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6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老师集体备课的好处有哪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1 17:12: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答案 1、能有效凝聚集体的智慧


由于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各有不同,从而导致教学水平的差异,而开展集体备课就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同科教师的积极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


  2、能显著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面对新课程,人们缺的不是先进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与机智。集体备课,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可以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对于师资比较薄弱的学校而言,其效果更为显著。


  3、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


一、学无止境,交流可以更新观念。多数教师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实践的还是应试教育,在教师整个受教育以及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一些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思想被许多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加以强化。再者,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无论是谁总有知识的死角,即使本人从事的工作或专业科目也是一样,永远有遗忘的东西,也永远有“新大陆”,要使自己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就必须加强学习,学习专业知识,学习社会知识,学习心理健康知识。通过集体备课,进行教学课题沟通,构建和完善教育资源共享及教学成果交流平台,加强课题研究,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都应当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对别人的教案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备课组都集中大家的智慧,一起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一起探究如何把教学内容落到实处,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突破重难点,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担任班级教学任务的教师共同探讨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心理特点,以便能够更好地着力于学生的自身发展,因材施教。集体备课,使教师广知博闻,转变观念,把教育思想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在教学中会更加有的放失,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集思广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人的决策能力是有限的,人的处理问题能力也是有限的。集中众人智慧,取长补短,择优弃劣,就是进步的过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集思广益,才能实现超越。“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集中所有人的智慧,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就会更上层楼。通过集体备课,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缩短了新课程的摸索阶段,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三、拓宽思路,可以力求教学创新。一般备课范围仅仅局限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通过集体备课可以想办法在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智慧、教师语言等进行拓宽,在教学的反思、教学的环节的更改、教材的新解读等方面有所扩大。大家坐在一起,相互交流,课题探讨知识的深度、广度,脱宽教学知识面。只要共同研究,就可以就一堂课的知识点、素质点、能力点、挖掘点甚至考试基本点进行讨论,可以就一种模式、一种教法、一个主题、一个预设与生成的可能等进行讨论,让大家有所收获。

四、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每一次集体备课都有一个主讲人。作为一个人,都希望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大家。那么每一个老师当自己是主讲人时,他在集体备课前都会认真去背,常常是我们集体备课需要四十分钟左右,但他查各种资料准备时间要几小时,甚至更多。再有当你一个人课前备课时总觉得兴趣不高,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如果有同事讲到你感兴趣的话题,可能你就会忘记了备课,进行到与同事聊天当中去了。当你的课到了,不管刚才备的怎样,你都要去上课了,这样也影响了你的课堂教学效果。还有在集体备课时,参与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讨论时,那时你就会随着集体的氛围跟着积极地融入到讨论的氛围中去。所以不论从哪方面讲,集体备课都能提高老师的积极性。

通过集体备课,它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使教师在研究交流的思想碰撞中,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同时增进了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也避免其他教师出现类似的问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14: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