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312|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下载(第十二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21: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套资源由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文字版可以直接观看,如果需要下载此套冀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下载(第十二册)的附件,请直接拉到本帖子最后一页的最后一帖链接中下载DOC附件即可!如只是浏览参考一下该资源,则无需下载附件!

1、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        2
2、楼兰的忧郁教案        5
3、鸟是树的花朵教案        7
4、我和大猩猩握了手教案        12
5、一个人和一幅画教案        13
6、早晨教案        15
7、葵花之最教案        19
9、寓言两则教案        21
揠苗助长教案        21
刻舟求剑教案        23
10、还有人活首吗?教案        24
11、我的母亲教案        26
12、济南的冬天教案        30
13、祥子买车教案        33
14、养花教案        35
15、母鸡教案        37
16、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教案        38
18、秋天的怀念教案        41
20、勇气教案        43
21、再见了,亲人教案        44
22、桥梁远景图教案        47
23、黄河象教案        50
25、科学幻想之父教案        53
26、蟋蟀的住宅教案        54
27、古诗三首《特童》教案        57
28、风筝教案        59
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www.lspjy.com 分站www.fydaxue.com
1、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2、学习课文形散神聚的特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教具准备:搜集资料、著名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老师让每一位同学都听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首曲子,那么谁来说一说你对这首曲子的了解有多少?这首曲子是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首著名的圆舞曲,同学们在听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呢?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自然风光优美,建筑艺术典雅。身处城市中的我们,一定觉得森林离我们很遥远,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吧!
  二、初读课文
   1、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答疑解惑
    眩惑:迷惑。张目:睁眼。颁布:公布,发布。
    清爽宜人:清洁凉爽,合人心意。
    埋伏:在估计敌人要经过的地方布置兵力,伺机出击。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
    目力所及:视力能达到的地方。
    和谐:配合的适当均匀。
    森森然:树木茂盛繁密惑军队整齐威严。
    和谐:配合的适当匀称。
   2、指名读课文,领略了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思考:①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
       ②要求学生圈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学生边听边划并作旁批。
    (1)景色美;(2)面积广;(3)作用大。
   3、请学生回答相关的语句,并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景色美
     “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使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棵树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
     “维也纳人的眼睛整天为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
     指导朗读,读出维也纳森林的美。
   (2)面积广
     “维也纳的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40平方千米……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覆盖。”
     “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这是一个反问句,把它变成陈述句该怎么说?反问句的作用是什么?
     带着自己的感受试着读一读。
   (3)作用大
     森林具有降温的作用。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的调节着气温。”
     “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灼热,只要站在树阴里,便立刻清爽宜人。”
     ……
     “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林间更是烟雾飞扬,真是壮观!”
     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来说一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例如:打铁时,夏季下雷阵雨时,壶里的水溢到炉子上时……
     (水遇热形成的水蒸气即烟雾)
   4、质疑:皇家猎宫为何建在此处?
     说明维也纳空气清新。为明确文章中心句作铺垫。
  五、情感升华
   1、整体回顾,深入体会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2、指导朗读。
   3、完成练习:
     维也纳森林,你默默地向世人展示着迷人的魅力: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业
    阅读冯骥才的相关作品或了解中国环境问题并提出宝贵的建议。

              第二课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21:50:00 | 只看该作者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次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2、在保护自然方面,维也纳人做了哪些事?
    ①颁布了《森林法》
    ②视草地如居室内的地毯
    ③不肯使用汽车内的空调
    ④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3、这种和谐生活的创造凭借的是什么?文章中有关键句提示吗?
    “维也纳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上帝的恩赐,更是缘于祖祖辈辈对这种恩赐的倍加珍爱。”
    师:是大自然与人类的友好、亲密、融合的关系,是人们对大自然的珍爱,大自然需要人们的保护,人们生活的环境也依赖着大自然。
   4、师:维也纳森林的一切得益于上天的恩赐,更离不开维也纳人祖祖辈辈对这土地的珍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看到了这一幕幕美景,同学们对此有什么想说的吗?可联系生活的情景。
    提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相处方面。
   6、小结:同学们,世界上美好的东西,都是可以创造出来的,我们跟自然的关系也是这样。我们只要爱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样可以拥有像维也纳一样美好的生存空间!
