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67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3年秋季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2:03: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3年秋季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一、试卷总体结构与特点
1、试卷结构
本卷为开卷试卷,共两大题29个小题,总分100分,题型分选择题和综合题,分值比为50:50。1—25题为单项选择题,其中1—6小题是考查世界古代史,7—17小题是考查世界近代史,18—25小题是考查中国近代史,26—29小题为材料分析综合题,其中26小题13分,考查世界近代史,27小题10分,28小题13分,均考查世界近代史,29小题14分,考查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与中国史的分值比为70:30.
2、试卷的主要特点
(1)立足基础,设计灵活
命题能紧紧围绕教材,以新课程历史课标为指导,没有出现偏题和怪题,试题立足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套试卷能够从书上直接翻阅到的题目很少,绝大部分的题目都需要学生经过一定的分析、比较、演绎、概括才能解答出来,试题内容来源于课本,但设计上显得灵活多变。
(2)时代感强,凸现时政热点
试题时代感在选择题第2、3、7、12、18、20、23、25题及综合题第28、29题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其分值为47分,约占总分的一半。内容联系到近期各地召开的两会及上海世博会,关键时期应对的改革,中日关系,两岸关系,中国的崛起等内容,尤其是是第29题,以中国的屈辱与崛起为线索,激起学生思考中国在当今世界应对金融危机的作用,不得不保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实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发人深省,引人深思。这些题目紧扣时事,却又未脱离学生学习、知识及能力范围。
(3)概括性大,立足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概括性大,突出表现在选择题5、7、8、11、18和四个材料分析题上。其中综合题均是大跨度,高概括题。第29题一个题目考了整个中国近现史的发展过程,可谓高度浓缩。这些题目充分考查了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4)做到学科渗透,注重课程合作
在新课改中,每一个科目都不可能是孤立,封闭地学习,他们相互渗透,相互整合。这份试卷也很好地贯彻了这个精神。如第28题,要求学生根据图表,说明问题,表达理解。这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又考查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二、考试质量及试题评价
1、成绩分析
参考人数99人,不及格人数22人,及格人数77人,优秀人数25人,最高分97分,最低分20分,平均分68.3,优秀率25.3%,及格率77.8%。
2、从上述数据可看出,本卷试题总体偏易,能照顾大多数同学,特别是能够充分激起中下层水平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且试题区分度适中,较能看出优秀与中层生的差别。
三、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知识问题:尽管开卷,但还是有不少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薄弱、混乱,甚至是无知。主要是某些学生对历史重视不够,缺乏兴趣,致使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不愿了解。
2、未充分理解题意,盲目答题。不少学生不注意审题,或审题马虎,出现不应的错误。比如第20题,学生对关键词“继之”忽视,走马观花,以致出错。
3、学生答题心切,麻痹大意。因试题不难,造成部分学生因审题不清导致失误占总失误的一半左右。
4、不少学生知识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仍然较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突出表现在材料题的解答方面,有的学生知识不清,思维模糊。这些以后在平时历史教学中要加以训练和指导。
四、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时政要点,要把历史与现实,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历史教学绝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再现和复述,而是和现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和现实紧紧联系起来,在感受历史事件和历史氛围时,找准和现实的切入点,以史为镜,以史为鉴,理论联系实际,在历史中比较现实,在现实中学习画史,从而将较为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学习变得较为轻松活泼,贴近生活,这也是新课改的重大内涵所在。在教学中,对于周年大事记,要高度重视,要将周年大事相关的材料,纪念活动和周年大事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历史的现实借鉴意义。
2、历史教学在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综合、归纳、分析、比较以及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意并注重培养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避免因开卷而带来轻视历史基本知识、片面重视能力的问题。知识是能力之源。
3、必须注意历史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比如和地理、语文以及政治的相互渗透。这不仅在于拓展知识面,还有助于历史教学本身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增强。在教学中要渗透教育意识,真正把历史课堂变成国情教育,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4、加强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诸如审题意识,细心程度,对关键词的把握,答题书写端正清楚,有条理分点答题的习惯,答题时间的把握等,要在平时教学中多次强调考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2:04:02 | 只看该作者
九年级(上)历史期末考试范围是九年级上册内容,试卷四大题型——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简答题、探究与创新题,与中考说明中要求的题型一致,满分100分。考试形式为闭卷。试卷题目型与中考保持一致,知识覆盖面广,考查物都是中考范围重要知识,试题问法灵活多样,层层深入;总体上是感觉较好的,但有部分老师认为分值未靠近中考,未免有些遗憾;我这样处理的主要想法是各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后就面临放寒假,学生围绕着是50还是100分的分值在家里还要费一番口舌,不如处理成100分更方便学生一些。

