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33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三年级《编写童话故事》作文指导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09:58: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对三年级学生在写作能力训练的要求中明确提出:"能不拘形式地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坚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具体实际情况,我确定教学重点为: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引导学生有不同的想象,不要人云亦云;本次习作的难点是:怎样让学生把说的故事写下来。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是条件,学是结果。教师应在“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智慧、潜能,鼓励学生发展独立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习作要求
1、  选择一种或几种喜欢的小动物做故事的主人公。
2、  注意写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  合理的运用想象,使故事更加生动具体。
教学实录
一、扩展思路 引入作文:
师:同学们,你们读过童话吗?你们都读过那些童话呢?
生:《青蛙王子》、《丑小鸭》、《小壁虎借尾巴》……
师:一说起童话,你们是那么的高兴。是啊!童话,犹如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照亮了你们成长的道路;童话,像一个知心的朋友,伴随着你们成长的欢乐与痛苦!这些童话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小壁虎借尾巴》吗?想不想看一看这个童话故事的动画片?
生: 想。
师:(播放课件《小壁虎借尾巴》)
师:看了这部童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各种小动物尾巴的作用。
生:还有些小动物尾巴还有再生功能。
师:小结:通过回顾这个童话,我们知道了一些小动物尾巴的作用、功能,这是我们从中学到的知识。
师:我们上学期还学过《丑小鸭》这个童话故事,你从中又知道了什么呢?
生:我知道了我们要善待别人,正确对待自己的道理。
师:小结:的确,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要善待别人,正确对待自己的道理。
师:它们都是童话故事,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生:相同之处是写的都是小动物,把小动物当人来写。不同之处是:《丑小鸭》这个童话故事我知道了我们要善待别人,正确对待自己的道理;《小壁虎借尾巴》讲的各种小动物尾巴的作用,有些小动物尾巴还有再生功能。
师:小结;你们说的太好了!有的童话是通过一个故事让我们受教育,有的呢,是让我们学到新的知识。这是他们的不同点。相同点就是:童话故事的主人公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没生命的橡皮铅笔,它们都能说,能笑,能思考问题,也就是把它们当人来写,赋予它们人的性格。
师:读了别人的童话我们能学到知识,或者受教育,那你们想不想编写童话故事,让别人也从中有收获?
生:想!
师:有志气!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写童话故事!(板书:编写童话故事)
二、观察图画 指导写作:
师:要想编写童话,首先必须要找到故事中的主人公,老师想让你们以小动物为主人公好吗?
生:好。
师:那请你们闭上眼睛,我们现在就坐上汽车,驶过田野、越过高山,穿过河流,来到了一片美丽的大森林,同学们,快看哪,这么多小动物!这大树后面还藏着很多小动物,等着你去找呢!
比如:我要选可爱的小兔子和聪明的小鸭子做我故事的主人公。那你想选谁呢?
生:我要写热心肠的小猴、凶恶的大灰狼、惹人喜爱的小羊和临危不惧的牧羊犬。
生:我要写狡猾的狐狸、可怜的小鸟和助认为乐的小狗。
师:为什么可怜?发生了什么事呢?
生:……
师:你不仅选择了故事的主人公,还说出了想写什么事。真了不起。好,请坐。
师:在这些可爱、聪明、淘气的小动物之间会发生一些什么事呢?请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同桌说发生了什么事,师参与小组讨论并指导。)
师:现在呀,就把你们刚才同桌说的,谁之间发生的什么事,说给全班小朋友听一听。谁来说一说?
生:我要写一个小狗帮助朋友的故事。
师:故事是怎么发生的?
生:是小狗出去玩,遇到了他的朋友有困难。
师:这是我们写故事要交代清的起因。(板书:起因)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生:小狗热心地帮助它的朋友们。
师:这是故事的经过。(板书:经过)结果怎样呢?
生:小狗的朋友们到它的家里去感谢它。
师:这是故事的结果。(板书:结果)
师:我们写好一个故事必须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向大家交代清楚,写明白。(板书:清楚明白)这样大家读了你的故事一下子就知道了故事的来龙去脉。
师:谁还来说一说,自己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好,请你来。
生:……
师:你的发言声音不仅宏亮,而且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的很清楚。可是,有了这些内容,我们的故事只是有了一个轮廓,怎样把这个故事写得更生动更具体呢?
师:在描写主人公时要抓住它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师板书:动作  语言  神态  心理)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这样,故事才能具体生动。(板书:生动具体)
师: 请看大屏幕,自己读一读这段话,注意红字的地方。
(师出示幻灯片:[受尽欺负的]丑小鸭来到[一望无际的]沼泽地,[眼巴巴地]望着天上[自由自在飞翔的美丽]的白天鹅,[不由得]惊呆了:“[难道世界上会有这么漂亮的鸟儿?]”他[自言自语地]说:“我要是能和他们一起飞该多好哇!”)
生:自由读。
师: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它只有一个人,很可怜。
生:它在没有人烟的地方,显得很孤独。
生:它没有一个朋友,很凄惨。
生:……
师:是呀,我们从中体会到了丑小鸭的孤独、无助,孤独。
师:老师把红字部分去掉,你们再读一读,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就是知道丑小鸭羡慕白天鹅,感觉不到可怜。
师:是呀,加上红字这段话不仅抓住了丑小鸭的动作、语言、神态,心里进行描写,而且用词十分丰富,让我们感受到了丑小鸭的可怜、孤独,无助和凄惨。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知道了怎么把童话故事写清楚、生动、具体,现在请把你要想写的故事自己说一说再讲给同桌听,然后再把你的故事和大家分享。
生:(同桌讲)
师:(参与指导)
师:谁来向大家说一说你的故事呢?
师:你来说,请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听清楚他故事的内容,是否生动具体,提出你自己的意见。
生:讲故事。
师:他说得怎样,谁来评一评?
生:说清楚了童话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但是不够生动。
师:**的发言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评价别人作文的时候,首先肯定了他人作文中成功的地方,那就是把故事说清楚了,然后再诚恳地指出存在问题,就是描写得还不够生动、具体。
师:怎样修改才能使这篇作文生动具体呢?大家一起出谋划策,给**出出点子。
你能帮他改一改吗?
生:加上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生:……
师:你们说得非常好,**同学一定会采纳的。
三、小结: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非常出色,回家把你们的故事讲给你家人或小朋友听,下节课我们把故事写下来。
四、板书设计:
编写动物童话故事
           
