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但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却机械的解读了“生成”。信口开河,任意生成。非数学的“节外生枝”,无谓争辩,挤占了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课堂表面的热闹却掩盖不了实质的苍白。我们关注“生成性”,不能仅停留在捕捉到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生动情境,充满童趣的问题,孩子反馈的信息。要进行价值引导,那么数学课堂,如何有效生成呢?
一、精心预设,是有效生成的起点
教学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那是否意味着不要预设,或者淡化预设?课程专家指出:新课程改革应该把握平衡,在平衡中才能使改革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不是对预设要求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而预设就是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诸因素做分析和策划,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探究并获得发展的一种操作预案。新课程呼唤生成,更关注精心的预设。
1.目标预设从凝固型到渗透型
课堂教学是个准备-实施-目标达成的过程,虽然我们在每一次的教学中都会思考: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却很少关注目标的落实。教学设计中,目标虽然能完整地记录三维目标的整合,可在详细的设计中却没有紧密结合起来。教学目标成了一种摆设!因此设立过程性目标,将目标渗透到每一环节中,显得很有必要。预设时要考虑怎样在过程中,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当学生够不着目标时,要考虑过程的再展开。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随着课堂的推进,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2.环节的设计从单线型到多线型
这就要求教师在写教案时,要突破对课堂框架进行程序设定-这节课什么时候进行什么环节,这环节到下环节应如何度过等传统备课模式,进行假设性备课,着力对课堂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估计,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库,以备在课堂中能迅速调用,包括:如何指导学生学?什么情景下适宜采用自主探索?什么情景下适宜教师讲解?同一个问题,如果学生的反馈信息太容易,那该如何调整?如果学生反映太难,有怎样调整?这个问题准备让学生单独回答还是集体回答?答对了应该怎样回应?错了,会是什么原因,又如何纠正?
3.教学时空预设从紧凑型到留白型
叶澜曾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 然而我们的在备课时往往把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束缚在周密详尽的一个又一个教学环节中,课堂仿佛成了一条高速运行的“流水线”。如果课前设定过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因而我以为教学的预设要通过“删繁就简”学习素材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空间。如在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我预设理解容积含义时就设置了这三个小环节:①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容积 ②举例中感知物体中,有些是容器,有些不是。③描述身边物体容积。这样的课堂设置,充分削减了许多琐碎的提问,扩大了学生领悟、交流的空间。由于没有纷繁的头绪,没有生硬的环节,给师生活动留有很大空间。
二、重点关注,是有效生成的触发点
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因此,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教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即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样,我们的教学必将在动态生成中踏上充满激情的行程。
1.关注新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认知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他们往往和以前的旧知识产生了不同的联系,从而迸发出种种问题,我们要将课堂教学中这种生成的问题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如在教学“万以内的退位减法”,在学生归纳出法则之后,再次组织学生质疑:你还有什么新问题?学生提出:2431-1641=790一题,问:我的算式十位上3减4不够减从百位退1,如果百位上是0那怎么办?这个问题在新授课中提出,确实让我觉得意外。但仔细想想,知识在学生脑中不是孤立的,新旧知识时时发生着联系,这些预设外的问题该如何对待呢?我当时由衷地表扬学生,并把这问题转交给学生来讨论。虽然当时学生的能力仅停留在解答没有 0的退位减法,但后面紧跟着就要学习,解答这个问题不可回避。所以关注新问题不仅进促进了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更可贵的是保护了须生这种善于联想的思维热情。
2.捕捉新创意
课堂就象个网络,学生则是网络的节点,课堂上网络的节点都在活动,每个学生都想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时教师更应该特别关注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如教学连续退位减法2000-426学生已经交流归纳出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仍有一位学生高举着小手,我虽担心课堂的节外生枝,但让她发表自己的看法,结果,她的算法是这样的:
1999+1
- 426
1573+1=1574
不拘一格的算式显示了她不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调整原先计划,请她介绍想法。全班同学一致认可她这种把退位减法转换成不退位减法的可行性和独创性。她的想法又刺激了其它同学的思考。又有一些同学提出了新的想法:
2000—426=1574
2000 1999
— 426 — 425
1574 1574
学生的思维火花在碰撞中闪光。我虽然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完成教学内容,但关注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学生发散的思维的过程和成果,有效的生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