二、       答题情况

㈠选择题(18小题,32分,其中1—4小题每题目一分,其余每题2分):从抽样情况看(从城区中学随机抽样,下同),最低得6分,最高得满分,但人数仅仅个位。

具体分析:1—5小题为古代史内容,由于未专门抽出时间来复习,所以失分主要集中在这部分,特别是第1、5两题。近代史部分复习时间长,失分较少。平均得分在21分左右。

㈡材料解析题(两小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从抽样情况看,最高得32分,最低为0分。总体上说材料解析题是最难的,很多学生两题目只得几分,还有未得分者。

具体分析:第19题目材料是课后阅读材料,设问也相同,学生按答案答也应该可以得满分,如果按标准答案来量分,很少学生能组织那么好的答案。少数学生答《独立宣言》的内容和意义,可见教材内容掌握得非常差。

比如原题:20. 阅读材料:明治政府成立后,立即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废除封建领主土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废藩置县”,加强了中央集权;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这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措施,史称“明治维新”。

回答问题:

(1)明治政府开始的时间?当时的中国正在做什么?(2分)

(2)明治政府以后,日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3)在日本发生变化同时,中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第20题中外历史一起考,难度更大,特别是中国在做什么和中国的变化,学生答得很糟糕,明治维新的时间由于学生手中的教科书未具体点明1868年,课文大字部分有1867年“次年”的表述,小字部分有“1868年”的具体说明,很多学生都答成1869年,我认为这是不应该犯的错误。

㈢简答题(1小题,16分)是课后一个思考题,从抽样情况看,还是有很多学生失分。另外此题答俄国1861年改革的历史意义给了满分,把俄国改革前、后的史实进行对比,也给了满分,主要是考虑到答案的多样性和学生答题的灵活性。

㈣探究与创新题(1小题,20分),比如原题:22.背景一:2010年,上海举办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世博会。而第一届世博会1851年在伦敦举行的。借此博览会,英国在当时展现了第一次科技革命后英国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

背景二:近年来,由于电力紧张,许多城市出现了夏季拉闸限电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节能、环保、低碳,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绕不开的课题,刚刚结束的坎昆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这些问题。

背景三: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发生的这场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的迅速发展;产生了一批新型工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在20世纪90年代产生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

请回答:

(1)请写出一种能在第一届世博会上参展的最先进的交通工具。第一次科技革命最先从哪个国家开始?(6分)

(2)材料二中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电被广泛使用始于什么时期?谁被誉为“发明大王”?从材料二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6分)

(3))材料三提到的“这场革命”的核心是什么?(2分)

(4)三次科技革命的共同影响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你应该怎么做?(6分)

从抽样情况看,两名学生最高得18分,平均不到10分。

具体分析:第一问本来是送分,但部分学生审题不过细,没有注意到交通工具。第二问第一小问和第三问各一个学生答对。启示、说明的道理、怎么做等问只要学生围绕问题答就给了分。本题失分较多,原因是只有第一问是上册内容,其余都是下册内容。

三、反思

1.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平常训练不到位,课后思考题也应该给学生讲清楚。

2.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有待提高,关于这一点我认为主要在课堂训练中要得到体现。

