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歌唱课上学期期末教学反思
联东中学 林秀萍
唱歌课是高中音乐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喜欢唱歌可是却不喜欢唱音乐课本上的歌曲,喜欢唱象周杰伦李宇春等一些现代的流行音乐,难道是音乐课本上的歌曲不好听,与学生现在的心灵差距太大了吗?通过我的观察不是这样,传统的唱歌教学模式是:认识拍号、解释含义、说出规律--节拍--节奏--音高--读词--模唱--配器--讨论。这种模式重点强调的是唱谱,教师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见到曲谱就能唱。这种教学模式过分的强调双基,而拍号的含义、规律、节奏等都是科学的,是可以感知的,能使人产生一种愉悦,那种不结合旋律,只是抽象、枯燥的讲解、分析,必然会导致学生不容易接受,从而成了教学中的真正“难点”,唱谱也必然会成为审美教育的“绊脚石”,最后致使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甚至在音乐课上害怕唱歌,当众演唱就紧张,唱起歌来面无表情、声音无力,不自信。但是在音乐教学中,唱谱是必不可少的,唱谱时因为有了唱歌的基础,唱谱子也就显得轻松自如,这样许多音乐知识如:节拍、节奏、音高等等都会被学生轻松的解决,这些相关的音乐知识还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处理歌曲。我总是在哼唱完歌曲或会唱后再唱谱,这样调整了先后顺序不同,就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上述现象,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不由得不去认真思考。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艺术教师必须是一个“艺术家—教师”,音乐教育者应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要求,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越来越有思想,有个性,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如何让学生的要求得到满足,让我们的音乐课绽放出其应有的魅力呢?
一、转变角色,做学生的朋友,构建师生双向互动的课堂教学
现在的高中学生是在提倡民主、提倡平等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心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师生平等的关系,因此对那种高高在上的老师有一种自然的排斥心理。所以,老师要善于转变自己的角色,放下架子做学生的朋友,在与他们的交往中,不但了解他们的兴趣与爱好,还可以了解他们对课堂内容,课堂教学的一些想法,这样有利于教师结合教材内容,丰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这是教育工作者普遍知晓的道理,换言之,师生的互相沟通是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关键,这在新课程中称为师生的“双向式互动”,那么如何进行双向式互动,互动成什么样子,却是大家难以拿捏好的一件事情。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听到这个问题你会觉得没有标准答案,的确是这样,因为每个学生的喜好是不一样的,喜欢的缘由也是多方面的,但是,在受学生欢迎或者喜欢的教师好像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平易近人,容易相处,没有架子。反过来想想,课堂教学不也如此吗,如果我们能够以平等的姿态,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学会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及时捕捉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激发课堂的活力,动态调整并完善教学进程,那么一个良性的师生“双向互动式”的课堂很自然的就呈现在眼前。因此,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本着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理念,以师生互教互学,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现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让流行歌曲走进课堂
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幕,老师满腔热情地走进教室,准备带领学生开始一段美妙的音乐之旅时,面对的学生却是表情木然地坐在位子上,少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有的学生干脆唧唧喳喳地讲起话来,这时老师如果批评他几句,说不定还会遭到他满不在乎的“回敬”:“又不是我一个人在讲”。有的同学干脆说:“没意思,无聊的,让我们听流行歌曲好了”……
现在的学生大多喜欢流行歌曲,并且很多学生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譬如近年来不少学生把周杰伦当成了他们的偶像。针对这一情况,我曾经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听并且讨论周杰伦的歌曲,引导学生学会有选择的来欣赏,不要因迷恋而耽误学习。并且我把每节课的前五分钟作为点歌时间,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好的同学,下节课就可以点歌。对点播的歌曲,有专门同学负责统计同学的喜欢率,到学期末把荣登榜首的歌曲拿来全班一起学唱,评出唱的最好的,作为本学期的超级模仿秀。就是这五分钟的时间,既活跃了学生课堂气氛,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下面课堂环节的开展做了好的铺垫。为了能够优先点歌,同学们争先恐后的抢着回答老师的提问,主动起来唱歌,对于同学们的表现,我都会给以积极肯定。这样以来更加激励了同学们,带动了更多的同学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的激情也鼓舞着我,使得我更加认真的备课、上课。充足的备课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好,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学生也越来越喜欢我的音乐课。
三、用活教材,因材施教
教材是构成教学的重要要素之一,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和主要对象。要想上好课,就必须立足于教材,研读教材,做好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并适度整合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增删、置换、重构、组合,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材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跟紧学生的时代步伐,不做教材的“奴隶”。这犹如品葡萄酒,一口下肚,并非只是过嘴瘾,而是能够通过酒味品出酒存储的年代、产地等,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对教材的整合,即上课并非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复述和直接意义上的“教教材”,相反要揣摩编者的意图,并结合新教材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本着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灵活掌握教学目标,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即“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由于每个班内的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先天素质的差异,造成了他们艺术素质的不同。有的同学从小就在社会上的一些艺术培训中心学习跳舞、唱歌、乐器等,他们的艺术底子较厚实,对一些经典音乐已经有所接触或了解;有的同学从未接触过课堂外音乐方面的熏陶,接触最多的就是流行歌曲。针对学生的客观情况,教师要尊重他们的这种差异,根据他们的这种差距,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施教,在施教过程中要设定好不同的教学目标。要让不同水平的同学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特长,人人都能参与到音乐中来,以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学习音乐、享受音乐。
四、老师做导演,学生做主角
教学是实现教学效果的必要经过,这犹如剧本的演出,成功与否有一个好剧本外(教案),更重要的是导演以何种思路来更好地对剧本进行演绎(教学过程),如何让演员以最佳的状态对剧本进行表演。教学也正是如此,课堂是舞台,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而一堂课能否实现好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