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1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开课资料 让鱼儿游到孩子们的纸上——读写结合理念观照下的新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0 10:11: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优质课教案 让鱼儿游到孩子们的纸上
——读写结合理念观照下的新设计
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何 捷
  
  【教材简说】



  本案是人教版教材第八册第七组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记叙了作者去杭州“泉白如玉”的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他观鱼的时候认真专注,全神贯注,画的鱼也是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作者赞美了青年勤奋、刻苦,持之以恒,做事专心致志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习,能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并且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鼓励运用到习作中。



  4.学习聋哑青年忘我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做事勤奋、刻苦、专注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从而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 读课题,感觉文题之妙



  师:大家预习过今天要学些的新课文了吧。【板书课题】请大家朗读课题。尝试借助自己不同的理解,运用各种不同的语气来朗读,并且说说这么读的理由。



  生1:我想平静,平缓地读。因为这是整件事的结果,课题是在讲述这件事的结果。



  生2:我认为应该惊喜地读,毕竟这是作者的重大发现。



  生3:第一次读,可以用惊奇的语气来读。这句话本身就给人惊讶感。



  生4、还可以用赞美的语气来读,表示作者对青年的称赞。



  师:在不同理解下的朗读就应该有不同的语气。真好。回想一下,当你刚刚看到题目时,你一定感到惊讶,做了不少猜测。文章以“鱼游到纸上”作为题目,究竟写的是什么呢?还记得当初的猜想么?



  生1:我还以为是童话故事。



  生2:我以为是写魔术表演。



  生3:我以为是写作者看到的一个奇怪的景象。



  师:是啊,不管是谁,一看到这样的题目就会产生阅读的兴趣,这就是好题,能起到吸引大家阅读的目的。



  【解析:从文题入手,通过在不同理解层面,不同情感融入状态下的不同语气朗读,让孩子亲近文章,了解文题之妙,这样的设计很适合四年级孩子的学习心理,课堂开始趣味已生。】



  二、 切文脉,把握全文大意



  师:再看看这个题目,来自课文中第几自然段,它要传递的是什么样的信息呢?



  生:在课文第6和第13自然段,说的是青年画鱼很传神,鱼好像游在他的纸面上。



  师:这是青年画鱼的成就,也是作者经历这件事所看到的完美结局。【板书:结局】作者在玉泉边看鱼,看青年画鱼,他能看到如此的结果其中必定有原因,有过程。就“鱼游到纸上”这个让人赏心悦目感受至深的结果,大家追根溯源,找找哪些句子说的是“原因”【板书:原因】,哪些句子描写的是“经过”【板书:经过】请默读全文,分别坐上记号。



  生:默读,批注。



  生1:我认为第4自然段中写他“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从来不说一句话”这是“原因”部分,正是因为他这样认真执着地看鱼才能画得这样传神。



  师:【板书:认真观察(此板书位于“原因”之下】



  生2:我找到第7自然段,整段话写的是青年画鱼的经过。



  生3:第8、9、10自然段都是说青年认真作画,不被旁人打扰。



  师:【板书:沉迷作画(此板书位于“经过”之下】那么,剩余的自然段介绍的是什么呢?



  生:还有的段落介绍玉泉,玉泉的鱼,观鱼的大众。



  师:第11、12、13、14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



  生:作者和青年对话,得知他的身份以及画鱼传神的原因。



  师:好的,相信经过这一轮读书大家好能将全文的脉络弄清楚,应该能大致说说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生:作者到玉泉观鱼,认识一个聋哑青年,发现他总是在专心地画鱼。他画得很传神,让鱼游到纸上。他自己说:鱼先游到心里,之后再游到纸上。



  【解析:孩子学习语文必须遵循 “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更何况在当下的教学中,忽视整体认知,一下子就钻进文本进行过细的“细读”之风很盛,孩子的概括能力,整体把握能力,略读理解能力都未能得到良好的训练,这是一个缺憾,应当予以重视和弥补。此环节正是因此而重点做了设计。】



  三、 品语句,体悟文意内涵



  (1)直奔核心,品读“经过”部分。



  师:我们重点看看青年是怎样让鱼游到纸上的吧。请关注重点写青年画鱼的第7自然段。再读一读,围绕着青年作画过程,说说你最欣赏的地方。



  生1:我欣赏他画鱼时的专心,从“静静地画”可以体会到。



  生2:我最欣赏青年作画的技艺很高。例如:工笔细描,挥笔速写。说明他画得很棒。



  师:是的。中国写意画既需要挥笔速写,瞬间抓住对象的动态,也需要工笔细描,捕捉对象细节的精彩,青年二者兼得,真了不起。【幻灯:水墨金鱼动态图】



  生3:我欣赏他的作画态度,从“一丝不苟”这个词看出。



  师:能结合同伴的发言,总结一下青年作画成功的秘诀么?



