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9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初三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试卷下载WORD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22:54: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套中学初三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试卷下载WORD免费下载为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整理,所有试卷与初中教材大纲同步,本站试卷供大家免费使用下载打印。
       因为试卷复制时一些内容如图片之类无法显示,需要下载的老师、家长可以到本帖子底部下载WORD编辑的DOC附件使用!
      试卷内容预览:

2012--2013学年度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测试题6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Cl-35.5  Cu-64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3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2.下列各图所示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
                     
A.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对着干冷玻璃片呼气  C.硫在氧气中燃烧       D.将鸡蛋壳放入白醋中
3.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的
A.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生铁    B.自来水     C.金刚石      D.空气
5.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B.活性炭可用于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C.铜丝可用作导线       D.氮气可用作保护气
6.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可用于炼钢       B.氧气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C.氧气能燃烧有可燃性      D.同温同压下氧气密度比空气小
7.国际互联网上报道“目前世界上约有20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这里的“铁”是指
A.四氧化三铁  B.铁单质 C.氧化铁  D.铁元素
8.市政府有关部门提醒大家,冬季燃煤要特别注意室内通风,以免造成人员中毒。这里的有毒气体主要是指
A.二氧化碳   B.氮气        C.一氧化碳  D.氧气
9.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

10.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铝的元素符号:AL   .2个氢原子:H2C.硫酸铁:FeSO4  D.镁离子:Mg2+
11.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过滤     B.倾倒液体      C.检查气密性      D.加热液体
12.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汞        B.石墨        C.水         D.氯化钠
13.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D.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14.王羲之是我国宋朝的书法家,他的墨宝保存至今,极其珍贵。你认为他的书法能保存完好的原因是                     
A.因为王羲之的书法苍劲有力,不易褪色      
B.因为书法所用的纸质地优良,经久耐用
C.因为墨的主要成分是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D.因为现代科学技术发达,能够把古代书法还原本色
15.氢气是新型清洁能源,但难储运。研究发现,镧(音:lán)和镍(音:niè)的一种合金可用作储氢材料。镧(La)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为57,下列有关镧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57     B.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7
C.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7   D.该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7
1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用排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验满
B.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应先通一会儿一氧化碳,再加热
C.加热高锰酸钾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只要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就立即收集
D.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应预先在集气瓶中留少量水或铺少量的细沙
17.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最常用的方法是
A.分别测定它们的密度    B.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C.观察颜色并闻它们的气味 D.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18.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活性炭放入硬水中能使其软化  B.向硬水中加明矾净水剂后得到纯水
C.过滤能够除去水中所有杂质   D.用肥皂水可检验硬水和软水
19.世界卫生组织把铝确定为食品污染源之一。在下列应用中不提倡使用铝的是
①制铝合金门窗 ②制电线 ③制炊具 ④制银色涂料 ⑤制相框 ⑥用铝箔包装食品
A. ③⑥    B.①⑥     C.②③     D.③④⑥
20.从微观视角认识事物是化学的重要特点。对下列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B.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大小随温度变化而改变
C.气体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隔很小
D.蔗糖放在水中后消失是因为蔗糖分子被分解了
21.在消防知识中有一个词叫做“物理性爆炸”,是指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发生的爆炸,下列各项描述中属于“物理性爆炸”的是
A.厨房中因燃气泄漏而爆炸  B.高压锅因排气孔堵塞而爆炸
C.节日烟花在空中爆炸   D.矿井发生瓦斯爆炸
22.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将其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23.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不正确的是               
    A.用氧气进行医疗急救            B.用氧气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C.用金刚石切割玻璃              D.用石墨制铅笔芯
2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B.混合物中可能只含一种元素
C.某物质不是化合物就是单质  D.某物质含有氧元素,它一定是氧化物
25.下列对相关实验的分析和所得结论,你认为正确的是
A.用扇子扇灭蜡烛的火焰,说明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
B.燃烧的蜡烛质量与收集到的生成物质量相等,说明实验结果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向盛有粉尘的金属罐中快速鼓入空气点火发生爆炸,说明该粉尘一定是面粉
D.加入高锰酸钾也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度,说明高锰酸钾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26.将镁粉放入一瓷质容器(容器主要成分之一为SiO2)中充分加热,使其完全反应。取出生成的MgO,然后用盐酸清洗坩埚,这时常会出现着火燃烧的现象。研究证实是SiH4发生自燃。下列反应中与此着火燃烧无关的是
