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326|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精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0: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
考查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对记叙文阅读的考查要求是:
    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试题特点
填空题简答题是记叙文阅读的主要题型,选择题只有极少数地方穿插使用。近年来出现了设计精美的表格题。语文知识及孤立的文体知识的考查已经退出了语文试卷。从命题角度看,能表现学生阅读感受及阅读体验的题及赏析题等开放性题在进一步增加,阅读的综合性、能力性、开放性得到了体现。      
新题例析
    例一                      阳光,是一种语言
雷抒雁
    ①早晨,阳光以一种最明亮、最透彻的语言和树叶攀谈,绿色的叶子,立即兴奋地颤抖,通体透亮,像是一页页黄金锻打的箔片,炫耀在枝头。而当阳光微笑着与草地上的鲜花对语,花朵便立即昂起头来,那些蜷缩在一起的忧郁的花瓣,也迅即展开,像一个个恭听教诲的耳朵。
    ②晴朗的日子,走在街上,你不会留意阳光。普照的阳光,有时像是在对大众演讲的平庸演说家,让人昏昏欲睡,到处是燥热的嘈杂。
    ③阳光动听的声音,响在暗夜之后的日出,严寒之后的春天,以及黑夜到来首的黄昏。这些时刻,阳光会以动情的语言向你诉说重逢的喜悦、友情的温暖和哪怕是因十分短暂的离别而产生的愁绪。
    ④倘若是雨后的斜阳,彩虹将尽情展示阳光语言的才华与美丽。赤、橙、黄、绿、青、蓝、紫,从远处的山根,腾空面起,瞬间飞起一道虹桥,让你的整个身心从地面立刻飞上天空。现实的都闷,会被一种浪漫的想像所消解。阳光的语言,此刻充满智慧,让你理解天雨花,石点头;让你平凡生活的狭窄,变成一片无边无垠的开阔;让你枯寂日子的单调,变得丰富多彩。
    ⑤可这一切,只是一种语言,你不可以将那金黄的叶子当成黄金;江河之上,那些在粼波里晃动的金箔也非真实;你更不要去攀援那七彩的虹桥,那是阳光的话语展示给你的不可琢磨的意境。瞬间,一切都会不复存在。可是,这一切又都不是空虚的,它们在你的心中留下切切实实的图画,在你的血管里推涌起波澜壮阔的浪潮,在你耳边轰响着长留不息的呼喊,使你不能不相信阳光的力量和它真实的存在。
    ⑥和阳光对话,感受光明、沮,暖、向上、力量。即使不用铜号和鼙鼓,即使是喁喁私语,那声音里也没有阜琐和阴暗,没有湿淋淋的、怯懦者的哀伤。
    ⑦你得像一个辛勘的淘金者,从闪动在白杨翻转的叶子上的光点里,把握阳光的语言节奏;你得像一个朴实的农夫,把手指插进松软的泥土里,感知阳光温暖的语言力度。如果你是阳光的朋友,就会有一副红润健康的面孔和一窗明亮清朗的心境。
    ⑧阳光,是一种语言,一种可以听懂的语言。
    1.请从第①段画线的句子中找出3个运用拟人手法的词语,说明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1)词语:         、         、         。
    (2)作用:                                                               
    2.从①—④段看,作者赞美了阳光“语言”的哪些特点?   
    3.第⑤段中,作者说“一切都会不复存在”,又说“一切又都不是空虚的”。为什么?
    4.文末,作者说阳光是“一种可以听懂的语言”。从第⑦段看,怎样才能“听懂”呢?
    5.作者说:阳光是一种语言,它和树叶攀谈,和鲜花对语,动情地向人们倾诉,给世界带来温暖和力量。还有人说:阳光是跳动的旋律,将七色幻化为七个美丽的音符,在大地上谱写着动人的乐章。你想把阳光比喻成什么呢?请写几句话表达你对阳光的感受。
第1题是欣赏语言特色,这是抒情性散文最突出的特色。句中拟人化的词语有“攀谈一兴奋一颤抖”“炫耀”;使绿叶在阳光照射下焕发出生命活力,更生动形象。第2题是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能力。,第①段直接赞美阳光语言“最明亮,最透彻”;第③段赞美阳光语言“动听的声音”;第④段赞美阳光语言的“才华与美丽”和“充满智慧”。第3题是考查对语句的理解,即品味语言。从整段内容来看,这句话既是实写,又是虚写。“一切都会不复存在”是实写阳光产生的美丽只是短暂的,不可能永恒;但又说其“一切又都不是空虚”的,这是因为阳光给人带来的内心体验与感受,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第4题是考查理解归纳能力。阳光是一种“可以听得懂的语言”,怎样才能听得懂?如用原文回答,即:“把握阳光的语言节奏”,“感知阳光温暖的语言力度”,做“阳光的朋友”。第5题是拓展迁移题,是典型的主观题,有难度但又有发挥的余地,只要把握住整篇文章的情感脉络,是’有话可说’的。例如:可把阳光比成是灿烂的微笑;它用友善融化掉彼此的敌意;还可把阳光比成是心中的一轮明月,在人们苦闷的时候,它给人送去一片明朗;等等。只要能使用比喻,内容合理、语言通畅即可。(参考答案:1.词语:攀谈  颤抖  炫耀  兴奋  作用:赋予阳光照射绿叶的现象以生命的活力,(1分)使之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有形象性。  2.①明亮、透彻(清纯亲切、令人振奋)  ②动情(动听、温馨)  ③充满智慧(丰富、有才华、有启发性)  3.阳光产生的美丽情景是短暂(虚幻、不真实)的,但对人的影响是有力的、“切切实实”的。  4.做阳光的朋友,对阳光语言用心把握,真切感知。  5.示例:①阳光是美丽的油画,将变幻不定的七色定格在记忆的画框中,成为永久的回忆。  ②阳光是灿烂的微笑,它用温情融化坚冰,以坦然直面人生,让人乎添信心和勇气。)
    例二                           送报的少年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饮酸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
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9点半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
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般嗫嚅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
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
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大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1.细读全文,理解其层次,写出文中显现小说情节发展的语言标志:
开端:__________ 发展:______________高潮和结局:_________________
2.从构思看,小说以“我”为叙述者来描写主人公,小说还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 的手法来表现主人公。
3.引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并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的是少年说的这样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下面段中找出三处有表现力的短语,在其下面画上横线。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5.文章结尾处画横线的句子在小说内容上主要有这样两个方面的表达作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有三个小题,请你任选一个(在其序号上打钩)并答题。
①从这篇小说中找出一例,说明语言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②从这篇小说中找出一例,说明行动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③从这篇小说中找出两例,说明环境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题考查对小说情节发展思路的分析能力,答题题时要有层次意识,要顺“放暑假的时候”找出点示情节发展的相应的语言标志。第2 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语言要准确。第3题既考查手法的理解能力,又考查对文章层次的把握能力。答题时要准确摘录原句。第4题考查词语品析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短语”这两个字的限制,不要标识“句子”,也不要标识4处或5处。第5题考查句子品析能力。答题时不要“泛”。第6题考查自由欣赏能力。答题时一定要说清楚所举例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参考答案:1.放暑假的时候  七月下旬的一天  转眼到了8月底  2.对比  3.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 4.凌晨5点  两百多户人家  一万八千多级台阶(或:凌晨5点就起床  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  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5.①表明少年的家庭经济环境不好  ②表现少年成熟、懂事的性格(表达与此相近即可) 6.言之成理即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0:21:00 | 只看该作者
能力训练
(一)
夏日原野上的追赶
    ①从上学开始,老师就不止一次地在黑板上写下“最有意义的事”这样的作文题目。什么是最有意义的事呢?现在想来,那时写的几乎都是一些好人好事,什么捡钱包、让座位、扶老人过马路……这当然是有意义的。然而,如果要把它们说成是我们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似乎也并不准确。因为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将会对我们产生恒久的影响,会成为我们一生中一直闪亮的灯塔,会影响到我们人生的航线和生命的质量。
    ②我常常在想,生命里最有意义的事,往往就静默于你的生命之中,然而却会在你生命的某一时刻,呈现出强烈的意义来。
    ③那是一年夏天的事。我在山里放羊。山坡下有一块瓜地。________(A. 热烈  B. 酷烈  C. 和暖)的阳光将西瓜熟透的气息一丝一丝地逼入我的体内。看瓜的是一个老人,他一直闭着眼睛躺在一个草棚子下面。我想他一定是睡着了。这大夏天的正午,太阳把人身体里的力气一点点都蒸发了,连那把根扎了不知有多深的老树,都像在开水锅里煮过一般,叶子卷得扯都扯不开,他不睡着才怪呢!瓜地里的西瓜像一个个孩子一样顽皮地瞪着我,如果能抱着一个大西瓜狼吞虎咽一气,那该有多爽啊!