起因  
经过   清楚  明白
结果
动作
语言    具体  生动
神态
心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09:59:15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
想象,是童话的突出特色。从古到今的童话都展开了丰富多彩的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童话。让儿童张开想象的翅膀,这是编写童话的核心和关键。本次习作是写童话故事,因此,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引导学生有不同的想象,不要人云亦云,是这次习作的关键,也是重点所在;三年级的学生刚学写作,部分学生存在说的出来但写不出来的情况,怎样让学生把说的故事比较具体地写下来,是本次习作的难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写作有了兴趣,才能调动起学生主观的能动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本课时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情景教学法。

小学生的思维特征主要是具体形象性。情景教学法的使用符合学生的特点。本次习作在指导学生如何把人物刻画得生动、形象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丑小鸭在野外非常孤独的图片,学生感到形象、直观,感受到了丑小鸭的可怜,然后在出示一段话,用上怎样的词语和句式才能最强烈地表达丑小鸭的孤单。通过欣赏图片,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情感也调动起来了。

2、评价激励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适度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课堂上的评价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逐步成为一种有效而又持久的学习行为方式,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评价的作用不可忽视。本次习作指导课采用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诸多方法来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

3、互助合作法。

“学会合作”是现在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从小学阶段就要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学会倾听别人发言的好习惯。小组讨论有利于成员之间取长补短,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师简介:
李红娜,女,大专学历。2005年参加工作,现任平安小学三年三班班主任。我以我的职业为光荣,我以我的学生为骄傲。我会同孩子们一起学习语文,去探知文字的美妙。我会同孩子们一起学习数学,去领略自然的奥秘。 我会同我的孩子一起体验生活,共同成长,引领我的学生们去体验生命的价值。很多年之后我想我依然会以我的学生为骄傲,我的学生会以我曾经他们的老师光荣。为此,我在努力着,带着微笑和信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15: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