A.SiO2+ 4Mg  2MgO+Mg2Si B.Mg2Si十4HCl ==2MgCl2十SiH4↑
C.SiH4+2O2 == SiO2十2H2O  D.2Mg+O2  2MgO
  27.超临界流体是物质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新状态,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超临界二氧化碳,它在化学工业上可取代氟利昂作溶剂等。下列有关超临界二氧化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超临界二氧化碳是合成的一种新物质
B.超临界二氧化碳是由CO2分子构成的
C.超临界二氧化碳溶解某些物质后,二氧化碳可在常温常压下完全挥发
D.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代替氟利昂,可减轻大量使用氟利昂对大气臭氧层造成的破坏
28.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的方法是
A.将一氧化碳倒出                    B.将气体点燃
C.将气体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中          D.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9.蔗糖是储藏在甘蔗、甜菜中的糖,其化学式为C12H22O11。下列有关蔗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蔗糖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B.蔗糖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是12:22:11
C.蔗糖分子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
D.蔗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
30.已知2A+3B = C+3D,用足量的A和49 g B恰好完全反应,其生成57 g C和1 g D,,若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 16          B. 27          C. 44          D. 56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31.写出下列化学符号或化学符号的意义:
(1)2个氮原子          、5个钠离子            ;
(2)6SO42-                 、ClO2                (只要求写出一种意义)。
32.从①镁粉、②干冰、③二氧化硫、④氢气、⑤氯酸钾等物质中选择一种物质的序号来填空(每种物质限选一次):
1)在空气中易形成酸雨的是         ;   2)可用来人工降雨的是        ;
3)在军事上可用来制造照明弹的是      ;4)属于高能、无污染的能源是      ;
33.有经验的鱼民在进行长途运输鲜鱼的过程中常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的过氧化钙固体。已知过氧化钾的化学式可表示为K2O2,则其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则过氧化钙的化学式为       。若过氧化钾与水反应的方程式表示为2K2O2+2H2O=4KOH+O2↑,则过氧化钙与水的反应方程式为                    。请说出使用过氧化钙可以使鱼长期存活的理由:                           。
34.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1)下列净水方法中,通常用于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的是__,净水程度最高的是__
A.过滤   B.煮沸  C.蒸馏   D.吸附
(2)自来水厂常用二氧化氯(ClO2)消毒,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3)自来水中含有少量Ca(HCO3)2等可溶性化合物,烧水时Ca(HCO3)2发生分解反应,生成难溶性的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这就是壶中出现水垢的原因之一。请写出Ca(HCO3)2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35.燃料是重要的能源。
(1)“神七”飞天成功,使中国人向登月目标迈进了一大步。月球上的3He(3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蕴藏量巨大,探月的目标之一是探测核聚变燃料3He的分布。地球上的氦元素主要以4He形式存在。从原子的构成来看,3He、4He两种原子的____数不同。
(2)天然气是常用的燃料,它的主要成分的名称是    ,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3)下表是几种可燃物在压强为101 kPa时的沸点。
可燃物 CH4 X C3H8 C4H10 C5H12
沸点/℃ -164 -88.6 -42.1 -0.5 36.1
打火机的燃料稍加压即可以液化,减压后(打开开关)液体又容易气化,遇明火即燃烧。上表中可作打火机燃料的是    。分析上表中可燃物分子结构上的规律,推测X的化学式为    。此外你还能从表中总结出的一条规律是    。
三、实验题
36.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         。
(2)用A与D相连可制取的一种气体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小明将B与C相连,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操作有:a.停止加热b.固定试管c.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d.装药品和放棉花e.加热,收集氧气。上述过程中缺少的一步操作是    ,将该操作编号为f,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4)查阅资料:相同条件下,氨气(NH3)的密度比空气小,且易溶于水,其水溶液称为氨水;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可制取氨气。根据所查资料,制取氨气应选择的装置是     (填序号)。
37.竹子是“有节、中空、四季常绿”的植物。同学们对竹子中的 气体成分展开了探究,测定其成分。
(1)收集竹子中的气体。
小华提出:将一节竹子浸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小刚提出:可用注射器从竹子中抽取气体。
大家认为两人的想法都可行,于是分为A、B两组,在相同的条件下,A组采用小华的取气方法,B组采用小刚的取气方法,分别完成下面的实验。
(2)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向所取气体中加入                        有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
(3)测定氧气含量。
【查阅资料】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白磷的着火点为40 ℃。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方案一和方案二来测定氧气含量。
  
  方案一            方案二
【进行实验】按上述两个方案进行多次实验。
【反思与评价】
a.实验中磷的量应为足量,原因是      。
b.两个方案的实验测定结果不同,测定结果比较准确的是方案     ,原因是     。
c.经过A、B两组同学的实验,A组测得的含氧量总是大于B组的,你认为原因是    。
四、计算题
38.著名的科学家诺贝尔经过长期的试验,研制出安全炸药。炸药三硝酸甘油酯(C3H5N3O9)发生爆炸的化学方程式:4C3H5N3O9  12 CO2↑+ 10 H2O↑+ 6 X↑+ O2↑
(1)推断X的化学式为____。
(2)若生成13.2 g二氧化碳,则同时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39.右图是某厂生产的加钙食盐包装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说明,请仔细阅读并计算:
为了测定此食盐中的钙元素含量,取10g这种食盐溶于水,加入足量的稀盐酸,生成0.132g二氧化碳,请计算此加钙食盐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22:55:14 | 只看该作者
     试卷下载方法:直接点击下面的附件使用迅雷等工具下载到桌面上解压缩即可!
      
中学初三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试卷下载WORD.rar (61.22 KB, 下载次数: 326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18: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