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中学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思考
海口市第一中学 林盈盈
【摘 要】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梳理,找出问题原因之所在,并从两者的联系进行分析,探讨整合是否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及整合的策略。
【关键词】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整合 分析
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两者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这许多问题,甚至有时两者看似“背道而驰”。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的大潮中,学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已经成为新的趋势。整合是否有助与解决存在的问题呢?本文希望对出现的一些问题,从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进行分析,理清两者整合的思路。
一、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
(一)道德教育的定义
道德教育简称为道德教育,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校道德教育即“大道德教育”,涵盖的范围很广。《中学教育大纲》中明确指出“道德教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在现实学校教育中,往往把一些重要但有没有实际部门承担的各种教育都纳入道德教育来抓,诸如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劳动教育、习惯教育、社会实践等,也包括了心理健康教育。
狭义的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系统过程,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形成道德习惯等。本文要讨论的道德教育是指狭义的道德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外延,它包括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几种模式。
二、学校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道德教育自古有之。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教育被赋予更深远的意义和更高的教育地位,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包括教育理念、相关理论知识、评价标准、教育方法手段和管理(执行)组织结构等。而作为“舶来品”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的开展不过十来年的时间,以其教育理念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获得了中国教育界高度的关注。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的大潮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各地的许多中小学校系统地开展和实践。但是,无论是“历史悠久”的道德教育,还是“崭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实行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以下就几个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原因。
(一)实行的方向:智育为“主”,道德教育为“副”,心理健康教育为“末”
学校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道德教育为首”是共识,但是长期以来,在“以高考选拔人才”的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道德教育为首”在实际操作中却流于表面,许多学校片面追求高升学率,片面强调智育,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成为“曲高和寡”的“主旋律”。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改革所推行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社会各界很大的关注,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力度相形见绌。不少教师和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个别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许多学校甚至都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向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的帮助。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的教师严重匮乏。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任课教师、心理咨询员通常由思想政治教师或班主任充任,甚至由非教师的行政人员担任。有的学校在心理教师的选用上,甚至出现“学非所用,滥竽充数”的现象。少部分教师缺乏心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或者本身心理素质较差,从而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教育内容混乱:心理问题被“道德化”
在传统教育中,只重视学生思想觉悟、知识技能水平,无视学生心理需求,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道德品质问题,不能科学和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诸如把学生因心理缺陷而引起的不稳定情绪和不安的举措看成故意破坏纪律,甚至把心理障碍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混为一谈,激化师生矛盾,导致了教师在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或事倍功半。
(三)教育的方法:被简单化、被混淆
在教育形式、方法上,传统道德教育常常陷入说教式、单一化、公式化、压制化的简单模式,例如在很多学校道德教育被“简化”为政治课、一周主题班会课和重大历史纪念日的集体活动。在教育的过程中,忽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渗透”原则,更没有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以至于有些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产生逆反情绪,双方都陷入“不受教”的恶性循环。
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新成员,却常被忽略其教育职能的独特性,与之相对应的“另类”教育方法也与其他的常规教育方法“混淆”,例如将道德教育的“主动”教育方法生搬硬套到具有一定 “被动”色彩的心理健康教育上。
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究其原因,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两者的重要性和内涵认识不清。根本原因,则是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各自本身就有着不同的缺陷。对两者进行整合,是否可以取长补短,实现优化、和高效,从而解决目前的问题呢?如何整合呢?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已经成为现阶段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三、学校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一)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尽管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属于“大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是不同性质的教育,有着各自的独立性。研究两者的一些基本区别,以有助于加深对它们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促进两者的整合。
(1) 关注的侧重点不同
道德教育按社会要求规范学生的个体行为,重在提高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以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德为目标,其教育核心问题是价值观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心理需求,注重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以塑造完善的人格为目标,其教育核心问题是个体的自我完善。
(2)内容上有所区别
在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具有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以集体主义为先,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等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是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①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任务。在中国的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内容体系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是教育的灵魂,社会主义道德是道德教育的主旋律;理想和人生观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精髓。”②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了“学生智力发展的教育、非智力因素即动机、情绪、兴趣、意志等心理品质的教育、环境适应的教育、人际关系和谐的教育以及人格健康的教育”③等内容。它往往更侧重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它的功能也更多地体现在预防性、发展性、矫正性上。
综上(1)(2)所述,道德教育相对注重公德,即重视学生对国家、社会、集体的公德教育,而忽略私德,即缺乏对学生个体内在的“道德”(心理素质)的培养,如自尊、自爱、自信、自主、自立。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于这一方面。
(3)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
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阶级性、社会性,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时期,道德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内容和任务都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学校道德教育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理论指导,同时涉及我国几千年历史传承的儒家思想等。道德教育具有比较确定的政治观点、哲学思想和道德标准,因此在教育过程有很强的价值观导向。心理健康教育很少受到阶级性和社会制度的制约,主要是以心理学基本理论、教育学、社会学为理论指导,价值观中立,可接受性很强。
