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3-28 06:55:00
|
只看该作者
邓稼先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课文的内容都是表现杰出人物的,他们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两弹元勋”邓稼先便是其中之一。
《邓稼先》这篇课文以平实的语言、连缀结构的小标题、变化的句式,表现了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名利、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激励。因此,本着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他们探寻邓稼先的足迹,学习他的精神成为本课的教学要点。
《邓稼先》这篇课文比较长,以小标题为标志,分为六个部分,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二、三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在对比中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侧面表现邓稼先的杰出贡献,是对前两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重点写出了邓稼先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第二部分内容的具体化;第六部分,总结全文。文章自始至终以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为主旋律,将其事迹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历史与民族的大背景上展示其形象,使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记叙邓稼先身负重任领导其他科学家努力工作时,作者将邓稼先忠厚朴实、坚忍不拔、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与悠久的中国文化和民族传统联系起来,尤其是将其性格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性格进行对比描写,这就将人物置于更广阔的时空中,使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内涵更丰富,更有高度。正因为如此,我认为从对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入手来分析人物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样能更好地突出邓稼先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民族品格的影响所形成的优秀品质,有利于学生对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的体悟,这就形成了又一个教学要点。整个教学设计突出了这两个教学要点。由于第二个要点牵涉的内容较为复杂,又是重点突破口,教学方法的应用要反复斟酌。
(二)学情分析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是基本的德育目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备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备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则是基本的知识能力目标。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初一的学生年龄比较小,学习能力也不成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十分重要,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应尽量创设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形成人人主动参与、合作探讨、和谐互动的课堂教学状态,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积极地参与到理解表达的活动中来,更好地走进课本,从中受到多元的教育和熏陶。
(三)教法分析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同时获得更好的课堂效果,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主要有以下教学方法:
1.整体感受法
提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它符合我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整体感知是准确把握文章思想内涵及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具体到这篇课文,整体感知则更显重要。本文由六个相对独立的板块构成,但它们之间的关联十分紧密,只有注重整体感知,才能准确地感受主人公这一“大写的人”,才能全方位地了解其崇高品质。同时,整体感知可以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而且也使得一些情感的火花得以闪现,导引学生更快地融入课文,走进情境,进入学习状态。
2.发现阅读法
对学生进行发现阅读的训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以教师的指导、点拨为辅,倡导师生互动。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探索态度,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创新精神。为了实现本文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准备充分的材料,精心备课;指导、点拨要有步骤,有层次,力争达到少而精。根据本文特点,教师预先设计一个填空题:“邓稼先是一个的人。(从文中找出一些依据)”它一目了然又切合要点,可以帮助学生从文章中发现重要信息,体验发现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深入理解课文。
3.合作探究法
要注意为学生搭建表现其学习过程、方法、效果的平台,鼓励他们把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信息表达出来。因此,为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就显得很重要。以作填空题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非常简便易行,而且在表达各自看法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合作探究的目的,但这只是比较浅层次上的探究,仍停留在整体感知的层面上;而利用学生课上获得的理解感受和课前已查找的资料,围绕某一切入课文重点的论题进行辩论,则是较深层次的合作探究了。
对于本文而言,深入理解邓稼先的内心世界,深刻认识邓稼先的精神品质是全文教学核心。教学中,不但要与文中所提到的奥本海默对比,还可以联系本文的作者及其他科学家们的高尚品格来了解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本课中用“演讲辩论”的形式,可以让学生通过这一活泼的形式来了解人物,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影响学生。这样不仅在潜移默化中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组织材料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