  二、读读背背
   ①让学生挑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或者句群。
    说说喜欢的理由,大声朗读,争取背过。
   ②同桌互背,速记练习。
  三、拓展练习
   ①仿写句子
    ▲放眼远望,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
     仰望夜空,
     世人只知道……哪里知道……
   ②学了本文之后,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动手写一写。
  四、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的感想整理好写在“小本本”上。
2、楼兰的忧郁
课程内容
   《楼兰的忧郁》
  课程类型
   阅读课文
  教材来源
   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下
  课程学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吞噬”、“湮没”、“踩覆”、“暴戾”、“回眸”、“悲怆”、“晓谕臣民”、“络绎不绝”、“面目全非”、“追古抚今”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唤起人们科学保护自然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感受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唤起人们科学保护自然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1.听着《楼兰姑娘》这首歌,看到眼前的图片,你眼前呈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生自由发挥)
   2.王昌龄曾在诗中写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中提到的楼兰古国,曾一度十分繁华,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门户,当年张骞出使西域,路过这里时,曾被这里的富饶和美丽惊呆了。刚才我们所看的是楼兰的复原图画,(出示现在楼兰废墟图片)而现在的楼兰竟然是这个样子。
   3.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指导学生设计思考问题,如:是什么使得楼兰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楼兰还能恢复原有的美景吗?从图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楼兰在哭泣,楼兰在忧郁。(揭示课题)
  二、自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自己的问题。
   2.默读课文,把课文中你感受深的句子或段落勾画出来,并做简要批注。
    (1)第3自然段中“在宁夏,山里的农民世代靠挖甘草维持生计。”“这里的人们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挖着,却不知道已经把宁夏的生存环境‘挖’地面目全非。”人们不会科学地利用资源,这是造成楼兰现状的主要原因。
    (2)文章第4、5自然段将楼兰今昔对比描写,抓住“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两岸,沃野千里”与“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对比;“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与“万丈厚土,寸草不生”对比,思考:楼兰的忧郁是什么?怎么造成?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这种现状转变?
    (3)文章第7、8自然段讲述了人们植林固沙的艰难,想一想,这三十年人们经历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这么坚定?
      从歌曲和楼兰的复原图画中,初步感受楼兰原来的景象,再出示现在楼兰的景象,让学生从视觉上通过楼兰的今昔对比,感受环境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边读边画边写批注。这个独立思考过程,可以让学生安静下来,体会文字中叙述的楼兰的忧郁在哪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结合课文前面讲到的环境恶劣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谈谈,体会治沙工作刻不容缓)
    (4)为什么要“领着孩子们常来看看这座人类对命运抗争的丰碑?”这丰碑告诉人们什么?文章结尾的省略号起到什么作用?
    (5)结合课文理解“楼兰的忧郁”是什么?我们该如何让楼兰不再忧郁?
  三、交流合作
   1.小组合作,挖掘楼兰忧郁的深层次原因。
   2.各组选择一个要点进行整理,汇总发言材料。注意结合课文中的原句,抓住关键词,特别是楼兰的今昔对比,发表自己对楼兰忧郁的原因的见解。也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的资料,谈环境保护的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21:50:00 | 只看该作者
   3.所有的理论终究是为实践做指导的,所以还要想一想,怎样才能改变现状?我们当前的任务是什么?
  四、研讨朗读
   1.分组讲述本组整理的学习要点。(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2.重点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今日西部是怎样一个地方?
    (2)过去西部是怎样一个地方?
    (3)楼兰古国为什么消亡?
    (4)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思考: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再读课文体会)
  五、拓展延伸
   1.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2.假如你生活在当年的楼兰,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当年的楼兰国王,你又会怎样做?
   3.楼兰现在的景象让你震撼,现在我们又可以做什么?

