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3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思想品德听课后研讨会上的发言上好思想品德课的三个关键因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9 18:58: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课后研讨】

本课傅文玉老师教学比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清晰流畅,学生活动丰富多彩,老师语言教态自然大方,选取教学资源丰富,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和感人事例,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我听完这节课,对我们思想品德课应该怎样上,年轻教师怎样尽快成长,谈三点感受:

    一是上每一节课都要有课程意识,要有课程目标。品德课程的本质是我们要让学生学什么,让学生通过这一节课在思想上,道德品质上会有哪些方面的触动,心灵会发生怎样的震动,行为上会有哪些改变。就傅老师所上这节《 诚信是金》一课来说,最核心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感悟到诚信是金,思想上,情感上认同“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从这个角度来设本节课的教学,评价这节课的实际效果,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这节课的教学环节虽然流畅,但节奏偏快,学生回味感悟内化的时间少。如信义兄弟的事迹那么感人,为什么不让学生畅所欲言一抒胸臆呢?在比如学生活动设计很好,但是否是真实感受呢?既然诚信是金,那么怎么还会有那么多不诚实守信的人呢。学生内心是否认可诚心光荣,失信可耻呢?因此,备好一节课,上好一节课的起点就是要有课程目标意识。要知道怎样才能完成课程目标。

    二是怎样的思想品德课才是一节理想的好课?我认为好课有几个标志,对思想品德课来说,好课至少有三个标志:在一节课上学生情感是否产生了共鸣,心灵是否有所震动,思想是否有所升华?如果从长时间看,学生的行为是否有所改进,良好行为习惯是否养成,也是更本质的标志。傅老师这节课由于比较好的选取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事例,如信义兄弟故事视频,三鹿毒奶粉事件,江苏中学生碰车留条视频等,都比较好的感动或触动了学生情感。但触动的强度还不够,还没有达到全班同学与老师一起产生强烈共鸣的程度。让学生心灵产生震动的问题和事例还没有挖掘出来。怎样让学生用心灵去触摸,去思考,是思想品德课的灵魂。如本节课是否可以设问:既然诚信是金,不诚信可耻,那么社会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诚信的现象?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诚信的事例伤害到同学,老师,家人呢?身边有没有同学诚信的行为让你感动呢?只有让学生从事物正反两方面去看问题,辩证地去分析问题,特别是社会生活中的两难问题,悖论问题,才能直击学生心灵,让其灵魂深处受到触动,心灵产生震动。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思想品德课所讲道理就在我们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行为中,他才会注意自己日常的行为习惯是否是合乎道德规范的,学生的行为才能内化为他的价值观,外化到他们的日常行为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9 18:58:36 | 只看该作者
三是课堂教学的过程要精心设计,要处理好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和转承。一节课40分钟的教学流程,都会设计一系列的教学环节,用影视编剧的话说叫“桥段”。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的区别往往就体现在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把握上。傅老师这节课根据我的听课记录,我记录了13个桥段或说环节。好的老师或一节好课往往是:每一个环节怎样通过细节铺垫,引入,渐到高潮,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辩论,活动等,使课堂气氛活跃,然后再收摄心神,巧妙转入下一个环节。优秀教师都会做出精心设计,并运用教师的教学智慧,掌控好这每一个环节。作为年轻教师可以先做实验,突破一两个核心环节,来体会感悟怎样把握好一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一节课的导入,怎样设计效果更好,是讲个故事,还是播放一段视频,还是让学生做个演讲,搞个辩论?可以多尝试一下,并记录下来,也会是一篇很好的论文。再比如创设问题情境,怎样提出取问题,选取怎样的事例或课程资源,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要求学生做什么,都要有很好的设计和准备。还要有课堂随机应变的准备和能力。如许多老师设计一节课时,”估计此处有掌声”,以为学生会反响热烈,踊跃发言,却不料学生却鸦雀无声,遇到这种情况你该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有预案,要在教学实践中锻炼积累自己的教学智慧,要有课堂生成的意识。要上好一节课,要让自己更优秀,就必须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实践上多下功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14: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