  生:正是因为他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画,再加上平时刻苦练习,作画技巧高,才能画出栩栩如生的金鱼。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把青年的可贵品质记在心里。



  生:齐读第7自然段。



  (2)开枝散叶,品读“原因”部分。



  师:再往前看“原因”部分,重点品味描写青年观鱼的语句,看看能否找到他成功的其他因素。



  生1:我关注第4自然段,他看鱼很认真,认真就是他成功的法宝。



  生2:我关注第8、9 自然段,观点和同学一样,这两段都描写青年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地观察,这就是他成功的秘密。



  生3:我注意到作者和他对话的部分,得知他的身份。我觉得他能这样的专心,和他的聋哑有关系。我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大师级艺术家都有缺陷。



  师:是啊。例如梵高是精神病患者,贝多芬是聋子,他们的残疾不但不成为缺陷,反而成为他们迈向艺术巅峰的关键因素。生活并非不公平,关键看你怎么对待。



  生4:我也注意这个部分,我发现青年是长期坚持观察,作画的。文中说到“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边,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没有长期坚持,也不能画出这样传神的画。



  师:大家说得很有道理,请自由读读你所品味的部分,再次加深感受。



  生:自由读课文相关部分。



  (3)前后贯通,品味其中关联。



  师:现在请大家把原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联系起来想一想,青年能让“鱼游到纸上”,他成功的奥秘是什么?



  生:正是因为青年认真观察,全身贯注不受干扰地作画,长期坚持,才能画出这样传神的鱼。



  师:你能用青年自己的话来解释么?



  生:鱼先游到我的心里,再游到我的纸上。



  师:好的,大家知晓青年成功的秘密,我想对你们一定很有启发。说说你此时的感受吧。



  生1:平时做事也要认真。



  生2:全神贯注才能把事情做好。



  生3: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



  师:【板书:全神贯注(此板书位于“结果”之下)】相信你们已经能体会到,每一个成功都是来之不易的,也都不是上天凭空赐予的,都需要付出你的努力。请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自由地读读全文。



  生:自由读全文。



  【解析:此环节的品读显得特色。执教者并不不单纯为品语句而设置此环节,将品读语句和文章作法方面的知识融为一体,为下文的写法解析做了铺垫。同时,帮助孩子认识清楚文章各部分中的隐藏关系,也使得孩子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更显轻松和自然】



  四、析写法,解读文章密码



  (1)结合学习经历,说出你所知的。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写作上有许多独特之处,值得我们学习模仿。你能结合自己的学习谈



  一两处么?



  生1:作者写得很生动,就像工笔细描一样,对青年以及他画鱼的过程写的很细致。



  生2:作者写这篇文章也是为了让我们懂得全神贯注的重要性,写文章是有目的的。



  生3:题目很吸引人。



  生4:作者的描写很有条理,说了整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很好,你们学有所成。



  (2)借助教师点拨,了解你所未知的。



  点拨一:巧设悬念



  师:既然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写,为什么在第6和第13自然段两次出现“结果”呢?第6段出现,是不是太早了,有什么特殊作用么?



  生1:通过观众惊奇的喊出来,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



  生2:其实也吸引作者,为作者写出下文做好铺垫。文中第7自然段紧接着说“我挤过去一看。”这样的安排就和上文连接很自然。



  点拨二:暗铺伏笔



  师:都说好文章应该是惜墨如金的。我觉得开篇马上切入正题,直接对青年进行描写就可以了,为什么课文第1、2自然段花了那么多笔墨描写玉泉的鱼,观鱼的人。另外,第5自然段似乎也显得多余。



  生1:如果没有玉泉的鱼,也就不会吸引青年观鱼,我认为这是环境描写,顺理成章。



  生2:玉泉观鱼人多,正可以和后文中描写青年认真观鱼的状态进行对比。人越多,越显得青年认真。



  生3:这就好像毛主席说的那样“闹市好读书”,我觉得作者有意在开始把环境写得很嘈杂,就是为了突出表现青年的文静,专心。这就是一种伏笔。



  师:好,作者的这些巧妙设计,良苦用心终于有人响应了,我代表作者感谢大家。作者善写,你们善读。



  点拨三:稳重求变



  师:关于青年外貌身份的描写与介绍,文中出现两处。请大家找出来。



  生:第一处在第3自然段,介绍外貌;第二处在第11自然段,介绍他是聋哑人的特殊身份。



  师:如果按常理,你觉得应该怎样安排这两处,能分得这么开么?能在文章接近结尾的部分才写出身份么?



  生:不可以。按部就班地写,这两处应该合并,在开篇就将人物外貌和身份介绍清楚。



  师:顺着这样的思路,对比一下,想一想,作者这么写有什么特殊的用意呢?



  生1:更好看,吸引人阅读。如果开头就写了他是聋哑人,别人可能就不会那么惊讶了。



  生2:通过后来作者的观察写出,更自然。在接近结尾才解开疑团更自然,更顺畅。



  生3:这样更有真实感,作者写出自己的观察所得,把自己也融入文章中,不会生硬。



  师:看来,即便是按照一定顺序写,也可以稳重求变,寻求结构上的合理变化,让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解析:此环节为全文重点,亮点,体现执教者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展示执教者特殊的文本解读方式。此环节的互动式对话也打破了当下阅读课堂读写结合的生硬操作模式:学习一段,模仿一段,写下一段。对于孩子而言,经历此环节教学后,对文章写作的奥妙之处更加明晰,对自己学习写作更有启发】



  五、 仿章法,尝试借鉴写作



  师:课后,请大家在按照单元训练中的要求写《我敬佩的人》。除了达到课文中的相关要求外,在文章的构思布局上,可以模仿这篇文章。希望你写出的习作也能拥有众多的读者,大家都爱看!祝愿你们也能让鱼儿游到你们的作文纸上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7 20: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