    ④我终于鼓足了勇气,一个猛子扎进瓜地摘下一个大西瓜,但就在这时,我的背后传来一声大喝,我抱上瓜就跑。虽然他的大喝带给我极大的恐惧,但当我抱着瓜开始跑的时候,我充满了自信。想想吧,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要追上一个十二岁的孩子,那简直就是龟兔赛跑!我抱着瓜回头看看那个追过来的老人,他腿脚不太利索,跑起来的样子很好笑。我心里在笑他,他怎么就不想一想,他怎么可能追上我呢?
    ⑤夏日的田野是富有的,到处是绿色。我就在这样的田野里像一只被追赶的兔子一样奔跑着,并不时回过头去看看那追赶我的老人。他一瘸一拐地追着。我跑一段,就停下来向他举举手中的西瓜,然后继续往前跑。耳边的风掠过我的头发,像母亲手中的梳子梳过一样轻柔而舒适。我的奔跑将深藏于绿色之中的兔子、狐狸、山猫惊动起来了,野鸡、麻雀、鸽子也从草地上翔起。整个田野更显得繁华而富有,我甚至有些喜欢这种被追赶下的奔跑了。
    ⑥我跑出老远,心想他一定停下来了吧。可回头一看,他依然一瘸一拐地追着。我只得又将西瓜向他举了举,继续往前跑。
    ⑦在夏日的炎阳下长时间奔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已经气喘吁吁,嗓子像吃过辣子一样干涩燥热,衣裤像水洗过一样贴在了身上。我有些支持不住了,但老人依然在一瘸一拐地追赶。看得出来,他没有放弃的意思,仿佛他丢失的不是一个瓜,而是别的什么东西;而且似乎他也乐意在这夏日里无遮无拦的田野上做一个追赶者。
    ⑧我开始困惑了,他要追到什么时候才算个尽头呢?但有一点我很明白,只要他不放弃,就会追上我的,一定会追上我的!
    ⑨西瓜地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他的追赶像一片巨大的云彩投下的阴影_______(A. 阻挡  B. 影响  C 笼罩)着我,我跑不出去。这就像马在风中跑,马比风的速度快,但马永远跑不出风的世界。我害怕起来了,人一害怕骨头就酥了。我不得不放弃。我将瓜放在了路上,跑到远处大口大口喘着粗气,看着他一步一步逼近,最终到达西瓜跟前。他抬起头看看我,然后像一个将军拎起敌人的首级一样将西瓜拎起来看看,又将西瓜放回原地,转过身一瘸一拐地归去了。
    ⑩他归去的样子颇有些凯旋的意味。
     这件事已经很遥远了。这些年来在社会上东奔西忙,我会时不时想起那场夏日原野上的追赶,想起看瓜老人那永不放弃的一瘸一拐的身影。
    1.根据文意,从第③段、第⑨段的括号内为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将所选字母依次填涂在下面。
    答:                                                                    
    2.根据选文,可以理出“我”在被追赶中心理、行为的主要变化过程。请你从备选答案中选择恰当的三项,将字母填涂在括号里。
    备选答案:(           )
    A. 充满自信    B. 轻柔舒适    C. 跑不出去
    D. 开始困惑    E. 选择放弃    F. 得胜而归

3.对选文分析不准确的是哪一项?(    )
    A.选文的标题“夏日原野上的追赶”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B.文中多次出现对老人一瘸一拐追赶的行动描写,有力地突出了老人永不放弃的精神。
    C.第⑤段中对夏日田野繁华而富有的描写,反衬了“我”在炎阳下奔跑的艰辛。
    D.第⑩段“凯旋”一词,传神地写出了看瓜老人在这场追赶中终获胜利的样子。
4.什么是“我们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请用原文中的语句概括作答。(限25字以内)
答:                                                                    
    5.品味第⑨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结合语境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答:                                                                    
6.你认为老人为什么执意追赶“我”?从夏日原野上的这场追赶中,你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答:                                                                    
(二)                                  聘任
①西奥先生身材修长,面庞削瘦,两鬓斑白。他生性温和,平日里沉默寡言。研究学术问题,他精力充沛,记忆力惊人,而对日常生活的(  )______碎小事,却不甚了了。
②茨福特大学需要聘请一名工作人员,上百人申请这个空缺位置,西奥也递上了申请书。最后只有西奥等15人获得面试的机会。坎福特大学地处一个小镇上,周围只有一家旅馆,由于住客骤增,单人房间只好两人同住。和西奥同住的是一位年轻人,叫亚当斯,足足比西奥年轻20岁。亚当斯自信心很强,且有一副洪亮的嗓音,旅店里时常可以听到他朗朗的笑声。显而易见,这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
③校长及评选小组对所有的候选人进行了一次面试。筛选后只剩下西奥和亚当斯两人了,小组对评请谁犹豫不决,只好让他俩在大学礼堂进行一次公开的演讲后,再行决定。演讲题目为“古代苏门的文明史”,演讲时间定于三天之后。
④在这三天里,西奥寸步不离房间,废(qǐn)___忘食,日夜赶写讲稿。而亚当斯不见有任何动静?酒吧间里依旧传出他的笑声。每天他很晚才回来,一边问西奥的讲稿进展情况,一边叙述自己在弹子房、剧院和音乐厅的开心事。
⑤到了演讲那天,大家来到礼堂,西奥和亚当斯分别在台上就坐。直到此时,西奥才发现自己的用打字机打好的讲稿不知什么时候不翼而飞了,真是惊恐万状。
⑥校长宣布,演讲按姓名字母排列先后进行。亚当斯首先出场。情绪颓丧的西奥抬头注视着亚当斯?只见他神态从容地从口袋里掏出讲稿,对着教授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开了。连西奥也暗自承认他有超人的口才。亚当斯演讲完毕,场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亚当斯鞠了一躬,脸上现出微笑,回到座位上去。
⑦轮到西奥了。他情绪非常不好。要讲的内容都在稿子上,要另开新路是不可能了。他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惟有用低沉而疲乏的声音,逐字逐句重复亚当斯刚才演讲的内容。等他讲完坐下来时,会场上只有零零落落的几下掌声了。
⑧校长及全体评选小组成员退出会场,去讨论聘任哪位候选人。礼堂内的人仿佛对决定的结果早已有了数。
⑨亚当斯向西奥擦过身来,用手拍了拍他的背,微笑着说道:“厄运呀,老兄,没办法,两着只选其一。”
⑩校长及小组成员回来了。“诸位先生,”校长说,“我们做出了选择??聘任西奥先生!”
