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1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猫》两个明显的标点错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08: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郑振铎的《猫》,是他在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所创作的一篇情节曲折、结构严谨、描写生动、感情真挚、哲理性强的名篇。N年前阅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就为文中三只猫迥乎不同的命运或悲伤,或惋惜。应该说,这篇文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但是,在现在我再来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却发现在标点是使用上,有两个地方明显存在着问题。一个地方是: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另一个地方是: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让我们来看看引号的正确的使用方法吧。
  引号最基本的用法是引用。引用包括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直接引用是把人所说的话完整地记录下来。分三种情形。
  例如:
  (1)丫姑折断几枝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①“先喂饱你!”
  (2)“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②“我十分满意!”
  (3)“怕什么!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③
  说明:例1)是说话人在前,说话在后的情形,例2)是说话人在中间,此前此后都是他说的话的情形,例3)是说话人在后面,前面是他所说的话。上述三个例句中的①②③处分别用冒号、逗号和句号,这是由引号所引发的固定搭配,不能变动。
  间接引用是把某人的原话非正式地、不完整地、随语意拈来放在自己的话中的引用。这类引述如果不作明白交代,就很难发现它是引用。
  例如:
  (4)适当地改善自己的生活,岂但“你管得着吗”,而且是顺乎天理,合乎人情的。
  (5)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6)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
  由4)、5)、6)我们可以看出,跟引回号在一起的句号或逗号,都要放到引回号之后。如此相对照,直接引用是完整地明引某人原文,句号或逗号等打在引回号之前。
  从以上的解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引号的运用一共有两类:一类是直接引用,一类是间接引用。直接引用是把人所说的话完整地记录下来;间接引用是把某人的原话非正式地、不完整地、随语意拈来放在自己的话中的引用。并且还可以了解到两种形式的引号各有不同:前者的引号中应该包括所说的话和标点符号,并且还得需要其他点号配合使用才能完整;后者只包括所说的话,而不包括标点符号。
  那让我们来看看郑振铎先生所运用的两个语句吧。①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②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这两个语句,无法让我们辨别出他要运用哪一种形式的引号。那么,就让我们来将这两个句子改变一下吧。
  先来看看①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前者是完全引用,后者是不完全引用。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分析,我觉得应该采用后一种不完全引用的形式来表达,才能清楚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
  再来看看②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通过变化的句式,我觉得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其实都能较好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当然,在比较之中,我觉得后者比前者更好,更明确。
  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便与学生对这两个语句作了比较详尽的分析,终于让学生也弄懂了完全引用与不完全引用的引号的用法。
  其实,这样完全引用与不完全引用的标点符号的错误使用,其频率是相当高的。前些天,一所重点中学的校长到我们学校来做讲座。应该说,讲座相当精彩:不仅生动,而且还能让人深思。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他的PPT所呈现出来的很多完全引用与不完全引用的点号的使用,几乎都是错的。所以,很希望他以后再到外面去做讲座,一定要将这个不怎么好看的地方改掉,可以让自己的讲座更加完美。除了生活中有这样的错误,其实,就是像《当代》、《十月》、《收获》这样国家级的大型刊物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错误。
  当然,我一直有些弄不懂的是,其他地方有点错误也就罢了,,但是,我们学生学习的课本中为什么也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写下这些文字,很希望编辑先生们,能在每一个问题上好好把关,细细斟酌,别让小小的错误出现在教材中误人子弟,这其实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6 03: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