3.要让学生多练习中外历史综合在一起考的题目。

4.我们分析一个班级或者一所学校的成绩(哪怕是一个学科),但是要将“综合”的,所以要注意大面积地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2:04:12 | 只看该作者
历史考试时间为5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九年级为50分),采用闭卷作答形式,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题型包括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简答题和探究与创新题。 

2、试卷的基本特点

(1)依纲据本。命题依据各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九年级内容略有拓展)。 

(2)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标高适度。基于学生的认知和表达能力,试卷易-中-难比例为6:3:1,试题难度适中。 

(4)题目设计简明。题意指向明确,尤其是主观题题目的表述清楚、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下面以九年级为例具体分析报告如下:

1、得分情况(抽样)

及格率
优秀率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73.2
32.5
48
5
37.9


2、答题情况分析

(1)选择题:(16分)   最高分16分,最低分3分。

    选择题题型覆盖知识点比较全面,而且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考查,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灵活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分析、比较、综合和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1--4题的知识属于古代史,学生存在问题是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导致出错。本大题失分较多的是古代史部分的四小题,特别是第4小题。老师的建议是:选择题最好还是16个的好,每个1分。古代史内容中考本来不考,如果要突出其重要,就每小题给1分,4小题共2分,反而显示其不重要。(注:纪老师最近发布信息古代史内容要考。当然,应该以“说明”为纲。)

(2)材料分析题:(16分)  最高分15分,最低分1分  。

    总体来看,材料分析题是学生感到最难的一部分,错的比较多的是:第19题第二问,这道题出错的根源主要在于很多同学审题不严,对材料的理解不到位,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宽度不够。第20题第三问“在日本发生变化的同时,中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概念外延宽,学生不知如何组织观点。针对学生答题情况,可以看出,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每一个知识点,还应教给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关联,还要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针对考试形式的变化今后要多加练习。

    第20题让学生阅读的材料就是课文中的原话【华东师大版《世界历史(上)》】,关键是请学生回答的问题,通过呈梯级的发问,把中日之间在19世纪中后期的演变作了一个很好的考查,本来还想再问“面对中日之间的这种变化,作为中学生的你有何感想?”后来考虑到难度是不是太大,就取消了。

    第20题关键是第三问(3)在日本发生变化的同时,中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参考答案是:在日本发生变化的同时,中国正经历深刻的社会变革:从洋务运动到变法维新;但是,在列强的炮口震撼下,在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下,到19世纪末,中国已到了被列强瓜分的危机时刻。

    作为历史教师,不仅我们自己要有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关键是通过历史学习,让我们的学生有这个意识:应该关注日本,关注中日关系的发展演变。我们不是早晚在说:忘记了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嘛。强调的就是这个意思。

(3) 简答题(8分)  :最高分8分,最低分 1分。   

    第21题是课后的一个思考题。按标准答案或答俄国1861年改革的意义都给全分,平均得分在6分。

    第21题 “为什么说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生理解概括能力相对差一点,大部分学生仅得了4—6分,主要是对历史知识概括不清。有老师对此题的看法是:这道题命题过偏,造成学生失分非常严重,仅仅个别学生得满分,大部分学生仅得3-4分。望命题中要把握难度。

(4)  探究与创新题  (10分 )  : 最高分 10分,最低分 2分。

    老师们对此题的看法是:①第22题实际上是工业革命与现实问题的一个结合,真正体现了该试卷的质量,由于我平时在上课时多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所以好学生错的较少。②试题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生活实际,加强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注重了学以致用及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历史,认识社会。 如探究与创新题把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与刚刚闭幕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联系起来,这就把对历史知识的考查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贴近了学生的现实社会实际,引导学生注重关注社会,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试题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从时事背景中提取素材,给学生以亲切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思维习惯,提高了解题的积极性,整体失分较少。并且有老师针对本题第3问给出了参考答案:(3)答案: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灾难。保护地球,近在眉睫。①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②节约资源,开发新能源。③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国际公约,保护人类的家园。