(11)所有的听众都惊呆了。
(12)校长继续说:“让我把讨论的情况向诸位介绍一下。亚当斯先生口才过人,知识渊博,我们大家都很钦佩,我本人也为之感动。但是,请不要忘了,亚当斯先生是拿着稿子作演讲的。而西奥先生却评着记忆力,把前者演讲的内容一字不漏地重复一遍。当然,在这以前,他不可能看过那份讲稿的一字一句,我们缺的那项工作,正需要有这样天赋的人!”
    (13)大家陆续走出了会场。校长走到西奥面前,见西奥脸上露着惊喜交集、不知所措的神情,便握着他的手,说道:“祝贺您,西奥先生,不过我得提醒您一句,日后在咱这儿工作,可要留点儿神,别把重要的材料到处乱放呀!”
1.根据注音写汉字
①(suǒ)      碎    ②废(qǐn)____忘食
2.第②段加点字的词“只好”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亚当斯的演讲稿是自己写的还是窃取西奥的?从亚当斯和西奥的行为中找出依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⑨段中亚当斯对西奥所说的话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
答:                                 
5.亚当斯听到校长宣布的结果时会有怎样的表现?请通过合理的想象加以简要描写。(不超过40字)
    答:                                                               
6.第⒀段中划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通过亚当斯和西奥的竞选,揭示了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假如你周围也有西奥这样的人,你会给他什么忠告(不同于文章中较长的提醒)?请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
杨汉光
    我把母亲接到城里住,她的一亩三分责任田就租给同村的张六叔耕种,田租是每年300斤大米。
    开始,张六叔把上好的大米送进城来,煮出的饭又软又香。母亲说,张六叔心眼儿好,做什么事都不会亏待人。可是两午后,张六叔送来的米就不好了,煮出的饭粗糙无味,难以下咽。我不想吃这种饭,叫母亲也不要吃,但母亲照吃不误,她说吃老六送来的米,就想起乡下的田。  
    张六叔又一次送米来时,母亲抓起一把米,看了看问:“老六,我租给你的田专出这种糙米?”张六叔不好意思地说:“这种米是在城里便宜买的。现在种田不容易。”母亲说:“我知道种田堆。这样吧,那田租减一半,你以后每年送150斤米给我就行了;但一定要我那块田种出的大米。”张六叔非常感激,立即把糙米拉走,改进好米来。
    大约又过了两三年,有一天,张六叔空手来我家,对母亲说:“老嫂子,这田是越种越难种了。你是不是再减点田租?”母亲笑一笑说:“老六,我不跟你说田租。我的田你照种,送多少米来随你的心意,十斤八斤也行。吃一点乡下的米,我心里舒坦。”
  、此后,张六叔真的每年只送几斤米来。我说:“这个老六叔,也大吝啬了。”母亲说:“不要多讲,随他。种田苦。你看他头发都快白完了,老得多快。”
    谁知,老六叔还不知足,这年冬天,他进城来对母亲说:“老嫂子,种田实在难啊!你要贴百把块钱给我,我才敢种你的田了。”一向宽容的母亲也撩不住性子了,她没好气地说:“老六,你不要得寸进尺;天下哪有倒贴钱粗田的道理?这田你不种就算了,我另租给人种。”张六叔说:“那你就租给别人种吧。”
    我陪母亲回乡下的老家,处理那一亩三分田。我许多年没有回老家了,看见村里新建了一些小洋楼,原来最穷的刘二叔也住上了洋楼。母亲说:“刘二叔,心眼儿好,我们就把田租给他种吧。”
    我和母亲走进刘二叔的家里,说想把田租给他种。可我们还没讲完,刘二叔就摇头拒绝了。母亲说:“老二,你听我说完。我是送田给你种,并不收田租,一年只要两斤米,吃一口家乡饭就行。”刘二叔说:“老嫂子,要米你就拿,你的田我却不敢种,一年苦到头,连小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我两年前就改跑生意不种田了。你看河对面,野草长得最高的那一块就是我的田。”我向门外望去,小河两边茫茫的田野上,确实东一块西一块地长着高高的野草。
    我和母亲再也不敢提租田的事。母亲老了,已经没有能力回乡种田。我们也不得不像刘二叔一样,让那一亩三分田生长野草,另外再拿钱交公粮、水费和这种费那种费。
    第二年夏天,母亲一个人悄悄地又回老家去。我不放心,追到老家。那时正是收割稻谷的时节,田野上打谷机响个不停。母亲顶着烈日,在她的一亩三分田上割野草,我站在田边问:“妈,你干什么?”母亲说:“这么肥的田丢荒可惜啊!”母亲连头都不抬一下,比手颤巍巍地割着野草。我理解母亲对土地的深情。我不忍心劝阻母亲,但又不愿让她受苦。于是只好走下田去,递给母亲一瓶矿泉水,接过她手里的镰刀。   
    从此,我每年都请人耕种母亲的一亩三分田。虽然田里的收获远不够我支付工钱,但我依然坚持下去,只为让母亲能吃上自己田里的米。
    1.这篇小说围绕一亩三分责任田展开故事情节。请简述情节结构。
答:                                 
2.母亲对土地的一片深情是在怎样的矛盾冲突中层现的?
答:                                 
3.张六叔“心眼好,做什么事都不会亏待人”,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                                 
4.母亲进了城,还想方设法去耕种乡下的责任田;刘二叔住在乡下,居然让自己的责任田长满高高的野草”,你认为刘二叔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答:                                 
5.母亲既随儿子进了城,对一亩三分责任田还念念不忘,真是为了“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吗?
答:                                 
6.我”倒贴钱请人耕种母亲的一亩三分责任田,真的“只为让母亲能吃上自己田里的米”吗?
答:                                 
7.结合你的生活感受,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的看法。
答:                                 
(四)
母亲的门口是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两旁凤凰木交错成荫。夏天,海风捋(注)下许多花瓣,让人不忍一步步踩下。我的中学时代就像笼在这一片花雨红殷殷的梦中。
    我哭过、恼过,在学校的合唱队领唱过,在恶作剧之后笑得喘不过气来。等我进入中年回想这种种,却有一件小事,象一只小玲,轻轻然而分外清晰地在记忆中摇响。
初一年级,我们有那么多学科,只要把功课表上所有的课程加起来就够吓人的,有十一门课。当然,包括体育和周会。仅那个崩开线的大书包,就把我们勒得跟登山运动员那样善于负重。我私下又加了近十门课:看电影、读小说、钓鱼、爬树……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把读书当玩耍,还是把玩耍当作读书。学校规定,除了周末晚上,学生们不许看电影。老师们要以身作则,所以我每次大摇大摆屡屡犯规,都没有被当场      ①  。
    英语期末考试前夕,是个星期天的晚上,我串了另外三个女同学去看当时极轰动的《五朵金花》。我们咂着冰棍儿东张西望,一望望见了我们的英语老师和她的男朋友。他们在找座位。我努力想推测她看见了我们没有,因为她的脸那么红,红得那么好看,她身后的那位男老师(毫无根据地,我认定他也教英语)比我们的班主任辜老师长得还神气。
电影还没有散场,我身边的三个座位一个接一个地空了。我的三个“同谋”或者由于考试的威胁,或者由于良心的    ②      ,把决心坚持到底的我撂在一片惴惴然的黑暗之中。
在出口处,我和林老师悄悄对望了一眼。我撮起嘴唇,学吹一支电影里的小曲(其实我根本不会吹口哨,我少年苦练终是无用。在那一瞬间,我觉得她一定觉得歉疚。为了寻找一条理由,她挽起他的乎,走入人流中。
   第二天我一觉醒来,天已大亮。老外婆舍不得开电灯,守着一盏捻小了的油灯打瞌睡,却不忍叫醒我起来早读。我跌足大呼,只好一路长跑,幸好离上课时间还有十分钟。
翻开书,眼前就象骑自行车在最拥挤的中山路,脑子立即作出判断,哪儿人多,哪儿有空档可以穿行,自然就有了选择。我先复习状语、定语、谓语这些枯燥的难点,然后是背单词。上课铃响了,b—e—a—u—t—i—f—u—1,beautiful,美丽的。“起立!”“坐下。”赶快,再背一个。老师讲话都没有听见,全班至少有一半人嘴里像我一样叽哩咕噜。
    考卷一发下,我发疯似地赶着写,趁刚才从书上复印到脑子的字母还新鲜,把它们像活泼的鸭群全撵到纸上去。这期间,林老师在我身旁走动的次数比往常多,停留的时间似乎格外长,以致我和她,说不准谁先抗不住就那样背过气去。
成绩发下来了,你猜多少分?一百一十三分!真的,附加两题,每题十分,我全做出来了。虽然beautiful这个单词还是错了,狠狠被扣了七分,但从此我也把这个叛逃的单词狠狠揪住.
