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幼儿科学探索行为的培养
平度市实验幼儿园 朱美锋
幼儿科学探索行为是指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动物、植物、自然现象、人文景观、社会生活等进行感知、观察、体验、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是幼儿获取广泛的科学技术和具体事实,学习科学方法和技能,发展智力的过程;是发展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得到愉悦的情绪体验,产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 ,以及对自然界的关注和爱护的过程。
现实生活中,许多幼儿在科学探索行为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幼儿的科学探索行为的认识比较肤浅,从而忽视了幼儿科学探索行为的培养。为了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热情,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设科学探索活动的环境
环境对幼儿的科学探索行为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层次的幼儿,分别创设不同的科学探索空间,提供丰富多样的设备材料,配以形象的外部环境,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探索的兴趣引导幼儿主动、投入地进行科学探索活动。
(一)为幼儿创设科学探索活动的空间
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符合其心理特征的科学活动空间,如设置科学区、发现区等。科学区内,教师提供的材料要按类摆放,便于幼儿探索活动的进行。
(二)为幼儿提供科学探索活动的材料
对于小班 的幼儿,因为他们的感观比较直接,可为他们提供一些现成的、形象的科学玩具,如声控或光控的玩具汽车、小动物以及百变金刚等。中大班的幼儿,可为他们提供一些可操作或参与制作的废旧材料。如:一块斜面板就会引发幼儿广阔的探索思路。有的孩子发现斜面板的斜度越小,小汽车跑得越慢,而斜度不变的时候,在板上放上一条毛巾,小汽车就跑得更慢了。于是,孩子们玩起了“赛车”的游戏,为了争第一名,他们想出了各种办法。
另外,还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探索磁和电的现象的材料,如各种磁铁、能磁化的材料、不能磁化的材料及电筒、纸片等可观察的产生电现象的物品;探索声的材料,如各种乐器及敲击用的棍棒等;探索光的材料,如放大镜、平面镜、凹凸透镜、万花筒等。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定期更换,便于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经验。
二、积极参与指导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
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发展水平,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并及时做好活动记录,使幼儿积极探索的行为健康地发展下去。
(一)发现幼儿的探索兴趣,调动幼儿探索的积极性
“大自然是万物的源泉,又是万物的结晶”。幼儿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每时每刻都在用自己的童眼打量着世间万物,教师应细心观察,将幼儿的每一个眼神、表情手势都尽收眼底。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并用孩子能接受的语言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幼儿由好奇、无意观察,转化为有目的的探索活动,主动、积极的进行活动,发现事物的奥秘。如:在散步时,一场雪纷纷扬扬飘了下来,孩子们惊喜地喊着“下雪了!下雪了!”在孩子们的奔走相告声中,教师及时引导幼儿用手接一接雪花,看一看雪花是什么样子的?数一数雪花有几个瓣?用小鼻子闻一闻,用嘴巴尝一尝,雪花有没有味道?说一说雪花落到手上、脸上的感觉,听一听雪花落在地上有没有声音?学一学小雪花飘落的样子,并带领幼儿玩踩雪、堆雪人、团雪球 、打雪仗、滑雪的游戏、、、、、、
在一片欢呼雀跃气氛中,幼儿不仅通过各种感官感知了雪,而且对自己所得的经验不断进行分析,思考,把自己的所感所想与小伙伴进行交流,促进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同时,幼儿在探索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了探索的兴趣。
(二)适时引导幼儿主动地进行探索
有些教师在指导幼儿活动时,不给幼儿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余地,而是不停地进行示范、讲解,使幼儿丧失了原有的探索热情,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失去探索的兴趣。
在幼儿活动时,教师不应急于打断幼儿的活动,讲解自己的观点,而应先观察、了解幼儿是怎么玩的,他们有什么想法。然后,再根据幼儿的思路,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操作和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试试、做做、玩玩、乐乐中获取知识,丰富经验。
例如,大班幼儿在玩“打电话”的游戏时,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将长线两头穿入冰激凌盒,用曲别针固定,制作出了玩具电话。拿着自己动手制作的电话,孩子们百玩不厌,教师也没有急于询问幼儿发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而是在孩子们提出了“为什么我在这边说话,他在另一边能听清楚”的问题后,引导幼儿进行各种小实验,使幼儿饶有兴趣地了解了声音传导的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