  六、课外活动

  亲自参加一次环境保护的活动,并将感受记录下来,和身边的人交流,唤起更多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结合课文中的内容,体会丰碑“告诉他们我们生存环境的危机与艰难,不能再砍树、铲草皮、挖树根了!告诉他们沙暴曾经湮没了一个楼兰……”而如果不及时治理,沙暴湮没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楼兰了。
  小组进行整理要点,体现小组合作的重要,汇总材料时不仅要结合课文中相关语句,还应该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更深入谈谈环境保护的重要。
  分组叙述要点,同时还要提倡各抒己见。重要的是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相关的语句和关键词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避免漫无边际的空泛议论。
  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到,作者成功运用对比手法,多次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做具体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与交流,已经感受到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通过拓展延伸,唤起学生科学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最后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学生真正感受环境保护不是在喊口号,而要用实际行动来实现。
3、鸟是树的花朵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本课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领悟“妙不可言、稀疏、空旷、白腴、优雅”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语言文字理解“鸟是树的花朵”,品味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朗读中体会文本,感悟文本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的想象世界,经验世界,情感世界,与文本深入对话,更深刻理解树与鸟之间浑然一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你最喜欢什么花呢?为什么?板书:花朵
    学生自由作答。
    师:花儿用自己的美丽装点了自然,让大自然更加生机勃勃,五彩斑斓。
    补充板书:鸟是树的
    看到这个题目,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预设:生:为什么说鸟是树的花朵?鸟是树的怎样的花朵?鸟怎么会成了树的花朵?
    下面让我们带着思考一起走进这篇散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桌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指名读文。随机指导。
     包含生字的随文指导。
     重点指导:瞬蹈婉
  三、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师: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课文,此时此刻,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师:是啊,这小小的鸟儿在冬天,如若落在那干枯的树杈上,总让我们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作者说的多好:鸟是树的花朵。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鸟儿又是怎样的花朵呢?请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谈。默读,勾画,批注。再体会着读一读。
    学生阅读思考。
    师:下节课再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品味。

                 第二课时

  一、咬文嚼字,深入研读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品味。谁来谈谈,在作者眼里,为什么说鸟是树的花朵?又是怎样的花朵?
   预设1:(第2段).从第二段“一些鸟落到了树上,大大小小,五颜六色。我仿佛看见满树的花朵”。
    师追问:你读到了什么?(鸟就像是树的花朵)
    怎么读到的?(我从“五颜六色”读到的,因为鸟儿颜色不同,大小不同,真的就像是花朵盛开在树枝上。)
    师:多么与众不同的花朵呀!读出这种美来。
    生2:我从“满树的花朵”想到鸟儿落在干枯的树枝上,就像树枝上真的开满了花一样,让树不再单调,变得美丽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师:此时此刻,我仿佛真的看到那美丽的鸟儿,在冬天盛开在落光了叶子的树上,幻化成美丽的花朵。这又是怎样的花朵呢?
    千姿百态的花朵。
    师:为什么呢?(因为鸟儿各不相同,样子不同,大小不同,真是千姿百态。)让我们感受一下这千姿百态的花朵吧。学生朗读。
   预设2:(第三段)
    “仿佛早春的玉兰花,开得白腴而优雅。”“瞬间.装点”
    生:白鸽落在这干枯的树枝上,就像早春开放的玉兰花一样。让这冬天的树,无比灿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21:50:00 | 只看该作者
    师:用你的声音读出这种灿烂。生读
    多么美丽的花朵,多么绚烂的花朵,多么灵性的花朵,这孤单的大树,因为有了它们的陪伴,一定不再孤单。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这棵树,你想对鸟儿说点什么呢?
    生:“再歇一歇吧。我就是你的家。”“谢谢你们来陪伴我。”“尽情地唱吧,跳吧,我的孩子们。”
    师:善良的大树,温柔的母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盛开的花吧!指名读,自读。
    师:作者抓住了鸟儿的特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冬日盛开在枯树上的美丽图画,乌鸦.八哥霎那间让树焕发出无限生机,白鸽如那绽放的玉兰花,给人以温暖和希望,麻雀更让这冬天的树活力四射,真是冬日里一道迷人的风景。
   预设3:(第5段)
    “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显得柔和而富有弹性。”“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使树枝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
    抓住“弹性.凝滞”等关键词,来理解鸟儿为大树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生:鸟儿来到树上,连冬天的风都变得柔和而富有弹性。
    师:冬天的风,你怎么形容?