那一天,别提走路时我的膝盖抬得有多高。
慢!
过几天是考后评卷,我那林老师先把我一通夸,然后要我到黑板上示范。只答一题,我便像根木桩戳在讲台边不动了。她微笑着,惊讶地,仿佛真不明白似的,在五十双眼睛前面,把我刚刚得了全班第一名的考卷,重新逐题考过。你猜,重打的分数是多少?四十七分!
放学后,林老师在教室门口等我,递给我成绩单,英语一栏上,仍然是叫人不敢正视的“优”。
她先说:“你的强记能力,连我也自叹不如。以前,我在这一方面也是很受我的老师称赞的。”沉默了一会儿,只听见一群相思鸟在教室外的老榕树上幸灾乐祸。她又说:
“要是你总是这么糟蹋它,有一天,它也会疲累的。那时,你的脑子里还剩下些什么?”
还是那条林荫道,老师纤细的手沉甸甸地搁在我瘦小的肩上。她送我到公园那个拐弯处,我不禁回头深深望了她一眼。星予正从她的身后川流成为夜空,最后她自己也成为一颗最亮的星星。在我记忆的银河中,我的老师。
注:捋,用手握住条状物向一端滑动。
1.(1)根据拼音,写出文中横线处的词语。
    ①dǎi   zhù                      ②qiǎn    zé                  
    (2)给加点的字注音。(1分)
    ③辜老师                     ④惴惴然            
      2.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加点的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夏天,海风捋下许多花瓣,让人不忍一步步踩下。
    答:
3.文章的第②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4.“我”明明违反规定去看电影,遇见老师后不仅不心虚,反而“撮起嘴唇”,吹起口哨,说说“我”的心理活动。
答:                           
5.“翻开书,……自然就有了选择”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                              
6.“我”的英语考试考了113分,林老师也给了“我”一个“优”,可她为什么要“重新逐题”再考我一次?说说你的理解。
7.结合全文,请你说说林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                                               
    8.文中所写的一件小事,实际上是“我”的一次教训,作者为什么不说成是“警钟”,却说它“像一只小铃”?  
      答:                                             
(五)                      把“不能”埋葬起来
    唐娜是美国密歇根小学的资深教师,再过两年便要退休了。这时她志愿参加了一个旨在借着一些表达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对自己有信心,进而爱惜自己生命的活动。唐娜的工作是借着参与训练进而将这些理念实现。
    她教的第一堂课就是让学生填写自己认为“做不到”的事情。
    所有的学生都十分认真地填写。有的写道:“我无法将足球踢过第二条底线”,“我不会做三位数以上的除法”,“我没办法让麦克喜欢我”;有的写道:“我没法做十次的仰卧起坐”,“我发球无法超过前边的球网”,“我不能只吃一块饼干就停止”等。
    而此时,唐娜也正认真地写着诸如“我无法让约翰的母亲来参加母子会”,“我无法不用体罚好好管教亚伦”的句子。
    等大部分学生都填满了整张纸,甚至有人开始写下页时,唐娜告诉学生将纸对折交到前面来。学生依次到教师的桌子前,把纸张投入一个空的鞋盒内,把所有学生的纸张收齐之后,唐娜把自己的也投进去。她把盒子盖上,塞在腋下,带头走出教室,沿着走廊走,学生也跟着老师走了出去。
    走到一半,整个行列停了下来。唐娜进入守卫室,找寻铁铲、铁锹,带领大家到运动场最远的角落边,大家开始挖了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0:21:00 | 只看该作者
  原来,他们打算埋葬“我不能”。整个挖掘过程历时十分钟,因为每个孩子都要轮流挖。直到洞有三尺深的时候,他们将盒子放好,用泥土把盒子完全埋葬。
    三十多个十几岁的小孩,围绕着这刚埋好的“墓地”,每个人“力不能胜”的事情,都深深地埋藏在了三尺的泥土下。
    此时唐娜开口了:“小朋友,现在手牵手,低头默哀。”学生牵手绕墓地围成了一个圆圈,低下头来等待。唐娜念出一段悼词:
   “各位朋友,今天很荣幸能邀请各位来参加‘我不能’先生的葬礼。他在世的时候,参与我们的生命,甚至比任何人影响我们还深。他的名字,我们几乎天天挂在嘴边,出现在各种场合:如学校、市政府、议会甚至白宫。
   “现在,希望‘我不能’先生能平静安息,并为他立下墓碑,刻上墓志铭。死者已矣,来者可追,希望您的兄弟姐妹‘我可以’‘我愿意’能继承您的事业。虽然他们不如您有名,有影响力, 但如果您地下有知,请帮助他们,让他们对世界更有影响力。
   “但愿‘我不能’先生安息,也希望他的死能鼓励更多的人站起采,向前迈进。阿门!”
然后她带领学生回到教室,大家一齐吃饼干、爆米花,庆祝自己解开了“我不能”的心结。唐娜用纸剪成墓碑形,上面写着“我不能”,中间加上“安息吧!”再把日期填上。
唐娜把这个纸墓碑挂在她的教室里。以后每当有学生无意说出“我不能……,’这句话的时候,唐娜只要指着这个象征死亡的标志,孩子们便会想起“我不能”已经死了,进而想出积极的解决方法。
    后来,唐娜所带的这个班的31名学生在事业上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有的还成为政治、经济领域的领军人物。
    1.唐娜作为一名教师,也像学生一样认真填写好自己的“做不到”,她想用这种方式告诉学生什么?有何作用?
答:                                                                                       
2.唐娜为什么没让学生们把所有的“做不到”写完之后再上交?
答:                                                                        
3.唐娜为什么让每个孩子都轮流挖土?
答:                                                               
4.文中的“力不能胜”具体指什么?(举2例)
答:                                                               
5.“我不能”还有哪些像“我可以”、“我愿意”一样的好“兄弟姐妹”?(再列举3个)
答:                                                               
6.你认为这种活动有无意义?简要谈谈你真实的想法?
答:                                                               
(六)                               名城梦
施能泉
东西塔旁,百柱殿前.。
明天,这里.。
就在这里。他信上说:看凌空双塔,听檐角风铃。
追寻40年前失落的梦?
那天,他要赴刺桐港,乘刺桐舟,履滚滚波涛,穿茫茫大海,去南洋寻金黄色的梦。
我再一次劝他:“就这样离开生你养你的名城?”
