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28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实数”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10:19: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完《实数》课后,我常常有这样的困惑:不仅是讲了,而且是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比如明明重复了好多遍“a2的平方根是±a”,可是学生每次做题仍是按“a2的平方根是a”计算。也常听见学生这样的埋怨:巩固题做了几十遍,数学成绩却不见提高!这不能不引起我的反思了。确实,出现上述情况涉及方方面面,但我认为其中的例题教学值得反思,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只是例题归例题,解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表层,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奇怪了。

事实上,解后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例题教学的解后反思应该成为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些探讨:

一、在解题的方法规律处反思。

“例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通过例题的层层变式,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例题解法多变的教学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而又打破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二,在学生易错处反思。

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有“错”。例题教学若能从此切入,进行解后反思,则往往能找到“病根”,进而对症下药,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计算常出现哪些方面的错误?

(2)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有哪些?

(3)怎样克服这些错误呢?可让同学们各抒己见,针对各种“病因”开出有效的“方子”。实践证明,这样的例题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在计算的准确率、以及速度两个方面都有极大的提高。

三、在情感体验处反思

因为整个的解题过程并非仅仅只是一个知识运用、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一个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参与。其间他既品尝了失败的苦涩,又收获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他可能是独立思考所得,也有可能是通过合作协同解决,既体现了个人努力的价值,又无不折射出集体智慧的光芒。在此处引导学生进行解后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动机;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学习;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学习毅力和意志品格。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均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10:20:28 | 只看该作者
    实数反思

    重点抓住主要概念,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经过分析、综合去掉非本质特征,保持本质属性而形成的.成功之处: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获得认识,增强理解;对内容的安排上,联系实际情境,导入新知识,注意前后知识间的对比,同时让学生在运用中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在第一教时里我先通过具体的活动求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提出问题:它可能是整数吗?它可能是分数吗?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些活动,在讨论中引起认知冲突,感知生活中确实存在不同与有理数的数,产生探求的欲望:它不是有理数,那它是什么数?再让学生进一步借助计算器充分探索,得出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从而给出无理数的概念。这与历史上无理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一致的,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现实世界中有其实际背景。无理数有很多,开方开不尽的数是其中的一种,也是我们计算中经常接触到的。

   教学时我选取了一些生动的素材,引入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和开方运算。由于在实际情境中的开平方运算结果取的都是算术平方根,而且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与学生长期的经验不符,学生不易接受,因此教科书先引入算术平方根的概念,然后再引入一般的平方根的概念。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对于无理数我们常常通过估算来求它的近似值。

    又安排了一节内容:公园有多宽,介绍估算的方法,包括通过估算比较大小,检验结果的合理性等等,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数感。当无理数的概念和表示形式为学生熟知以后,实数概念的引入就水到渠成了。本章最后总结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并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相关概念、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10:20:44 | 只看该作者

实数 教学反思

实数的教学内容较多,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预设,我在课前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准备,体会到:备好一课,功夫不少。

按照上一课的学生学习情况,我从上一课学生最为热心的逼近法估值入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2的算术平方根 是实实在在的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还展示了学生用逼近法探究 的简单过程,体会了 也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回忆了我们前面学过的无限不循环小数π,渗透德育教育: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比西方早1000多年研究得到圆周率π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并体会小数点后7为的感性认识:用10千米为半径画一个圆,测量这个圆的周长,测量误差在1厘米之内。感受到祖冲之的了不起!带领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新数——无理数。

让学生认识有理数是有限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也是教学难点,通过有理数的分类,总结整数可以看成分母为1的分数,也是有限小数,分数可以化成小数,可能是有限小数,也有可能是无限循环小数。总结出:有理数总可以写成分数 的形式(其中m、n是整数,m不为0),安排学生计算 、 ,找出它们的循环节,体会分数总是有理数。

对于无理数的名称,介绍了虽然人们先认识到有理数,后发现了无理数,但是先命名了无理数,同时才命名了有理数,这里有科学发展的故事,想知道这个故事,并从中得到一些道理的同学,可以查阅你们的学习资料或上网浏览百度《无理数的发明者的命运》。安排这个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史的了解,并由此得到追求真理的精神。

研究实数理论时,着重从“同”与“不同”上进行了比较,由学生阅读和操作,体会无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建立了“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

这样安排,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很多,并把研究从课前、课上延续到课后,从课本、资料到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10:21:01 | 只看该作者
实数的概念反思

本节课的知识形成过程:通过讲述古希腊数学家希帕斯的一个伟大发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数学史;同时引出面积为2的正方形存在吗?它的边长怎样表示?然后思考 是有理数吗?通过与有理数比较分析并且说理,推出 只能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即无理数. 学生猜测,并说明理由,教师证明(根据班级情况).紧接着再举几个无理数的例子:(面积为3、5、6、7、8、10的正方形边长及圆周率π为例),说明无理数普遍存在,拓展思维。在此基础上,引进无理数,归纳得到实数的概念,体验数的扩充的过程和必要性.

(1)动手操作和问题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 的现实意义,并认识到用已有的有理数不能准确表示这一线段长度,因而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数来解决问题;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体验无理数的产生过程,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认识数.本节中 “ ”的出现先于定义,暂只作为一个记号,其含义待下一节课详述.

(2)考虑到学生层次的差异性,教学中以 为例,学生猜测,并说明理由,教师证明,同时根据班级情况;在作业布置中进行了分层作业,证明 是无理数.

(3)把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是与有理数的意义进行比较后,通过理性思考得到的,无需做更多地解释.无理数的相反数的概念在“实数运算”一节有定义,这里只对特殊的数作说明.

(4)实数的分类办法,建议与有理数分类方法进行比较.实数的分类能帮助学生更好认识实数,构建数系知识结构,应予重视.在此要帮助学生领会数的分类应遵循的规则,领会分类思想.

(5)练习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实数系中各类数的概念.练习1中 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学生容易将它归入无理数范畴.练习2的(3)、(4)两小题,与实数的分类作比较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结论.在此可引导学生总结实数的另一种分类办法.

(6)创设多向性交流环境,让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同时进一步强调:

①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无理数,一定要依据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这一本质属性去判断,开方开不尽的数,如 等都是无理数,但无理数还包括这类数:如π是无理数,而它不是由开方得到的.

②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实数的相反数及绝对值的意义与有理数完全相同,任何实数的绝对值都是一个非负数,若a表示实数,则|a|≥0.

③对实数进行分类,要先选定分类的标准,不同的分类标准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分类后要注意所有的数不能重复和遗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1 21: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