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3-3-13 10:55:52
|
只看该作者
记得我在上《圆的面积计算》时,复习导入之后,让学生同座两人动手操作,再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纷纷照要求去做。几分钟后,我让学生汇报,再小结板书,然后公式应用。当时,感觉这一环节完成较好,但事后一直在想:学生动手操作,把圆平均分成若干等分,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学生这一系列活动,是被我牵着走,学生动手操作如同形式或者学生的这一过程只限于浅层次的,课堂显得很平静。我觉得应在学生动手环节,教师要巡视,让每一位同学都要参与并能投入其中,再在汇报环节,让学生演示介绍拼的过程,述说转化方法、推导过程。让他们互相评价、质疑,这样才让“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对学生知识起构建 作用。
因此,我认为在采取适当教学形式时,要从教学内容出发,让教学内容更易于学生理解接受。我们要建立这种教学模式,突出教学内容,上出真正的数学课。
二、改变备课方式
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一直能做到课前钻研教材,写好教案,然后因循教案上课。这种备课、上课的方式对教学一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当教学改革步步深入,教学形式的发展,学生学习环境、已有知识经验、认识观念等的变化,这种备课已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因此,要改变备课方式,创设生成课堂。我觉得备课要做到以下几点:
1.钻研教材,熟悉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课前要充分认识,而且,不仅仅熟悉知识内容本身,还要做到向知识点四周扩散,了解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掌握知识间的联系,深层次的理解新课知识。
2.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了解,可能包括学生的个性发展,智力因素等,但对于每一节课,我认为主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课前,不能把天真活泼的学生想象成一张张白纸,他们有知识,有经验,有思想,有情感。要充分了解学生,找准课堂教学的起点。
3.要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学生对新知识反应情况。教师可能课前高估或低估学生的理解能力,或者知识经验,往往出现学生对新知难以理解或是不讲都懂的情况,这时要及时调整教学起点。另一种,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意外的问题,老师课前未预设到的问题,为了教学的顺畅,要预设尽可能出现的问题。
4.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在经过课前的几个环节后,在对新课内容能很好地驾驭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情况,选择出适当的教学方法。新课改要求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我们要改变以往一味传授的教学方法,根据“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这一理念,灵活地选择应用。
5.书写教案。教案是课前对教学设计的文字记载。课前准备内容复杂多变,随机性强,因此,教案要具体反映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过程同时,又要给课堂教学留有空间,以构建生成课堂。我们每次上课,往往每一过程干什么,说什么写得很清楚,上课时,总是因循着教案,一遇到学生的回答与课前预设相左的,就把学生的观点否定,拉到自己预设轨道。这样的课堂,沉闷而又平静,压制了学生宽广的思维。我们的教案,有些环节只能设计成框架,等待课堂生成,但不能过于简单,要把握这一个度:简单不是为了省事,是为了课堂的可变,以建构生成课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