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3-4-10 16:52:06
|
只看该作者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于磊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文章出自季羡林先生笔下的一篇美文,篇幅不长。它是以季老先生四五十年前留学德国哥廷根和后来重返哥廷根所看到的情景为主要内容,以其独特的情思感触写成的一篇文字简练,语言比较朴实的文章。文章的字里行间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半个世纪前德国的哥廷根城是一个花的城市,美的城市,充满温情的城市,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
一、奇特的民族
季老先生于1935年10月31日到达哥廷根,原来他只打算在这里学习两年,焉知由于二战的原因,他一住就是十年。也正是这十年,是他丰富学识的十年。《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文章所描写的德国家庭养花的方式、街道两旁如海般的花朵正是他在德国留学期间每天所见的情景,付诸于文字,让我们也领略到哥廷根城的魅力。
其实,哥廷根是一个典型的大学城,德国学术史上和文学史上许多显赫的名字都与这个城市有关,如童话作家格林兄弟、数学家高斯等等,整个城市洋溢着文化气和学术气,是一个学术乐园,文化净土。除此之外,哥廷根还有一道在我们国内是肯定看不到的景象:街道洁净得邪性,你躺在马路上打滚,决不会沾上任何一点尘土。家家的老太婆用肥皂刷洗人行道,已成为家常便饭。而且,“哥廷根素以风景秀丽闻名全德。东面山林密布,一年四季,绿草如茵。即使冬天下了雪,绿草埋在白雪下,依然翠绿如春。此地,冬天不冷,夏天不热,从来没遇到过大风。既无扇子,也无蚊帐,苍蝇、蚊子成了稀有动物。跳蚤、臭虫更是闻所未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的熏陶下,德国公民的素质与修养肯定是不一般的。也正因为这些公民的良好修养,才把这个城市装扮得如此之美丽、如此之有内涵、如此之耐人寻味。他们懂得生活、热爱生活,他们活出了生活的境界。自然而然,每户人家窗前养花更是再平常不过的居家生活方式。了解了哥廷根城,课文中“他们养花的独特之处,并把整个城市打扮成花的海洋”这些就不难理解了。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在留学哥廷根的十年中,不幸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哥廷根城也常遭受到突袭,但是德国人民却普遍比较乐观。如,“随着形势的日益险恶,我的怀乡之情日益腾涌……正相反,看了德国人的沉着冷静的神态,使人颇感安慰。他们该干什么,就干什么,看不出什么紧张。我原以为,轰炸到了铺地毯的程度……子弹比平常的枪弹要大得多……然而人们丝毫不紧张,而有点处之泰然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百姓居然能居危思安,乐观自在,确实是令人敬佩的。也正是德国民族这样的精神状态,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是我们很多民族所不及的。这种生活的境界,令人叹服!
诚然,最让人寻味的便是德国人养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主旨下的各种滋味、各种境界。
二、奇妙的境界
境界一:任何一条街上,家家户户都养花。在哥廷根的每一条街上,无论是长长的马路上,还是窄窄的小巷上,每一家每一户都养花,楼上是花,楼下亦是花,整个城市都是花,这让人置身在花园之中,这是一种奇丽的境界!
境界二:每户人家养花并不为自己孤芳自赏,相反,却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他们把最美的一面展示给路人看,把美丽分享给每一位路人,奉献美丽,装扮城市,其实舍小处的“美”得到了更大处的“美”——自己在街上,便领略到了更多的美,难道不是吗?这是一种舍得的境界,这是一种分享的境界,这是一种奉献的境界!
境界三: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窗上的花也开在一起。微风拂过,泛起层层花的涟漪,这样连接在一起便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可见花之多。我们可以发挥想象:窗前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有的争芳斗艳,有的含苞欲放,千姿百态的鲜花散发出阵阵清香。其间或有蜂儿酿得百花成蜜,或有翩翩蝴蝶留连花丛,整个窗口或许就是一个小花园,整条街或许就是一个百花园,爱花的小生灵戏舞其间,整个城市便是一座大花园,不,应该是一片花的海洋。这个城市的每条街道便如同“山阴道”一般,是个奇妙的所在。这里有个典故:山阴道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一文:“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应发,使人应接不暇。”山阴道是在会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风景优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季老先生引用这一典故,便形象地让我们感知到徜徉在花海中的种种意味,或芬芳,或神怡,或阴凉,或美妙……
在描写美妙的花海这一境界时,作者详尽写了第三自然段,其中“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这些引发我们美好联想的词汇,其实这些词汇是深有其内在逻辑联系的,这些词语一个也不能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没有“任何一条街”上“家家户户”窗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儿,便不会有一个“花的海洋”这样的景象,倘若眼前不见如海洋般的花团、花丛,也不可能看花会“应接不暇”这样的情境。看似质朴的语言,却有它独特的意味,这样的遣词造句的境界更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境界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德国人养花是为了大家,心中有他人,他人心中也更有了你。每个人都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这两者之间要辩证看待,整体理解。如人人都做到我为人人,其结果不是人人为我吗?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美,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舍便是得。这一种境界是很耐人寻味的!
境界五:作者于四五十年后,约半个世纪的光景再次踏上哥廷根这片土地,但很多美好的东西依然如旧,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被冲蚀它们特有的光泽,反而如同一尊香醇的葡萄酒,越陈越有意味。如季老先生在《重返哥廷根》一文中这样描述:“市政厅前广场上矗立的有名的抱鹅女郎的铜像,同三十五年前一模一样。一群鸽子仍然像从前一样在铜像周围徘徊,悠然自得。说不定什么时候一声呼哨,飞上了后面大礼拜堂的尖顶。我仿佛昨天才离开这里,今天又回来了。我们走下地下室,到地下餐厅去吃饭。里面陈设如旧,座位如旧,灯光如旧,气氛如旧。连那年轻的服务员也仿佛是当年的那一位。……我知道,我那母亲般的女房东欧朴尔太太早已离开了人世。但是房子却还存在,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决不会沾上一点尘土。”要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以一个战败国的身份要重新恢复经济,哥廷根也同样要治理环境,恢复生产生活。殊不知,物换星移,一晃半个世纪左右过去了,德国依然如故:“美丽并没有改变”,“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德国人民并没有因战败而放弃自己对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他们依然爱生活、爱美丽,他们依然自己的花让别人看,他们依然我为人人。这一境界,过了半个世纪左右,到了季老再访哥廷根时依然令人神往,我想,再过几年,不,再过几十年,乃至很久,德国民族的这一精神境界永远不会改变!
难怪乎,作者在结尾写道:“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我想,这梦里有季老曾经留学德国的美好回忆,这梦里有他在哥廷根的思乡之愁,这梦里还有他的一种希冀:家乡的任何街道上,家家户户的窗口前仿佛也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梦里更有季老执著的、坚定的愿望:我们中华民族同样也可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梦想使一个民族的气质更高贵!
十年一觉欧洲梦,
蠃得万斛思国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