    寒冷.刺骨.凛冽
    为什么此时的风则是柔和而富有弹性呢?
    生:此时此刻,鸟儿的跳跃,让人们倍感冬日的生机勃勃,所以似乎连风也变得柔和。生读。
    师:此时此刻,大树看着这小小生灵的舞蹈与歌唱,又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快乐.幸福.温暖。生读文。
    师: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内心又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师:让我们的心灵一起和她们起舞吧!自读。
    师:鸟是树的花朵,树是鸟儿赖以生存的家园,鸟儿只有在这里,才会如孩子般尽情.欢快地歌唱.舞蹈,多么美丽.和谐的一幅画卷。作者抓住了鸟儿的动作,和自己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走进了冬天的树,走进了冬天里一幅自然天成的画。
    齐读。
   预设4:(第6段)
    “树枝上的鸟儿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
    师: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
    生:赞同,因为鸟儿从春到夏一直陪伴着树,在冬天更为树增添了生机。因此鸟儿比真实的花朵更美。
    你从哪里读到的?
    生:“你见过一朵花从春开到冬吗?”鸟儿这朵花从春开到冬,是朵百开不败的花。生读。
    生:赞同。这朵花会在树枝之间飞来飞去,比真的花朵更美。
    师:你认为是朵?
    生:会飞的花朵。(生读)
    师:飞动的鸟如同一朵会飞的花,好美啊!
    生:赞同。这朵朵花儿还能唱出美妙的歌曲。是朵会唱歌的花。(生读)
    师:多么美丽的花朵,能歌能舞,简直是花中仙子,真令人羡慕!
    指名读。
   预设5:(第8段)
    “鸟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它们隐藏在树叶之间,与绿叶一起舞蹈,与春风一起唱歌。”“树本来就是鸟的家园。”
    生:我从鸟从来就是树的花朵这句话,读到鸟儿就如树上的花朵一般,只是它隐藏在树上,所以人们从未曾注意,鸟是被人遗忘的花朵。
    生读。
    生:夏天的蝉鸣由一只鸟定调,秋天的月夜被一声鸟鸣切开,是鸟让自然界充满无限生机,它才是真正的花朵。生读。
    师:是啊,鸟儿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色彩,于是春天,我们吟诵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夏天,我们感受着“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秋天,我们在“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中走过。而冬天因为鸟儿变得如此生动,于是有人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鸟儿歌唱
    用它们镶满梦幻的脸
    向着大地上的树木
    袒露着心语和爱
    有谁曾告诉我
    十二月的瓦蓝色天空
    缺乏一种春天的等待呢
    这歌声中倏地绽放的羽翼
    映衬着冬季阳光
    多么地自由和浪漫
    一如栖落枝桠的花朵
    把一个季节充分点亮
    让我们一起和树木感谢这一年四季的鸟儿,齐读第9段。
  二、拓展延伸,发现生活。
    作者把鸟想象成树的花朵,使冬天寂寞的树有了一番别致的景象。你也有过类似的想象吗?写在小本本上。
  三、作业
   1、背诵全文。
   2、将你生活中的想象记录下来,写在小本本上。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我和大猩猩握了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让学生实践运用自读、圈画、想象、批点的阅读方法进行自读自悟,通过交流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
   3.通过对描写作者和大猩猩进行交流的句段的理解,体会“我”对大猩猩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体会女科学家的敬业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实践运用自读、圈画、想象、批点的阅读方法进行自读自悟,交流合作。
  教学难点:体会“我”对大猩猩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关于作者的资料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猩猩吗?说说你对大猩猩的了解有多少?
