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案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18 15:29: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案设计
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2课时:1、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②经历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能说出一个不等式为什么可以从一种形式变形为另一种形式,发展其数变形能力,养成步步有据、准确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表达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自信心的建立。②关注学生对问题的实质性认识与理解。
教学重点: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转化不等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不等式基本性质转化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提出问题(5分钟,学生入景,体会不等关系)
利用班上同学站在不同的位置上比高矮。请最高的同学和最矮的同学“同时站在地面上”,“矮的同学站在桌子上”,“高的同学站到楼下一楼”三种不同的情况下比较高矮。问题1:怎样比才公平?让学生体会当两位同学同时增高相同的高度或同时减少相同的高度时,比较才是公平的,高的同学仍然高,矮的同学仍然矮,这是不可能改变的事实。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验证明确结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基本性质)
活动内容: 参照教材与多媒体课件提出问题:
(1)       还记得等式的基本性质吗?
(2)       等式的基本性质1用字母可以表示为: ,那么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是什么?先猜一猜。
(3)       如果在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整式,结果会怎样?请举几例试一试,并与同伴交流。
(4)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类似,对于等式的基本性质2,用字母可以表示为: ,其中 。对应的大家能不能归纳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是什么呢?
(5)       例如:如果比高度的两个人不是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高度,而是成倍的增加(或缩小)自身的高度,结果又会怎样?
(6)       例如:商场A种服装的标价高于B种服装的标价,如果都打八折出售,那么还是A种服装价格高。通过这些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能得到一个什么类似的结论?
(7)       如果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呢?
(8)       通过实际的计算、观察、与同伴交流,得出什么类似的结论?
通过等式的基本性质对比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由数学情境转化成数学问题,由特殊的数值到字母代表数,从中归纳出一般性结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表达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从对比中自己先猜想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再通过具体数值验算性质、最后自己总结归纳出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因此在整个教学教程中,学生均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只是从旁引。这时,学生对于由自己推导出性质定理感到非常兴奋。

第三环节:例题讲解及运用巩固(20分钟,例题为教师讲解,引导学生练习,全班交流)
1、在上一节课中,我们猜想,无论绳长 取何值,圆的面积总大于正方形的面积,即 。你相信这个结论吗?你能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释这一结论吗?
2、将下列不等式化成“ ”或“ ”的形式:
(1)           (2)
3、将下列不等式化成“ ”或“ ”的形式:
(1)           (2)           (3)
4、已知 ,下列不等式一定成立吗?
(1)       (2)       (3)       (4)
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变形的依据,加强学生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理解。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讲解,能说出一个不等式为什么可以从一种形式变形为另一种形式,发展其代数变形能力,养成步步有据、准确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并通过这种方式达到熟练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目的。学生在讲解例题与练习的过程中,思维非常活跃,都非常踊跃的举手要求上黑板示范,并且每一步变形的依据都能够集体回答或个别举手回答正确,黑板上的演示过程也十分规范,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的时候,引导学生记忆基本性质)
学生自己总结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思考后对全班说出,与全班同学讨论交流。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与感想与全班交流,若有任何疑问可以当堂提出供大家讨论。教师要学会倾听并鼓励学生的回答,关注学生对问题的实质性认识与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自信心的建立。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习题1.2知识技能  A组(优等生)1、2   
B组(中等生)1  
                 C组(后三分之一生)1
教学反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9 05: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