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3-1-13 19:29:32
|
只看该作者
在课堂上,有的学生自控能力差,会交头接耳地讲话,甚至个别调皮的学生会故意做一些奇怪的动作,发出一些怪声,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面对这种情况,讲话速度的变化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当教师从一种讲话速度变到另一种速度时,已分散的注意会重新集中起来。在讲解中适当加大音量,或减少音量也可以起到突出的作用。适当的停顿,也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还可以趁机运用这位调皮学生的名字作主语造句或创设情境。这样即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增加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又可以起到提醒学生的作用。记得刚接四一班时,在一次语文课上,同学们在理解词语“如雷贯耳”时遇到了困难,正在此时,我班的“皮皮大王”——王晓晓故意发出一记响亮的声音。我机灵一动,用赞叹的语气说:“晓晓啊,久闻你的大名,如雷贯耳,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啊!”同学们在笑声中很快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此后,晓晓再也没有在课堂上故意发出怪声过,纪律进步很大。这真可谓妙趣横生、一箭双雕。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上述突发事中,教师能因势利导,幽默地把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违纪现象与理解词语联系起来,巧妙把批评融入热烈的气氛中,使一起突发事件于幽默的话语中化解。可想而知,假如老师责备、批评或者挖苦几句,那将会大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使尴尬的局面更为尴尬,甚至使课堂活动无法再进行下去。
体态语主要有头部运动,面部表情,各种眼神、身体姿势、手势和足步运动等非语言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体态语主要起辅助性作用,辅助教学口语更强烈、更丰满、更确切地表达教师意图,强化教学效果。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从许多实验中取得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由此可见,体态语言在信息传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恰当地运用体态语言,不仅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融洽师生关系,有时还能发挥口头语言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比如开始上课时,教师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全体同学,使学生情绪安定下来愉快地投入学习;再如一些有难度的提问,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有时用体态语言来代替赞同与否的简单化表示效果会好些:以点头、微笑表示赞同,则不再是简单的肯定,而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用沉默、摇头表示不赞同,则可以使学生避免因受到批评而挫伤学习积极性。
将教学口语和体态语分开来阐述只是为了使论述更加条理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二者往往是同时运用的,口头语言为主,体态语言为辅,共同表达教师的意图,强化教学效果。
时至今日,光波、声波,电子波都成了课堂教学传递信息的载体,但是,不管什么时候,语言都在课堂教学中起提纲挈领、启迪思维、诱导引路的作用。因而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教学语言,尤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提高自己的语言(口语和体态语)素养,更要注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抓住各种契机,运用语言机智,充分发挥其功能,使语文课堂变得活泼、有序、高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