    (身高.体重可以和我们人比较;食肉还是食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21:50:00 | 只看该作者
   2、质疑课题。
    虽然我们通过资料了解了大猩猩是素食者,但是大猩猩由于它粗鲁的面孔和巨大的身材看起来十分吓人。而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位美国女科学家,她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医生职业,孤身到非洲的原始森林中从事大猩猩的研究工作。看题目,你有什么感受或疑惑?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
   2、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中的“弥漫”.“妖娆”.“鞋襻”等词的意思。
   3、朗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读进去。
   4、同桌互相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句段,深入感悟。
   1、自读、勾画、想象、批注。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我是怎样和大猩猩的交流的?”的句子,反复品读。边读边想象句子描绘的情景,适时地在书上标注出自己的收获或感受。
   2、小组交流自读的情况和读书的感受。
   3、交流指导。
     重点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交流感受,深入品读。
    (1)第4自然段。
      让学生说说:你认为这是个怎样的女科学家?
      带着对女科学家的崇敬读一读这段话。
    (2)描写“我和大猩猩握手”经过的5---13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抓住对皮纳茨外貌的描写体会作者对大猩猩的喜爱。
      ②抓住“我”和大猩猩握手前后的动作描写,还有通过想象当时的情景,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对“这是我平生以来得到的最珍贵的礼品。”这句话的理解。
      ④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这部分。
  四、拓展读写。
    同学们,本文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她和大猩猩有趣的一幕幕交往,其实在考察大猩猩的过程中,她曾尝过不少大猩猩的苦头甚至是对生命的威胁。就是这样一位放弃了恬静舒适的生活,从事了近20年大猩猩的研究,为人类解开了许多有关大猩猩的谜团的女科学家,却在一次拯救大猩猩的行动中惨遭偷猎者的杀害。
    1、你想对偷猎者说什么?
    2、推荐阅读《我和我的动物朋友》
  五、作业
    你有过和动物交流的体验吗?同学之间说一说,写在自己的“小本本”上。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5、一个人和一幅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闲适.猎奇.流溢.兴趣盎然.莫名其妙”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反复品读中,结合老人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
   3、感受老人那种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和美好情怀;
   2、理解这一幅画的的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侧面描写对人物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由题质疑
    板书课题“一幅画和一个人”,提问: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有这些疑问:
     1.我想知道是一幅怎样的画和一个怎样的人?
     2.我想知道这幅画和这个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3.我想知道这个人和这幅画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把字音读正确。
   2.出示重点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粗犷 闲适 端详 猎奇 景致 挽留 山坳 流溢
     郁郁葱葱 漫无边际 兴趣盎然 莫名其妙
   3.出示一个()的人和一幅()的画,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适当的词语,并说出自己填写的理由。
   4.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读书,采用互读互检等方式,练习正确流利读书。
   5.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熟悉课文,尝试说出选择的理由。

             第二课时

  一、出示中心话题,形成探究主题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个人和这幅画,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找一找,画一画,并说说理由。
   3.自己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4.最后全班交流,以读促悟,读中感悟。
    学生可能会从四个方面的入手谈自己感动之处:
    1.围绕老人的外貌和手的细致描写来谈。
    2.围绕老人的动作描写来谈。
    3.围绕老人的语言描写来谈。体会老人的执着与坚强。
      老人的语言很简单,在和我的多次对话中都是回答简单的一个字——“啊”,竟有六次之多;话虽不多但很纯朴的一个老人。
    4.围绕老人的那幅画来谈。
     “两个小人儿,都握着铁锹,在种树。”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两个”来感受老人内心的孤独。
  二、抓重点段落,升华情感。
    围绕课文最后一段的情景描写,体会老人的美好情怀。结合重点词语“歌声”“身影”“晚霞”的特殊含义来理解?
