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47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六年级语文毕业试卷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2-3 06: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毕业语文卷,严格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命题,坚持由考查知识转化为检查能力的命题原则。整份试卷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与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心灵,较好地渗透新课程理念。下面就试题抽样情况、学生答题情况及对今后教学的启示等方面作点分析,谈点看法。

一 、试题特点

本卷分为四大板块,共14个大题,综合考查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全卷考查的四大板块,知识点及分数见下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2-3 06:13:00 | 只看该作者
题号

考查的内容

分数

一、听力
先看清题目要求,在听老师读《我喜欢书》这篇短文,然后答题。
6

二、积累运用
1 读拼音写字组词
2、选字组词

3 按要求写成语
4按要求写句子

5 课内外积累
44

阅读思考
(一)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语段出自第十册教材《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具体考查内容如下:
1 片断出处      


2 词语理解

3 主人公的情感体会   
4写陆的诗《示儿》

()
语段阅读《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

具体考查内容如下:
1 划中心句
2 句意理解

3 写几句表达你对巴金爷爷的敬仰和怀念

20

综合实践
习作(半命题)我向往的_________
30

综观这份试卷,体现了以下特点:
1
内容结构稳中求变,稳中出新。与以往几年毕业会考试卷相比,今年的试卷带有明显的延续性、继承性和创新性。①整体保持稳定 “听力”、“积累运用”、“短文阅读”、“综合实践”四大版块稳定不变,分值也保持不变。②注重发展和创新,今年的试题更加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分析运用能力,较好地检测了学生课外阅读量及阅读能力,体现了大语文观。
2
很好地渗透了新课程理念
①强调文化积累,语文学习中的文化积累有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重,说明了文化积累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张试卷在背诵运用中分值明显增重,要求学生写出“抒发爱国情怀”的诗句,描写春天小草的诗句,描写冬日雪天的诗句。命题进一步开放,体现了较好的导向性,指引着“文化积累”的重要性。②强调学生的个性体验,张扬个性阅读。如在语段阅读中,要求学生写出表达了肖邦怎样的思想感情,写几句表达你对巴金敬仰和怀念的句子。③在阅读中,选文的原则坚持语文学科所承载的人文性功能,试卷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2-3 06:13:00 | 只看该作者
三 学生答题得失分析

尽管今年毕业考前几大版块都是些基础题,都是课内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大多数学生也都得到了一个满意的分数,但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弱点还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下面就学生答题情况作些分析

一、听力   注重考查学生记忆理解、对名言的运用。学生答题情况较好。

二、按要求写字、词、句。这个题目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读拼音写组词是对学生字音、字型的考查,所有题目都选自六年级教材,是几道容易题,学生答题情况较好。失分的主要原因是错别字,极少数学生对课文中要掌握的一类字掌握得不太好,记忆不牢。

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选字填空,学生答题情况较好。第三部分是按要求写成语。从卷面看,同学们犯了难,普遍失分较多,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成语的积累量较少,读题理解能力较差,如“由课文中事物和人物联想到的成语”,有的同学看到人物名字便概括人物特点不知所云。第四部分是按要求写句子,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内外积累运用从卷面来看,此题同学们得分较好。这部分失分较多的是第三小题根据左顾右盼的不同意思造句,学生对犹豫不决、右面看看,左面看看区分不清。造句言不达意。

第三部分课内外积累,所考查的题目均出自小学语文教材,照理说,一般是不应该失分,但我查看了50份试卷,只有7个满分。失分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课外阅读量少,如《牛郎织女(一)、(二)》是根据中国的民间故事改编的像这样的民间故事还有哪些?答对的同学竟然很少。二、对一些名人了解不够多,导致失分;三、不会理解记忆,对课文的概括能力差。

在阅读思考中,两个语段都选自课文内容,因为是学过的文章,同学们比较熟悉,得分率较高,但是第四题对“弥留之际”一词的理解,许多同学解释不到位,缺少必要的概括,表达不清楚,值得引起重视。第二个语段,重在考查学生对原文句子的分析,理解,得分情况较好,有一部分学生得满分,可见有些老师在授课时涵盖面较广,学生功底扎实。其中第三小题是一道具有开放性的试题强调学生的个性体验,张扬个性阅读。如,写几句表达你对巴金敬仰和怀念,学生多数能结合自己对巴金爷爷的了解写出真情实感。

四、半命题作文《我向往的_____》。写作范围宽松,有利于学生张扬个性。从阅卷情况看,好的方面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取材于生活实际,写出了真情实感;二是内容丰富多彩,颇有创新意识;三是中心明确,结构比较完整。但学生在考场作文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选材上多雷同之作,视野不够开阔;二是语言积累不够,语言表达是一个弱项,缺乏文采,缺乏亮点,缺乏谴词造句的能力;三是写作技巧欠缺,部分同学连最起码的“首尾呼应,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结尾点题”都不清楚,写出来的几句话如一盘散沙;四是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的作文较多,错别字现象仍较普遍。

四   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2006年小学毕业语文卷的命题特点及所体现的命题导向,对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应该有所警示,而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则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漏洞要填补。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们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这个理念,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和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所发展,有所创新。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和考试命题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性试题、个性化试题和创新试题将会越来越多,因此,我们必须紧跟教育形势的发展,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法,努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2、要注重实践,大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积极的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让他们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并不断体验,这样才能有感悟,语文能力才能不断提高。说到底,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并不是全靠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勇于实践,坚持实践的结果。?

3、要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知识积累。积累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能让学生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要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的进行课外阅读,并指导他们做好摘抄和读书札记。同时要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开展诸如办报竞赛、辩论、讲演等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知识积累的目的。

4、重视方法的指导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5、要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解题技巧。必要的解题技巧也是素质的一个方面。从学生的卷面看,许多学生由于平时缺少这方面的指导,本来该得的分也失掉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技巧训练与指导是应该的,是必要的。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的品质。在学习训练中,可选取一些时文、美文认真研读,由师生共同设计题逐渐过渡到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设计题目。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特征从多角度设计题目,设计不同能力层级的题目。对不同层次的同学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对素养低的学生,自拟一些知识性的题,自己肯定能作答的题目;对语文素养高的同学,可鼓励其张扬个性,放飞思维,大胆创新。

6、要制定科学的写作训练策略。首先,要进一步重视规范书写习惯的培养与指导。要加强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写作不是纯技巧、纯技术的操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要注意观察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要注意对生活环境、周围事物的敏锐的感知,及时记载下有关事件和自己的感悟,以便充实自己的“素材库”,并使文章洋溢真情实感。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明确记叙文表达方式的基本要求。写作是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是一种“创造”,所以任何格式化的训练都有悖于创新精神。小学阶段是打好写作基础的阶段,主要以记叙文为主,我们应当让学生对记叙文有清晰的认识,应当力求达到新课程中提出的写作要求。最后,要鼓励学生在作文题目拟定、立意和形式上进行创新,指导学生写真情实感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9-2-8 08:16:00 | 只看该作者
渗透新课程理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2-8 08:17:00 | 只看该作者
这样才能有感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7 22: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