(4)运用的方法不同
道德教育更多地运用集体教育的方式,如开设思想政治课,主要采用说服教育和正面灌输的方法,如班主任与学生谈话、树立榜样,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等特点。德育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是教育的对象,这种关系也使道德教育变成为一个主动教导的过程,并且道德教育工作的评价标准是预定的,有固定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面对着多种多样的学生个体,德育所运用的方法相对缺乏灵活性。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这社会科学性质和自然科学性质,通常采用一整套科学严密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包括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心理辅导、心理测试、心理咨询等,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技术手段和测量指标,而且以各种心理学流派为其理论依据。其主要方法则是会谈、自由讨论、心理测量、角色转换、行为矫正等方法,带有更多“被动性”的色彩,具有教育者倾听、学生自主教育等特点。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一个讨论、沟通、疏导的过程,
(二)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两者之间同时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者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存在着整合的趋势。
(1)教育的对象一致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所面向的对象都是学生。
(2)教育的目标相通
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教育职能是“育人”,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自信乐观的个性、诚实守信的品质、坚定的意志、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乐于助人、团结友爱的品格等。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包括学生个体的科学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这也是道德教育的目标。
(3)教育方式的互补
学生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个体人格的完善过程。学生的某些思想问题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来解决,而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也要通过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教育才能解决。道德教育中的一些成功的思想工作往往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进行的。所以两者不可能完全分离开来进行教育。
四、对中学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几点思考
(一)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必然性
道德教育,即是对学生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方面来进行培养的系统过程,对学生个体而言,这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思想品德的发展,与智力发展并行,也不能超越心理阶段的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道德教育成功的保证。因此,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对道德教育起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而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是学生个体“自我完善”的最高层次。道德教育通过对学生“三观”等思想品德的培养,反过来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形成发挥其积极影响。两者协同作用,才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就学生个体而言,他们的心理问题往往与道德问题、思想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协同工作,才可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再次,学校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其中两大制约因素:教育工作者和课程、集体活动、社会实践等教育教学活动。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要通过课程、集体活动、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家长和社会的配合等进行实施。这就要求教育目标相通的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必须进行整合,共享教育资源和协同操作,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教育教学的高效。
(二)、教育对象决定整合的侧重点
中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是教育的主体。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青春期所具有的特殊心理状态,以及改革开放后信息大爆炸的环境,这些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变化发展正处于一个极具不稳定的阶段。无论道德教育,还是心理教育,都必须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在这不稳定阶段的不同时期,他们有着不同的需求和问题。因此德育和心育的整合也应随之相适应。
初中阶段,从11、12岁到14、15岁,身体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达到成熟,心理各方面也在发展,但相对生理发育速度来说较平稳,由此造成初中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他们面临种种的心理危机,出现一些心理及行为问题。因此在初中阶段德育和心育的整合中应该侧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阶段,从14、15岁到17、18岁,经过初中阶段生理和心理上的剧变和动荡,在生理发育上已达到成熟,在智力发展上也已接近成人水平,在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上表现出更加稳定的特征,价值观初步形成。因此在高中阶段德育和心育的整合中应该侧重中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三)教育工作者在整合中的角色定位
从我国目前的中学教师素质结构来看,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严重缺乏,从事心理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从道德教师转过来,而且很多教师同时从事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无论专兼职的心理教师和德育教师,还是各学科的任课教师,都有一个重要的教育任务,就是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学生道德品质。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进行渗透,科任教师具有德育教师和心理教师的双重隐性身份。
尽管教育职能相同,但是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立足点、依据和原则不同。因此,在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实际操作中,教师常常会产生多种角色的冲突。遇到矛盾时,如何合理定位,缓解角色冲突呢?关键在于教育对象。教育对象决定德育和心育整合的侧重点,也决定了教师在整合中的角色定位。首先,面对轻、中度心理障碍的正常学生,接受心理学专业训练的专业心理教师为之帮助,其他教师也应定位为心育教师;其次,面对着正常学生,观察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 “异常”现象,分析判断“异常”的性质——心理问题还是思想问题,从而决定教师的角色。其实无论是作为德育教师,还是心育教师,都必须遵循“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的工作思路,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才是成功的教育。
准确的角色定位,需要广大的普通教师具备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方法,明确职责。专兼职的道德教师和心理健康教师在此基础上加深对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联系的理解,相互借鉴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角色冲突,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更有效地提高育人效果。
(四)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道德教育组织体系
在中国,道德教育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其中包括了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全面的网络体系。“小组织”,即在学校,管理层从职能部门(德育处或政教处)到共建部门(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从年级到班级;实施者从德育处工作教师到年级组长,再到基层班主任;课程设置上,从思想政治课教学到渗透各学科——德育结合教学;从教育教学活动上,从课程教学到课内外活动,再到校外教育、社会实践等。“大网络”,就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力量有机组合,加深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可见,道德教育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组织体系,这也是道德教育的优势。
因此,在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中,心育应该积极地全面渗透到德育的整个组织体系,才能全面地展开工作,从而极大发挥它的职能作用。这也是两者整合成功的关键。
深化教育改革,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整合是必然趋势,整合中两者的衔接、协作和共享教育资源是下一步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注释
①《中学道德教育大纲》(国家教育委员会1995年2月27日颁布)
②、③《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联系》
参考文献
1、《中学道德教育大纲》(国家教育委员会1995年2月27日颁布)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3、《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4、姚本先 伍新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