弯弯绕绕。有的词语可以用同义去代替,也可以使意思完整,前后畅贯,但表现力也会因之而大大削弱。

笔者在教学浙教版十二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饱经风霜” 一词时,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这一词语的“经典之作”挪为己用,用联系生活再现法让孩子们想象“车夫那张饱经风霜的脸”,孩子们动情的描述后,我来了“画蛇添足”的一笔,道:“描述的多具体,多动情呀!这就是车夫那‘饱经风霜’的脸,如果将你们那动情的描述加到文中代替‘饱经风霜’一词,课文一定会更感人。来,试着代进去读一读,比较一下!”学生兴趣盎然的开始读起来。两分钟后,有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还是用‘饱经风霜’一词更好些,因为我把我写的代进去读后觉得不是很味道。为什么我也说不清。”其他同学也点头表示有同感。“是呀,‘饱经风霜’一词带给我们多少联想呀!这也许只是三十几岁的车夫却已饱经了多少风与霜呀,能用一两句话描写出来吗?能用一段话描写出来吗?”生:“不能。”“所以,虽然只是一个词,却留给读者更大的空间,用一个简洁的词语来表达却使文章更丰富,更有表现力。你们说是吗?”学生纷纷点头表示有同感。

就这样在语言情境中教学词语充分感受词语的音韵美,语体色彩等等。在词语教学中教师之功在于要让学生动用自己的感受、视像、联想、情感等去感受、触摸、掂量、体味词语的味道、色彩、质地、芳香。

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词语而不是简单的认知,实际上是词语教学为学生“所知”到为学生“所有”的转变,是通过词语教学把握作者的心灵,进而去同化之。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词语呢?在观念上,教师应当实现从知识教学到感受体悟的转变。词语的音、形、义,以及有关词语的历史掌故,都是知识性的东西,这些虽然十分必要,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让词语进入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心灵的一部分,并藉此来提高学生的言语品位,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阅读文章时,不以先于学生掌握词语的音、形、义为满足,而要沉入言语作品,先于学生感受言语的质地与芳香,通过语汇触摸作者的心灵。至于方法,比较法是最为切实有效的一种。可以把词语的意义替换进去,与原词语比较表达效果,看看在词语解释的过程中会丧失了什么,也可以原文一句,意义替换后一句,让学生朗读比较,在朗读中体味。有的词语单靠分析不一定能解释得十分清楚,一经比较朗读,效果便了然。
3、感受词语的简洁与词语的表现力。有的词语似也可以同义代替,但意义是意义,意义代替不了词语本身,代替了语句就显得弯弯绕绕。有的词语可以用同义去代替,也可以使意思完整,前后畅贯,但表现力也会因之而大大削弱。

笔者在教学浙教版十二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饱经风霜” 一词时,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这一词语的“经典之作”挪为己用,用联系生活再现法让孩子们想象“车夫那张饱经风霜的脸”,孩子们动情的描述后,我来了“画蛇添足”的一笔,道:“描述的多具体,多动情呀!这就是车夫那‘饱经风霜’的脸,如果将你们那动情的描述加到文中代替‘饱经风霜’一词,课文一定会更感人。来,试着代进去读一读,比较一下!”学生兴趣盎然的开始读起来。两分钟后,有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还是用‘饱经风霜’一词更好些,因为我把我写的代进去读后觉得不是很味道。为什么我也说不清。”其他同学也点头表示有同感。“是呀,‘饱经风霜’一词带给我们多少联想呀!这也许只是三十几岁的车夫却已饱经了多少风与霜呀,能用一两句话描写出来吗?能用一段话描写出来吗?”生:“不能。”“所以,虽然只是一个词,却留给读者更大的空间,用一个简洁的词语来表达却使文章更丰富,更有表现力。你们说是吗?”学生纷纷点头表示有同感。

就这样在语言情境中教学词语充分感受词语的音韵美,语体色彩等等。在词语教学中教师之功在于要让学生动用自己的感受、视像、联想、情感等去感受、触摸、掂量、体味词语的味道、色彩、质地、芳香。

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词语而不是简单的认知,实际上是词语教学为学生“所知”到为学生“所有”的转变,是通过词语教学把握作者的心灵,进而去同化之。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词语呢?在观念上,教师应当实现从知识教学到感受体悟的转变。词语的音、形、义,以及有关词语的历史掌故,都是知识性的东西,这些虽然十分必要,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让词语进入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心灵的一部分,并藉此来提高学生的言语品位,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阅读文章时,不以先于学生掌握词语的音、形、义为满足,而要沉入言语作品,先于学生感受言语的质地与芳香,通过语汇触摸作者的心灵。至于方法,比较法是最为切实有效的一种。可以把词语的意义替换进去,与原词语比较表达效果,看看在词语解释的过程中会丧失了什么,也可以原文一句,意义替换后一句,让学生朗读比较,在朗读中体味。有的词语单靠分析不一定能解释得十分清楚,一经比较朗读,效果便了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20: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