“名城!名城?”他几乎喊了起来。“你跟我去看看,曾是天下第一大港的刺桐港如今有几条破木船!唐宋以来,多少刺桐舟风帆高悬,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把我们东方文明输注大洋彼岸,如今运的却是劳工!”
离开船还有3个小时。他不急着去赶两个多小时行程的路,却折向城西北隅的开元寺,颤悠悠地燃起一炷香,发呆似地站在古榕荫霭下的拜庭中。眼前深堂广殿,跪着众多祈求平安的善男信女。他却左顾右盼,仰望东西两边那两座已有一千多个年轮的擎天石塔,和着凄清的檐角铃声喃喃自语:不回来了,不回来了……
他走了,迈着沉重的脚步,踏着破碎的街石,消失在鸠形鹄面的行人中……
我不相信他不回来,就凭着他对古城象征的东西塔的这最后一眼!待刺桐古港涌起新潮,等泉州名城再度春风,双塔下会出现他的笑脸。古城——我默默地向着双塔祈求——重铸你盛唐有过的光辉,再造你宋元出现的繁荣,呼唤万千离你而去的游子回归!
于是,当新中国从东方崛起,古城喜沐东风,新姿丰盈;当改革开放大潮席卷神州,海上丝绸之路雄风再振,我便喋喋不休地诉说,这城,这人,这海,这港,这山,这田,这路……
我不知道他庐结何方。40年来,他没有遣过鸿雁落脚古城。然而我相信,无论在海峡彼岸的国土,或在蕉风椰雨的菲岛,夕阳落处的欧美……他听得见气势凌云的东西塔尖那日夜自语的风铃诉说的古城的变化;他看得到海上丝绸之路风樯竞渡,刺桐新港古城市井接踵而至的万国商贾。我迟早会在那热泪盈眶的海外游子的回乡人流中,辨出他哪怕已是双鬓侵霜的少时伙伴!
我的预感没有错。他终于要重履故土了。前几天,一封加急特快件从菲律宾飞进我家:飞机票已定,明日抵古城。那飘洋过海的信笺上写着——
踏上异邦,才知古国名城在心底的分量。名城钟灵毓秀,孕育出的优秀文化从小就铸进我的肌体。天涯海角,春花秋月,做不尽名城梦。名城有过璀璨的历史,那是祖先奋斗创造。我今日回归,带去些小余资,兴学办校,弘扬名城意识,建设新的名城。
呵,名城!东西塔!明天,这里,又一个去国离乡的游子投入你的怀抱向你倾诉肺腑之音同风铃和鸣……         (注:泉州古称刺桐城,“百柱殿”即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
1.根据语境,揣摩语言
   (1)“履滚滚波涛,穿茫茫大海”、“他终于要重履故土了”“履”的意思是:__________。请再写一个含“履”且意义相同的成语:___________.。
   (2)“我便喋喋不休地诉说,这城,这人,这海,这港,这山,这田,这路……”一句运用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子用“蕉风揶雨”修饰“菲岛”,用“夕阳落处”修饰“欧美”准确吗?请运用地理知识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阅读。试将《名城梦》与鲁迅的《故乡》作比较分析。
  (1)《故乡》以“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为线索组织材料;
《名城梦》以“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组织材料。
  (2)对比作者笔下故乡今昔的变化,把相关内容概括填写在表格里。
      时间
内容
篇目         
昔                      

《故乡》                  
《名城梦》                  

  (3)简答填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0:22:00 | 只看该作者
《故乡》中,“我”离开故乡时怀着的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城梦》中,“他”欲回故乡时的心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两文内容并联系学过的诗文,谈谈你对游子思乡情结的理解。
答:                                                               
4.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主要情感,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欣闻海外游子即将回归,盼望儿时伙伴早日团聚。
B.讴歌刺桐古城雄风再振,抒发名城儿女爱国爱乡之情。
C.赞美名城唐宋盛景,留恋故乡昔日辉煌。
D.歌颂家乡建设新貌,呼唤海外游子回归。
5.东西塔檐角风铃在文中多处出现,它在内容上有何意义?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说明。
    答:                                                               
6.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上联:历史古城雄风再振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想体会,请作简要阐述。
    答:                                                               
(七)                                 秃的梧桐
    ⑴——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⑵人们走过秃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⑶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⑷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⑸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⑹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⑺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阴了。
    ⑻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⑼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⑽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11)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qiáo cùi (        )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cōng 1óng(        )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12)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13)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11)——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15)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地说。
    (16)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17)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18)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选自苏雪林《绿天》)
1.请根据拼音写出第⑥段中应填人的词语。
       qiáo cùi  (        )      cōng 1óng  (        )
    2.文章首尾都出现了人们对秃梧桐表示惋惜的话,试比较其中的细微区别,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                                                                       
    3.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答:                                                                       
    4.文中第(11)(12)段写了其它的树和花,试分析其对表现本文中心的作用。
答:                                                                       
    5.文章结尾写道:“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                                                                       
    6.从秃梧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八)
    我是在夏末秋初进了协和女子大学的校门的,在大门前抬头就看见书法家吴芝瑛女士写的“协和女子大学校”的金字蓝底花边的匾额。走进二门,忽然看见长廊下开满了长长的一大片猩红的玫瑰花!这些玫瑰花第一次闯入了我的眼帘,从此我就一辈子爱上了这我认为是艳冠群芳又有风骨的花朵,又似乎是她揭开了我生命中最绚烂的一页。
  1919年,“五四”运动起来了,我因为参加学生运动又开始写些东西。1920年,协和女子大学同通州潞河大学和北京的协和大学合并成燕京大学,我们协和女子大学就改称“燕大女校”。
  我在燕大女校“学生自治会”里任务多得很。那时我们最热心的就是做社会福利工作,而每兴办一项福利工作,都得“自治会”自己筹款,最方便容易的就是演戏卖票。我记得我们演过许多莎士比亚的戏,如《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等。记得有一次鲁迅先生和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来看我们的戏──我忘了是哪一出,也不知道鲁迅先生是从哪一位同学手里买到戏票的。
  我和鲁迅先生只谈过一次话,还是很短的。因为我负责请名人演讲,所以请过鲁迅先生、胡适先生,我记得还有吴贻芳先生……我主持演讲会,向听众同学介绍了主讲人以后,就只坐在讲台下听讲了──我和鲁迅先生的接触,就这么一次。
  这时燕大女校已经和美国威尔士女子大学结成“姐妹学校”。威校的女校长来到我们学校访问,住了几天,忽然提出要看看古老北京的婚礼仪式,女校主任就让学生们表演一次,给她开开眼。这事自然又落到我们自治会委员身上,除了不坐轿子以外,其他服装如凤冠霞帔、靴子、马褂之类,也都很容易地借来了,只是在演员的分配上,谁都不肯当新娘。我又是主管这个任务的人,我就急了,我说:“这又不是真的,只是逢场作戏而已。你们都不当,我也不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就当了!”于是我扮演了新娘。凌淑浩──凌淑华的妹妹,当了新郎。送新太太是陈克俊和谢兰蕙。那夜在女校教职员宿舍院里,大大热闹了一阵,又放鞭炮,又奏鼓乐,我们还磕了不少的头!演到坐床撒帐的时候,我和淑浩在帐子里都忍不住笑了起来,急得克俊和兰蕙直捂着我们的嘴!
    ……
  1923年8月3日,我离开北京到上海准备去美国。
  临行以前,我的弟弟们和他们的小朋友们,再三要求我常给他们写信,我答应了。这就是我写那本《寄小读者》的“灵感”。
  8月17日,美国邮船杰克逊总统号就把我载走了。我写过一首《纸船》: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我在国内的大学生涯,从此结束。在我的短文里,写得最少的,就是这一段,而在我的回忆中,最惬意的也是这一段,提起笔来,总说个没完没了!
