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几点做法
科学组 倪娅娅
有效教学要关注的是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学习”,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现结合小学科学学科和小学生的特点以及有效性教学的特点,谈谈在科学课堂中追求有效、高效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基础点
由于学习者的认知基础、智力水平和情感态度不完全一样,因此确定教学目标应该因人而异,使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跳一跳摘到“最近发展区”的果子。有专家指出,评价一节课堂的有效性有三个特点:整体设计是否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本堂课教学期望目标是否达到所制订的三维目标;原有和期望值的过程达到是否清晰、合理。如一位老师在上《做一只水钟》时,其中有一条教学目标:在实践中经历“思考方案——制定计划——实施方案——检验成果——寻找原因——改进实验”的探究过程,意识到科学成果的产生是一个需要不断改进的过程。该目标的制定体现了学生科学探究的主体性,但目标的制订没有基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从而导致这堂课教师一讲到底,而学生对这节课的目标还是莫名其妙。因此,们在制定科学课教学目标时不仅要兼顾全班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各种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充分地提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挖掘材料的结构内涵是有效教学的落脚点
1.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就是指能揭示科学概念的材料。如《比较水的多少》一课中,开展“如何比较水的多少”活动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形状、大小不同的容器以及同样容积的量器等提供给学生。教师让学生选取有结构的实验材料,目的是要避免学生从零乱的材料中片面认识事物特征,而让学生较全面地从本质上认识事物,获取科学的知识与方法,给学生较大的思考空间。
2.采用有意义的典型材料。通过典型材料引发典型经历,典型经历引发科学思维,科学思维引发科学认识,科学认识的提高就是科学课堂效率的提高。如上《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课时,其典型意义是在于马铃薯在清水中是沉的,而在清水中加入食盐后,当加到一定量时,马铃薯就浮了。学生观察这一动态活动过程,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了发展。
因此,教师在科学课堂上积极提供有结构和典型的材料,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序进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和探究热情,并注重交流思辩,层层推进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所以说挖掘材料的结构内涵是有效教学的落脚点。
三、选用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有效教学的动力点
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教师要尽量避免科学探究的盲目性、随意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最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进行有目的探究。学生提出的有科学探究价值的问题可能有很多,教师和学生在一节课内或一定时间内无法全部进行有效的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定的科学方法,有目的或有重点地引导探究。如上《研究土壤》这一堂课时,学生提出了有关土壤的许多要探究的科学问题。
生1:土壤中有水分吗?
生2:土壤中有树皮吗?
生3:土壤中有蚯蚓吗?
生4:土壤中有蚂蚁吗?
生5:土壤中有植物根吗?
生6:土壤中有空气吗?
生7:主壤中有沙子吗?
生8:土壤中还有比沙子小一点的泥土吗?
生9:土壤中有细菌吗?
生10:土壤中有人死了腐烂掉的东西吗?
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的科学探究问题进行分类,归纳为五个问题:
问题一:土壤中有空气吗?
问题二:土壤中有水分吗?
问题三:土壤中有沙子吗?
问题四:土壤中有黏土吗?
问题五:土壤中有腐殖质吗?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用实验来研究这五个问题,恐怕时间是不够的,因此要求每一小组从中选择一个本组最感兴趣、最想研究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只有教师引导学生研究自己组感兴趣的科学问题,才能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