    作为命题人,我本人也比较看好第22题,在当天上午考完后,下午我就以《历史科中考材料题命制创新之探索——上午刚考完试题之展示》为题做了总结,并且及时发表在“丹江口教研网”和我的博客“陈赤兵的博客”上。我是这样表述的:第22题给学生提供的阅读材料有三个,第一则材料是课文中的原话【华东师大版《世界历史(上)》】,另外两则材料来自网络,本人感觉可圈可点的是第三则材料,取自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会议,这体现了考试的导向功能,也是本人平时在命题研究中的价值取向之一,即在历史的学习中,不能忘了时事,更不能忘了时事中的热点。

三、教学启示

     关于这一点,老师们发表了许多很好的看法,节录如下:

(1)如果对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学生就能根据要求加以巩固,面对相关题目就能熟练应用。 

(2)平时注重解题方法的训练,学生就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平时注重训练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 

(4)考试中发现学生回答问题,往往词不达意,语言过于随便,语病较多。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5)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能力的题目比例不少,但此类题目的得分率较低,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6)根据命题趋势和课改的要求,主观性题目还会逐步增加,所以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第22题给我们的启示:应注重培养学生用全球的眼光来看中国历史的发展、变化,用全球的眼光看待世界的进步与挑战。

    总之,面对一套试题和面对一道试题就是一个战略和战术的问题,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每一次考试的成绩仅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果,关键在过程,在于平时教学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地积累。老话不是这样说吗,磨刀不误砍柴工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2:04:19 | 只看该作者
  期末考试已经结束了,为了在以后的教学和考试中取的进步特对本次考试做如分析:

1.本次试题紧扣教材,没有偏题、怪题和似是而非的题目,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不但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还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试题图文并茂、形象直观。例如材料解析题,不是单纯的材料,而是图文材料,并融合新课程的理念,注重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有利于引导初中教师重视图文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图文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和习惯。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比较新颖别致,一返过去题目枯燥、单一、死板的特点。

3. 试题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广而浅的历史知识。

4. 具体试卷分析概况:

选择题题型特点:(1)、覆盖面广:20道选择题涉及范围比较广。

(2)、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每道选择题都是最基本的、课程目标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3)、注重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将同类历史知识或前后相关的历史知识罗列在一起,训练学生的联系、比较和分析能力。如第3  4  6  10 14  17  20等题。

原因分析:本题得分率较高,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失分最多的是第3题,造成该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题干不理解,不明白提示的意义,题干所提示的内容学生了解不太清楚。其次是第6题、第14题,失误原因:一是在学习新课时不求甚解,对有些历史事实似是而非,;二是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性较强的历史知识不太理解,三是对老师要求的记忆知识点没有记忆牢固。

第二大题第一小题,学生答的不是很准确,说明学生对所问问题不是加以思考,而是把所背过来的内容硬搬过来写下来,答案不是很准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对第一册内容没有跟好的复习。第三小题的第2小题中的有关“第二次科技革命史人类进入什么时代”做的不是很好,学生把“电气”写成“电器”学生对所答内容没有很好的理解。追其原因是平时对所学历史死记硬背,只背表面,不看内容,不善于对所学知识理解,不善于对比比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这一题可以看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的能力不怎么样。
    总体来说,其它填图题、材料题做得还可以,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还是比较熟悉的,准确率较高。部分学生的卷面不整洁

5、建议及构思:

(1)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再多渗透一些能力考查题,多设计一些开放性试题。开卷考试尽量避免学生直接翻书抄书,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

(2)本次试卷涉及范围也比较广,多侧重近代史;重点不太明显: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两次工业革命等涉及的比例太少。

(3)在学习中继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多问、多探讨,强化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爱学、乐学,力求全面培养学生。

(4)加大阅读理解的训练,提高学生答题技巧,平时注意纠正错别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3 02: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