  三、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全文。
  四、拓展练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21:50:00 | 只看该作者
    假设老人当选了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你打算怎么给他写颁奖词?练一练。
6、早晨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文中美景,体会景中所融入的积极、健康、快乐的情感,启迪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3.反复朗读,品味精练、准确、传神的语言文字之美。体会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融入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美点,品味语言美,感受文中美景,体会景中所融入的积极、健康、快乐的情感,启迪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语言的艺术美,体会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融入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每天早晨我们都要走出家门来上学,你留心观察过早晨的景色吗?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散文《早晨》,看看高尔基描述了一幅怎样的晨景。
揭示课题并板书:早晨
(设计意图:教师导语染渲情境,调动学生的情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
2.小组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易读错的字记录到纠错本上,并注上拼音,多读几遍。
全班交流易读错的字音,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指名检查。
3.指名朗读,全班纠错。
(设计意图:扎扎实实扫除字词障碍,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正确朗读课文,准确掌握字音。)
4.理解词语:
宫嫔  和煦  惺忪  惬意  一帧  醇厚  蚊蚋  得天独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
2.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美好的景物?请你将它们圈画出来。
(太阳、海浪、蜥蜴、花儿、蜜蜂、知更鸟、人们、蔷薇)
(设计意图:宋人陈师道认为:“读书如禹治水,知天下脉络。”阅读文章,实际上就是尽可能沿着作者思维的轨迹再走一遍,从而达到更深刻、更有条理地把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目的。 通过圈画景物理清思路。)
3.读读自己喜欢的描写美好景物的句子。
(设计意图: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想象散文描述的情境。)
四、走进文本,品词析句
提出中心话题:作者描绘了怎样的美的画面?作者是怎样将这样美妙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请你细读课文,将自己的感受批注在相关语句的空白处。联系课文有关词句跟同学谈一谈,再体会着作者的情感读一读。
(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起源。语文教学要用问题把课堂教学穿起来。问题必须有统领性,指向教学目标。)
(一)想一想,读了课文,你初步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读课文的语句。
(二)作者描绘了怎样的美的画面?
(设计意图:写的是什么——这是对文本的感知、理解、概括,侧重于对知识的积累。)
板书:美:自然美
     生活美
1.太阳初升,带来光明
天空突然闪出一丝阳光。夜的黑暗将悄悄地躲藏到山谷和石缝中去,躲藏到浓密的树叶里去,躲藏到沾满露水的乱草丛中去。山顶露出愉悦的笑容,仿佛在对夜的淡淡的阴影说:“别害怕,这是太阳!”
(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述了太阳带来光明,黑暗渐渐退去“闪出、躲藏、愉悦”等词语感受到作者的欣喜的感情。)
指导朗读(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作者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海浪迎接太阳的壮观场面
海浪高高地昂起雪白的脑袋,向太阳鞠躬,好像美丽的宫嫔在向国王朝拜,并且吟唱着:“欢迎你呀,世界的主宰!”
和煦的太阳微微含笑:这些波浪整夜戏耍着,不停地翻滚。现在它们披头散发,身上绿色的衣裳皱皱巴巴,天鹅绒的长披纱也被搅得乱七八糟了。
“早上好!”太阳升到海面上说,“早上好,美丽的浪花!不过你们玩够了,安静一下吧!要是你们继续这样高高地蹦跳,孩子们将不能在海水中洗澡!应该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得到各自的享受,不是吗?”
