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课评课稿 关于《认识三角形》一课的点评
宁夏银川市金凤区教研室 马秀萍
一、值得肯定的地方
1.重视了三角形定义的得出过程
教师由学生认识的三角形开始(学生举例),接着进行了丰富(教师举例),之后提出问题:“关于三角形你知道什么”?这一问题沟通了与小学知识联系。最后通过辨析图形、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三角形的定义。这样的学习过程自然而然,便于学生接受。
2.重视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
本节课学生的活动非常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就是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完成的。教师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活动,由特殊到一般,层层深入。刚开始设计了表格,给了四根长度不等的木棒(有数据),要求学生任选三根拼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了结论。之后又接着探究:三角形三边满足什么关系能构成三角形?学生通过测量得到了两边和与第三边的关系。接着教师又启发学生:两边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得到了结论。第二个层次:由教师给定数据到学生自己画图,这样就增加了三角形的任意性,学生通过自己画图同样得到了结论,并进行了验证。第三个层次:教师从问题“是不是任意三角形都有这样的结论?”出发,利用《几何画板》进行了动画演示,一方面进一步验证了前面的结论,另一方面得到了三边关系的第三个结论,这个结论更具有普遍性。而且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每一个结论得出后,教师都要求学生去验证,并且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这样得到的结论,给学生留下的影响是深刻的。
3.渗透了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
教师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借助生活中常见的 “踩踏草坪现象”,既用本节课的知识分析了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又把情感目标融在教学过程之中,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提高了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弥补了传统手段的不足。教师在多处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恰到好处,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操作毕竟是有限的,由个别操作得出一般性结论,缺少可信度。在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以及第三边与两边和、两边差关系,还有从形上感受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时(例题2),教师都借助了《几何画板》,给学生以直观感受,给学生提供了归纳概括结论的基础,增加了结论的可信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5.课堂小结知识、方法并重
二、几点不足
1.课堂交流活动只关注了个别学生,有3名学生回答次数过多,对大多数学生关注不够;
2.教师引得有些多,有些问题提得太密集了,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就受到了限制。
三、一点困惑
三角形是中小学都设计到的内容,三角形的定义、三边间的关系在小学通过直观操作得到了结论。初中同样有这样的内容,初中应该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的教学。初中“北师大版教材’中对“认识三角形” 内容的设计是“从头再来”。如果按这样的设计进行教学,那就要忽略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但这样显然是不行的。问题是学生虽然有基础,但学生的基础是不一样的,七年级的学生刚上初中,来自不同的学校,本节课又是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当前来说教师不是很了解学生,因此在三角形定义的得出及三边关系的探究上让人很纠结。如果过多考虑程度低的学生,对于好学生觉得简单。如果过多考虑程度好的学生,程度差的学生就感到困难。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选择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但思考还在继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