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09-3-11 07:39:00
|
只看该作者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南宁四中 韦瑞玲
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4.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实录
一、自读预习(课外完成)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基础知识的积累需要反复运用有效的读书方法)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抽象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习惯。)
3.在自读中质疑提问。(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
4.查询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相关资料,做适当摘录。(强调学生在课外拓展学习中扩大知识视野。)
5.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的问题。(借助课后练习理清文章的思路)
二、开篇导入
1.师: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考试都得近百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举步维艰。这里说的是我们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你对这个说法如何看待?你能从丁肇中教授的文章里找到启示吗?(板书课题)
2.生1:我赞同这个说法。我们很多同学英语考试成绩很好,不少人拿一百分。可是一跟外国人说话,半天答不上一句。上个学期大卫给我们上外教课,除了上课时跟着他读书练习,下课时,有几个同学能跟他真正地对话?
生2:老师,我不赞同他的看法。我认为中国学生不是本来就“高分低能”,而是我们的教育并不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只重视培养拿高分的能力。
生3:就是。记得我小时候对墙上的插座特感兴趣,觉得插头一插进去就通电很神奇。有一次,我趁父母不在家就从抽屉里倒腾出一个插座,把它拆开了想探个究竟,后来被我爸爸打了一顿,说这样很危险。不过现在想想,那时要是直接拆墙上的那个插座,可是真的危险了。
生4:丁肇中教授也是这么认为的,他在文章第3段一开始就说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
(有好几个学生讲到自己小时候的探究实验经历,通过被大人制止的结局来证明他们的观点:高分低能不是孩子的错。)
三、抓住问题,切入分析
1.师:嗯,都是一些学习生活中的实例,感受很强烈,文章对你们有所启发。那么,谁能说说什么叫“格物致知”?
生5: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注解里就有这个解释。
师:课文里有对这个词语的解释吗?
生同声说“有”,但是又没人能马上回答出来。
师:请大家再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或者短语,来解释“格物致知”。大家还可以交流交流。
(学生读课文,寻找,交流。最后,找了很多诸如“实验的精神”、“实地实验”、“实地探察”、“我们都要有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等等的词语和句子。弄清楚了什么叫“格物致知”。)
2.师:这是一篇漫谈式议论文。还记得阅读议论文必须把握什么吗?
生同声:论点、论据、论证。
师:好,请大家再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论点。
学生自主默读,寻找,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生6、文章标题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师:理由?
生7、这是作者的观点,全文就是围绕这个观点来写的。
师:文章中如何具体体现?
生8:老师,作者在文章中好象发表了很多见解。
(好几个学生呼应)
师:噢?能把它们具体找出来吗?
学生找出了作者漫谈过程中的所有表达观点的句子(如“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研究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有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师提示学生一一画下来。然后要求学生讨论这些观点的共同点是什么。最后得出结论:都围绕“格物致知”来说的,都论述了“格物致知”也就是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又进一步明确,题目“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师在题目下画横线强调)
全班朗读这些表达观点的句子,加深理解。
3.师:大家认为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有说服力吗?
生9:有。“事实胜于雄辩”。作者举了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师:有哪些例子?能够证明了什么?
生9: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因为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生10: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生11: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师:举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是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生同声:举例论证。
生12:有正面的例子,也有反面的例子,通过正反对比来论证观点,应该还有对比论证的方法。
师:不错,用了对比论证。
生13:除了举例,作者还说了大量的道理,应该说文章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师:讲道理?
生13:刚才我们读的那些句子,不是作者讲的道理吗?我认为是作者一边举例一边讲道理,才让我们对他的论点信服的。
4.师:分析得很好。(板书: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看来,同学们对议论文的知识已有所掌握。那么,能不能根据议论文的一般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编写阅读提纲?
(学生讨论后归纳,用幻灯展示学生作品)
5.师: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那么,你能从课改中看到希望吗?
学生讨论。
生14:探究性学习就是重实验,求新知。
生15:我赞同。我们的生物、理化实验,包括地理课搬到野外去上,进行野外考察,应该都是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精神。
生16:老师让我们自读课文,让我们提问题,实际上也是质疑求真的实验过程。
……
教师总结:大家的体会很好。是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究竟有无这种意识、观念。只有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思维才是开阔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