(选自《大学往事》,作者冰心,有改动)
    1.修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将没有歧义的改句写在下面。
    答:                                                               
   2.作者是以怎样的人称和记叙顺序行文的?
    答:                                                               
    3.选文在记叙上有详有略。其中详写的是哪一件事?
    答:                                                               
    4.如果请你朗读文中的诗行,应以怎样的感情基调来朗读?你是依据哪些词语确定这种感情基调的?请用波浪线把这些词语勾画出来。
    答:                                                               
    5.你认为诗中“用纸船载着爱和悲哀”这种以实写虚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                                                               
    6.选文中的诗共三节,请你在诗节右侧相应的位置上作出旁批──“实写”或“虚写”。
    答:                                                               
(九)                                  打  春
    打春,就是立春。
    立春,是春田大地的节气。在24节气中,再没有比立春更让人这么喜气洋洋的了。立春带着温暖不声不响就扑进了千山万水,融入了千家万户。风变柔了,柔得像婴儿那绵绵的嫩手,拍打到哪儿,哪儿就有甜甜的声响;雨变酥了,酥得像是蓄满了养分的香油,落到哪儿,哪儿的禾苗就长了劲地生发;天变暖了,暖得屋外也像是农家冬日里烧热的大炕,娃儿们吆三喝四地翻跟斗,蹦高高。不光娃儿们乐,苏醒了的青蛙也乐,乐得亮开嗓子唱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0:22:00 | 只看该作者
青蛙一唱,燕子就上场了,在天地间上下起舞……春天真好!   
    真好的春天,是从立春开的头、起的步。可为啥咱那父老乡亲要把立春喊成打春!乍一听,弄得人心里怪别扭的。打,打架、打闹、打仗……为啥要把一个慈眉善眼的春天和这么个“打”字撮合在一块,这不是乔大守乱点鸳鸯谱了吗?
    仔细一想,满不是这么田事,这打春,比那立春,要形象得多,要生动得多,要活灵活现得多!和打字结伴的词不光是打架、打闹、打仗,还有很多很多,多得辞典上密密麻麻弄出了几页子。别个的咱不多说了,捡出几个熟悉的品品味道吧!
    先想起一个——打草稿。草稿不是正式稿子,可是没有草稿,也就没有定论的文稿。草稿所以草,是那繁杂的思绪就像春风抚过、春雨润过的土地,刚刚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转眼间就万紫千红春满园了。而这草色遥看近却无,到万紫千红春满园的过程,用的那个打字,实际是说孕育哩!孕育不是出生,却比出生更重要。草稿不是定稿,却比定稿更重要。定稿不过是强化一个角落,要的是一枝红杏出墙来;不过是删繁就简,要的是万绿丛中红一点。定稿要比草稿好得多,美得多,可要是没有那起先的草稿,哪会有后来的定稿?说透了,这打草稿就是谋划,就是构思,就是初创,如此理解,那么这打春不就是谋划春天、构思春天、初创春天吗?在这么好的时令到来时,多思思,多想想,“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不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了吗?把握了春天,就把握了一年的好收成,好日子,这春打得应该。
    又想起一个——打鼓。想起打鼓,就想起家乡的威风锣鼓。那锣鼓要是响起来呀,听得人血液在脉管里使劲地奔跑,灵魂在思想里高兴地舞蹈。那个声响,像是天崩,像是地裂,像是排山,像是倒海,像是……不说了,你就是把人间最有声威、最有气魄的词语都喊遍,也无法描画威风锣鼓的神韵。这人间的鼓打到这个份上,真把人类从小虫虫、猿猴猴到现在这个样子,这个主宰天下的胆识气魄都活画出来了。这鼓打得好!打得好的鼓不是天天打、时时打,是有了节日,有了喜事,值得美美庆贺一回了,才痛痛快快打一场鼓,打一场惊天动地的鼓。如果把鼓字换成春字,打鼓就变成了打春,没想到这打春里有这么激动人心的意思。打春是闹春,闹腾个红红火火的春天,闹胯个威威风风的春天,闹腾个天遂人愿的春天。看来这春还是打着好!
    打春,就是比立春好!老辈人说打春,咱这辈子也说打春,下一辈子,下下辈子千万千万也别忘了打春!
    1.文中哪些语句对“打春”作出了形象化的解释?
    答:                                                               
    2.“打春,就是比立春好!”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摘引文中原话回答。
    答:                                                               
    3.品味下面句子,说说它好在哪里。
立春带着温暖不声不响就扑进了千山万水,融入了千家万户。
答:                                                               
    4.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作者在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寓意。
    答:                                                               
    5.跟一般歌咏春天的文章相比,本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答:                                                               
(十)                             境    界
李国文
    有一次,游名山,朋友们都登绝顶而去,我懒得爬山,便在山脚闻名遐迩的宝刹憩息。天很热,我坐在井边纳凉,寂寞寺院,寥落蝉声,显得少有的寂静。只见一位和尚,一担一担地挑水,去冲洒殿首的青石台阶。他年纪不大,话也不多,但言谈得体,识见不俗。这样我知道他是个游方的僧人,好像是佛家规矩,凡挂单者,总得为寺院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
    忽然,钟磬齐鸣,佛号长诵,原来从海峡那边来了一位法师,以及随同多人,都披着金光灿烂的蓑裟,在正殿里做法事,并布施若干万元。然后,又看到方丈引路,长老陪同,住持拈香,几乎所有僧众都簇拥着贵宾,瞻观膜拜。相比之下,这位穿着直极短打的行脚僧,看来只有自食斋饭,自宿僧房,无人搭理的冷落了。我说,同是佛家子弟,何必厚此薄彼?但他很坦然,继续挑着一担担井水,不紧不慢,将大雄宝殿前面,冲洗得干干净净,尘埃不沾,暑气尽消。
    我打量这位增人,不由肃然起敬。整个下午,我看他从井筒里,至少挽有四五十担水,每一次把水筲从井口提出来的时候,都是绳直而不弯,水满而不盈。然后将水再倒进铁桶里,几乎很少泼洒在井拦上。担水一路,步履安详,也不见溅溢出来。这种从容不迫,举止得当的神态,令我神往。我想换了我,是做不到的,尤其那些有钱的和尚在身边走来走去的时候,大概是无法沉得住气和大度起来的。
    于是,我向他请教心静之术。他合十说,佛是不许打诳的,他没有想得这么多,甚至根本不曾想,心里只有这桶水,也就不可能生出其他杂念了。他虽然不是高僧,但他的话,他的行为,却透出一种颖悟。从此,每当我感到心烦意躁之时,就想想这位担水的和尚,顿觉有习习凉风,由腋下生起,不由轻快许多。其实,杂念即欲。人世间的许多烦恼,皆固太在乎那桶水外的名欲和物欲,纠缠其中,才不能自拔的。如果只求挑好自己那桶水,摒除杂念,力臻宁静淡泊的境界,我想,无论对己,还是对人,都会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通常,人老了,意味着成熟。作家老了,尤其应该如此。我特别钦佩文学长者笔下,那种对于命运的领悟,人生的豁达,世情的谙悉,社会的了解,所言所行,常常于不期然中所闪烁出的智慧之光,足使我们这些后辈于迷蒙中清晰,混沌中了然,而获益匪浅。因此,我总感觉到这些老者的人品,风范,学问,乃至于炉火纯青的文章,由于经过了长时间的历练磨砺,虽岁月迁移,世道变幻,已无碍于那光辉的存在。于是在我脑海里,对这些敬仰的前辈,遂凝固成一个如玉之润,如石之坚,如水之静,如海之深的永恒印象。
    不知道这是否可称之为在历史中的永恒,读者心目中的不朽?
