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发现,第1题有的学生把28.8元转化成288角进行计算,有的学生直接列小数除法的竖式,并且很多学生竖式中的余数出现小数。这题的正确率较高,其中有1个学生居然用几个乘法算式凑出结果。第2题全错,很多学生算到商是3.6,余数是14或1.4时,不知道怎么办了,也有些学生干脆写成商是3.614。第4题全班30人,只有2人列式是18÷24,其余都列成24÷18,且都计算错误。第5题只有1个学生将其转化成整数除法来计算。第6题约90%的学生写出这样的问题:“我不知道余数放哪里?”或者“我不知道余数怎么办?怎么处理?”最突出的现象是学生在计算小数除法时,竟不约而同地把余下的数接着写在商的小数部分。(这是老师无法想象的!)也许学生是实在不知道余下的数究竟怎么办,便无可奈何地写在商的小数部分吧。
根据学生在调查问卷中呈现的普遍问题,我们重新设定了这一小节的探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再计算的合理性,掌握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的方法;(2)在计算小数除法的过程中,理解每次除后所得余数的意义。第(2)点也是多数学生探究小数除法的困惑,因为他们不容易理解余数还可以表示几个十分之一、百分之一……这一点实际上是我们没有充分预料到的,通常我们都是把第(1)点作为教学重点加以考虑的。
探明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必要前提,它涉及教师对学生探究起点的把握,探究细节的处理和调控等。探明学生的已有经验,还有利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增强。比如,四年级学习“折线统计图”第一课时后,就要学习“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我们布置了一个课前调查作业,要求学生自己收集数据,制成统计表,再制成统计图。结果发现,有的学生把一家人的体重既制成条形统计图,又制成折线统计图。在学生的观念里,认为统计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或制成折线统计图都可以。实际教学之后,再让学生回头审视他们的调查作业,个个都笑得前俯后仰!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说原先在制图时根本没有“选择”的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