(这一段描述了太阳升起后海面上的壮美景象。作者巧妙地用拟人化的描写,写出了新的一天由静到动的变化,烘托出太阳在新的一天诞生中的作用,为后文做了铺垫。表达了作者对太阳的赞美之情。)
(指导朗读,读出太阳的和蔼慈祥。)
3.太阳带给万物的快乐、美好的生活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领悟作者描写万物美好的生活。
教师小结:课文中的早晨如此之美,不单单是客观景致的美,更是作者语言的非凡表现力(魅力)所带来的效果。
(三)赏读语段,品评语言魅力。
(设计意图:怎么写的——是揣摩作者的写作手法,强调的是语言的运用。)
读一读文中你最欣赏的语句或语段,品一品它的语言特色。
(先有感情地朗读欣赏的语段,再评评它的语言,再进行朗读。)
(设计意图:怎么读——这是情感的表达,语感的训练,生命的提升。)  
(四)、体验情感
(设计意图:读出了什么——是对文本潜在的情感的内化,强调是人本合一。)
1.文中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21:51:00 | 只看该作者
自然美、生活美两者相互映衬,使自然成为充满活力的自然,使人成为自然之人。作者赞美自然是神奇的,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告诉我们热爱生活,用我们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2.学习文章后,你得到了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想到了什么——是对文本的超越,驰骋的是人的精神,侧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五、作业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通过练笔巩固写作方法,适当拓展阅读。)
1.小练笔:和老师、同学或父母一起享受清晨、黄昏、雨后……然后把自己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
2.阅读拓展:推荐阅读高尔基的作品:《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7、葵花之最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读后令人肃然起敬的文章。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和许多人一样,生活在安宁、舒适的环境中,自在地学习、工作。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守护着这和平、安宁生活的使者——边防战士。他们长年累月守卫在祖国的边陲,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鲜血乃至生命。本文记叙的是守卫在昆仑山的解放军女战士,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亲手种活了一棵向日葵。虽然它是那样小,而且最终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但是在战士们心中,它是最高的。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防战士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热爱祖国、热爱生命、顽强、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
   2、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体会所表达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三、教学重难点:弄明白为什么一棵友爱有效地向日葵却牵动着边防战士的心。
  四、课前准备:搜集关于解放军战士守卫昆仑山边防的一些故事或者有关昆仑山自然环境的资料,使学生课前就了解相关的知识。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巍巍昆仑,在青藏高原西北部,主体山脊平均海拔六千米。这里冰崖壁立,山势险峻,地形复杂多变。这里不仅地形险恶,气候也十分恶劣。每年五月到九月,西南季风送来暖湿的气候,化雨而降,是本地区的雨季;九月中旬以后到第二年的四月中旬,强劲的西风凛冽而至,带来严酷的寒冬。峰顶最低气温可达零下五十摄氏度,最大风速可达每秒五米以上,意念有八十到一百天大风,这里几乎没有任何植物生长。迄今为止,昆仑山还人迹罕至,但是兵站的战士却长年驻守在这里。这篇课文的作者毕淑敏就曾在这里当兵十一年,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到她生活的地方去看一看吧。
  二、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同时画出不理解的新词。
   2、教学生字:茸盎萌蕾兆凄
   3、利用形近字记住生字。
   4、认识二类字:烙骤飓
   5、交流不理解的新词:萌发毛茸茸迢迢凄清花蕾先兆生机盎然沁出飓风
  三、初学课文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守卫在昆仑山的解放军女战士,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亲手种活了一棵向日葵。虽然它是那样小,而且最终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但是在战士们心中,它是最高的。)
   2、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了昆仑山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写葵花子在在她们的精心呵护下,终于冲破生命的极限成长起来了;第三部分写葵花终于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听写生字:腰肢 萌发 毛茸茸 山路迢迢 一往情深 凄清 花蕾 先兆
         关山重重  生机盎然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描写昆仑山自然环境恶劣的词句。
   2、交流。
     抓住“昆仑山其实只有一个季节——冬天”,而“春节过后那段漫长而寒冷的日子”被人为地称为“春天”。直到“五一”,那里冰封的道路才渐渐开通。我们眼前俨然看到了冰雪漫天、人迹罕至的苍凉景象。
   3、找出描写驻军战士生活艰苦的词句。
    “整整一个冬天,除了脱水菜和军用罐头,没有见过绿色”
   4、面对着孩子们寄来的精心挑选的葵花种子,她们已给孩子们写好信说葵花无法在这里存活,为什么却迟迟没有发出呢?
    (暗含着这些女兵非常希望葵花子能在这里安家,就像她们一样。)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过渡: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没有遏止住边防战士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她们明知道昆仑山常年积雪、寸草不生,不能长葵花,却还是怀着对绿色的渴望,种下了葵花子。
   2、“人们都说活不了,却天天跑来看,松土施肥。”那么葵花子是否真的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没有成活呢?葵花子出人意料“居然发芽了”,“先探出两片内黄的叶子,像试探风向的小手掌,肥厚而天真。然后舒展腰肢,前仰后合,生机盎然地长大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8 03: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