    有一年的冬天,我去积雪覆盖着的托尔斯泰的庄园参观。那庄园叫亚斯纳亚,位于离莫斯科不很远的图拉附近。也怪,那天也不知为什么,偌大的庄园,银装素裹,一望皆白,竟再无其他来参现的人,显得十分地落寞。当时,我心中涌上来很冷清,也很凄凉的感慨。因为看不到大多脚印的雪地,是冷落的最好见证。
    托尔斯泰就这样很不起眼地埋葬在他的庄园里,一条平平常常的土路旁边。
    他的坟墓只是稍稍隆出地面的一块小丘,除了周围的参天高树外,别无任何明显的标志。那些照例有的,也应该有的碑石啊,祭坛啊,十字架啊的装饰,在这里是看不到的,真是平凡得无法再平凡的了。要不是插在不远处的一个小小的木板上,写了两行字,我们就全走过去了。
    这两行字,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意是这样:请你把脚步放轻些,不要惊扰正在长眠的托尔斯泰!
    多好!一片洁白,万籁无声,连时间也仿佛凝固了。这一块普通的木板上的两行字,倒体会出这位大文豪朴素中的伟大磊落,淡泊中的高风亮节。我忘了查考这是谁的手笔,但使我豁然贯通,眼下这份寂寥空廓,不正是这位文学巨人,最后走出亚斯纳亚,在风雪中追寻不知所终的辽阔苍茫的境界么?
    虽然陪伴着这位文学巨人的,是那晶莹的雪和那冷冽的空气,但他的智慧之光,却全永远点亮世人的心。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1)憩息(    )    (2)簇拥(    )    (3)步履(    )    (4)淡泊(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0:22:00 | 只看该作者
2.游方僧人“年纪不大,话也不多”,“挑着一扭扭井水”。他令作者“肃然起敬”的
  真正原因是什么?
答:                                                                          
3.文章第四段作者谈到“只求挑好自己那桶水”,这句话的普遍意义是什么?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分析。
答:                                                                          
4.请在第五段中找到兼用比喻和排比两种修辞方法的一句话,完整、准确地抄写下来。
答:                                                                          
5.文章第五段、第六段中作者深情礼赞文学长者的光辉。除托尔斯泰外,你最敬佩的文学家是谁?请结合他(她)的一部名著谈一谈你的收获。
答:                                                                          
6.仰视文学巨人托尔斯泰,作者感悟到怎样的人生境界?
答:                                                                          
7.游方僧人的言行和托尔斯泰的坟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境界的思考。生活中的哪件小事触发了你的思考?从中你有何感悟?
答:                                                                          
(十一)
牵着母亲过马路
    ①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莱招待我们。母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②到菜市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絮絮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们还能不听?
    ③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④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⑤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手走到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⑥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路已经变成柏油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肠。   
    ⑦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网……
    1.第①段中写“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第⑦段中写“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
    (1)母亲为什么喜不自禁?
    答:因为                                                   
    (2)母亲为什么眼里闪过惊喜?
    答:因为                                                   
    2.第④段中“我的心灵震颤起来”的原因是什么?
    答:
3.“我”周末回家做了些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分三点概括。(每一点不超过8个字)
                                 
                           
                           
    4.第⑥段叙说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惟独母亲“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这样写采用了什么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答:
    5.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二项是(   )
    A这篇散文的重点是写“我”牵着母亲过马路,文中也回忆了小时候母亲牵着“我”的小手过马路的情景。
    B.文中的母亲,不仅仅是“我”的母亲,也是包括读者在内的大家的母亲,同时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C.这篇文章以叙事为主,精选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将炽烈的感情寓于字里行间,语言平白如话,质朴无华。
D.文章最后一段连用两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表露了母亲欣慰、满足和喜悦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6.这篇散文写得很感人,(1)你认为最使自己感动的内容是什么?(2)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教育?
    答:(1)                           (2)                          
(十二)                             担    子
    一场雨下来,灰尘被冲得无影无踪,弯陡的山道间尽是些裸露的石子。
    雨后山间的空气格外清新,偶尔几声鸟叫,让人好不惬意。
    弯陡的羊肠道上,两双脚在丈量;草鞋在前,皮鞋在后。草鞋被磨得薄薄的,后足有些破损;皮鞋却是黑的,不时发出缕缕光亮。
    在这条道上,这两双脚曾有过无数次同行。先是草鞋送布鞋,后是草鞋送球鞋,再后来便是草鞋送皮鞋。能长年累月穿上发光的皮鞋,这意味着皮鞋人已把这条道的源头变成了他遥远的故乡。皮鞋人间或回来一次,这也是一二年才有的事。
    六十多度的斜山道上,草鞋迈得和皮鞋一样艰难。两只提包和两条蛇皮袋所构成的“吱嘎”担子,将背如蜗牛的草鞋人压得腰弯气喘。
    “爸——我来挑吧!”后面的皮鞋人喘着粗气说道。
    “我顶得住。”草鞋人汗流满面地说。一张蜗牛背,驮着一副“吱嘎”作响的担子往上爬。
    “啪——”担子变成四个包,顺道滚到皮鞋边。
    草鞋人跌进山间杂草中。
    “爸!怎么了?怎么了?”皮鞋人飞奔过来,草鞋人却很快立在山道上,只是鞋上染了一道血。但草鞋人似乎很乐观,话中带笑。
    “爸,我来挑吧!”皮鞋人抢着担子,说。
    “刚才是草鞋挂了树根跌的,没事,我还能走一程。”草鞋人执意不让。
    “伟伟听话么?”草鞋人已是第三次这么问了。话刚出口,草鞋人便意识到自己在傻问。然而没办法,草鞋人知道:只有这样,才不觉得压力下的艰辛。
    “很听话,他常常念着您呢!”皮鞋人觉得前面的答话可能都不中老父之意。因此这次增加了后半句。
    在“吱嘎吱嘎”的重压声中,草鞋人问了许多城里的事,并在做人做官问题上千嘱万咐,皮鞋人回答得满头大汗。
    “爸,我来挑吧,你已挑了一个多钟头了。”皮鞋人双手抢担,请求说。
    “下了这道坡,再走三里路,就是马家溪的枫亭口,到那你再挑吧!”草鞋人移动着带血的草鞋,撂出一串话。到了枫亭口,草鞋人果然将担子交在皮鞋人肩上去了,自己在后面拼命擦汗,然后作悠闲状。
    皮鞋草鞋在马家溪镇街道上移动着。
    马家溪居民们给了草鞋人很高的评价:养了个好儿,城里能作官,乡里能挑担,是个孝子。
    草鞋人很快慰,从皮鞋人衣袋里掏出翻盖烟不停地丢给众人。
    走过不到一华里的马家溪路段,又是一段漫长的山间无人道。草鞋人从皮鞋人肩上夺过担子,驼腰前进。
    望着前面草鞋人负担的背影,皮鞋人在后面流泪。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答:                                                               
2.怎样理解“先是草鞋送布鞋,后是草鞋送球鞋,再后来便是草鞋送皮鞋”这句话?
答:                                                               
3.具体说说文中“皮鞋人”对“草鞋人”的关心是通过哪些动作表现出来的?
答:                                                               
4.文章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5.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答:                                                               
(十三)                     希望是一辆转动的风车
    (1)我的老家坐落在滇西高原一条幽深而偏僻的峡谷深处,那是个贫瘠到几近荒凉的地方。因此,我在老家所度过的童年岁月,虽然谈不上悲惨,但也没有多少甜蜜和欢乐可言。在我的印象中,我就从没有“过”过一个像样的生日。“过生日”对于像我一样命运的山里孩子来说,永远只是一个甜美而奢华的梦想。不过,我六岁那年过的生日,却至今记忆犹新。30多年的时光过去了,但那天的情形恍如昨日。
    (2)我清楚地记得,六岁生日的那天,A______(有时、一向)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父亲,B______(竟然、依然)放下了手中那总也忙乎不完的活计,C______(破格、破例)为我做了一辆小巧而精致的红色风车。
    (3)可以这么说,那是我3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最值得铭记的一个生日,也是记忆中我所度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多年后,每每回想起那天的情形,我依旧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
    (4)毕业于省地质学校的父亲,在“文革”运动刚一开始,就被当作“臭老九”遣送回乡“劳动改造”。被造反派打入“另册”多年的忍辱负重的父亲,最终盼来了“解放”并“结合”进了生产大队的领导班子。父亲“解放”的那天,又刚好是我的生日,父亲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兆头,心里自然非常高兴。于是便找来竹篾、面糊以及为大队书写标语墙报时用剩的边角废纸,专门为我做了一辆六角形的红色风车。
    (5)那是一个晴朗的秋日,天空明净得没有一丝流云。也没有风,哪怕是一丝微风也没有。父亲帮我把风车做好以后,却怎么也转动不起来。父亲见我一副非常失望的样子,便微笑着对我说:“傻孩子,要让风车转动起来,你就必须学会奔跑。你跑得越快,风车也就转动得越快。”听父亲一说,我恍然大悟,便手举风车,在门前那片宽阔的田野上,兴奋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0:22:00 | 只看该作者
快乐地奔跑起来。
    (6)果然,由于我的奔跑,手里的风车不停地转动了起来。我跑得多快,风车也就转动得多快。因为奔跑,因为不停地转动着的风车,我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一种奔跑的快乐,转动的快乐。
    (7)我不停地跑啊,跑啊。手里的风车,也在我不知疲倦的奔跑中,飞快地转动,转动……
    (8)上高中的时候,在语文课任老师的影响下,我喜欢上了文学,梦想着能够考上云南大学的中文系,并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但命运却与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高中毕业那年我以两分差名落孙山,只好别无选择地回到了家乡,回到了云封雾锁的大山深处。此后,我便接过了父亲手里的农具,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涯。那段时间,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失落,整个人都好像变了模样,整天像丢了魂儿似的沉默着、颓废着。面对着生产队分给的一亩三分薄田,我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希望。总是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消极态度,用繁重的劳作来麻木自己的心灵。所有的文学书籍和稿纸笔墨,都被我锁进了木箱。
    (9)父亲见我完全一副“老水牛下泥潭,以烂为烂”的生省事态度,便对我说:“孩子,一个人什么都可以舍弃,譬如荣誉、地位、金钱等等,但惟独不能舍弃希望。不底细在什么时候,只要希望还在,你就会有明天、有未来。如果你舍弃了希望,那么你就什么也没有了。”父亲接着意味深长地说:“你还记得小时候有一年过生日,我曾给你做过一辆风车吗?……”
    (10)听了父亲的一番教诲,我深受启发。从那一天开始,我便把自己的希望和梦想,全部投入到了人生不懈的“奔跑”之中。我奔跑着,希望的风车也在转动着。十年过后,我终于获得了成功——不但先后在海内外近千家报刊发表了数以万计的文学作品,而且出版了个人的作品专集。
    (11)通过希望的道路并不平坦,随时都有可能遭遇坎坷,但人始终高举着属于自己的那一辆风车,勇敢地向前奔跑着。
    1.根据语境,运用词语:
    ①根据文意,从第(2)段中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填在它前面的空白处。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
    ②文章第(8)段划线处描写“我”的情形可以用一个成语“____________”来形容。
    2.在第(10)段中有“我奔跑着,希望的风车也在转动着”这样一句话。这里“奔跑着”指什么?“希望的风车也在转动着”具体指什么?
    答:                                                               
    3.如果将第(7)段“我不停地跑啊,跑啊。手里的风车,也在我不知疲倦的奔跑中,飞快地转动,转动……”改成“我不停地跑着,手里的风车也飞快地转动着。”你认为它们在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答:                                                               
    4.文章第(5)段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5.作者说“六岁那年过的生日”“是我3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最值得铭记的一个生日,也是记忆中我所度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你认为作者这么说的理由有哪些?
    答:                                                               
    6.第(9)段后面的省略号省略的是父亲的话语。联系上下文设想一下父亲当时会怎样以风车为例去启发儿子感悟生活哲理的,将父亲的话补充完整。(注意,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具体的情境)
    答:                                                               
    7.青春年少的你一定也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希望的风车”,它是什么样的呢?你又是怎么让它转动起来的?请用生动的笔触将它写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
    答:                                                               
(十四)
捅马蜂窝
冯骥才
    爷爷的后院虽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荫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驱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 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市场买来的大。这里,最壮观的要?属爷爷窗檐下 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道。
    “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 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 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做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  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乎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自己都能用眼瞧见。家里人轮番用了醋、酒、黄酱、万金油和凉手巾把儿,也没能使我那肿疱迅速消下去。转天请来医生,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复愈。这一下好不轻呢!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时间,以致消肿后的几天里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 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
    过了些天,惊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见他站在当院里,摆手招唤我去,我大着胆子去了,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个蜂窝,却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叫起来,慌忙跳开。
    “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    .
    仔细瞧,噢,原来是死的。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几只黑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 爷爷说:“这就是蜇你那只马蜂。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那它干嘛还要蜇我呢,它不就完了吗?”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厂爷爷说。
    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低头再瞧瞧这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式;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
    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了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去年的旧窝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空空又是一年。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已经筑成了。
    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1.速读全文,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2.围绕捅马蜂窝这件事,作者精心安排的思路是:————一→“我”捅了马蜂窝 ————→   后院又有了马蜂窝。
  3.“捅马蜂窝”这个词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用到,它的意思是                  
  4.读文章第一段,有似曾相识之感,它与课文《                  》中描写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十分相似。
  5.文中加横线的“那多有趣”的“那”指的是             。
  6.捅马蜂窝一段描写得紧张而惊险,这从“我”             、妹妹             和马蜂             等描写可以形象地感觉到。
  7.文中加“       ”线的句子用了比喻,结合文意理解其运用的妙处。
  答:                                                               
  8.马蜂窝中有百十来只马蜂,为什么文章只重点写了一只?
  答:                                                               
  9.作者从动手捅马蜂窝到盼望再见到马蜂窝,他前后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什么?
  答:                                                               
  10.文末“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是作者的感悟,此句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其中“旁人”指的是谁?
  答:                                                               
(十五)                         别让委屈再版
陈之藩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每星期有作文课。国文教师除了在作文卷上有批语外,还把全班
的作文排好了名次,当堂唱名发还。如名次排在后面,显得非常难堪,于是大家对作文都
很努力。我本来就喜欢作文,再加上努力,所以作文发还时,常是名字在前几名之中。
    一次作文,题目是“北风”还是“春风”我已记不清了,作完后自己很得意。当时觉
得下星期发还时,我一定是在前几名之中。没有想到,不仅前几名没有我,甚至中间也没
有,而是排在最后一个。我根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下了课,去问国文老师?老师说:“这不像你这个小学生作的,一定是抄自什么杂志上
的。”我惊讶得不得了。我说:“确实是我作的。”老师说:“你不可能作这么好。你是抄的。
你如果说你不是抄的,拿出证明来!”我反抗也无从反抗起,委屈地哭了一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18: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