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12 20:42:04
|
只看该作者
《定风波》
一、 导入新课
梦里追寻且仗剑,词里况味各千秋。别离喧嚣,我们且在文字里
寻一方净土。在杨柳岸边,晓风残月下,我们在柳永缠绵悱恻,为伊消得人憔悴中,伤感徘徊;在大江东去,故垒西边,我们一睹东坡先生旷达的视野,豪迈的情怀,今天,我们依然随着东坡先生,步入山林小径之中,体味另一番的别样滋味。
二、 作者及背景介绍
谈到宋词,我们必然会想起苏轼——东坡先生,没人敢否认苏轼
的文学天才,他的文学成就几乎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他的很多文章,对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很快就能复述苏轼的生平。)然后,简单介绍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在苏轼被贬于黄州后的第三年。
三、 研读作品
(一)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留意以下三点:
一,读准字音,二、理解大意,三、体会感情。
2.点一位同学来朗读,其他同学自由的发表看法。
明确:应用舒缓自然的语气来读它。
3.听朗读,加深印象。
4.齐读课文。
(二)析课文
1.读完课文,以后,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明确:通过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现了词人旷达自然、从容淡定的人生境界。
2.诗与画的关系始终都是那么的密切,我们常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在这首词中,你看到了怎么样的一幅画面?(提示:可以从环境,人物的服饰、动作、心境等角度去体会)在这样的画面里,你看到了怎样的苏轼?
服饰:“竹杖芒鞋轻胜马”苏轼此行穿的是草鞋,拄的是拐杖,并没有骑马,也没有带仆人。这比官服来得轻便许多,其实,也隐含了“无官一身轻”之意。
动作:“莫听传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雨中照常缓缓步行,而且还吟咏长啸,好一副安闲潇洒。“何妨”二字又可以看出苏轼的俏皮,乐观。
心境:“莫听穿林打叶声”雨点穿林本是客观存在之事,但是,苏轼却能用平静的口气劝导说“莫听”,将自己置身于环境之外的超然。
“谁怕?”自己已经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还会害怕失去什么呢?“一蓑烟雨任平生”任凭一生中遭遇的风风雨雨。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蓑”指的是蓑衣,仅以一件蓑衣抵抗风雨,强调不借外力的保护,依靠自己走过艰难旅程。“任”有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之意。
“也无风雨也无晴”天晴之后,假如说开始有风雨之念,那么写到此时,在苏轼心中,已经无所谓风雨之别了,作者面对自然界中的变化,竟然达到了一种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境界。
“料峭春寒吹酒醒”引出对酒的理解。以及含蓄的愁,借酒消愁。
3.刚才大家都提到了词中,从头至尾都弥漫着烟雨的味道,那么大家是如何理解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呢?
明确: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自己却像平时一样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坦然而无畏,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正可谓范仲淹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
“萧瑟处”指的是刚才遇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风雨”和“晴”表面说天气的变化,实际上指的是人生的沉浮变化、喜怒哀乐。可谓是一语双关。
4.苏轼的这样人生经历和态度,给你什么样的启发?
(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对于现在在学习处于低迷情况的学生,从这首词和苏轼身上得到很多的启发。)
教师小结:苏轼,曾经在晚年,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被贬谪三处,每到一处,都给该处今天留下了难得的文化资源。而且,每贬一次,他不仅没有消沉,反而使他的诗词意境,人生境界有了跟高的提升。我们在一起带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下作者的心境。
四、 拓展延伸
儋州正是在有天涯海角之称的海南,也是苏轼最后被贬之地,可以说,东坡跟海南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学生展示课外收集的苏轼在海南的资料,通过各种形式展现苏轼对海南文化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
苏轼仅仅通过途中遇雨的小事,表现了词人在被贬时的旷达平和的人生态度,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内心坦荡,气度从容,他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在纷扰中寻得了一片宁静。面对人生的沉浮,自有“任尔狂澜卷地来,浮沉由我不由天”的气概。
六、作业
读苏轼,我们读得更多的是豪迈,是感动,课下,把您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整理,以“我所知道的苏轼”为题,写一篇研究性报告。
【教学反思】
这首小词,从语意上来说,都是非常浅显易懂的,学生在理解文意基本上没有难度。因而把重点放在对情感价值的培养和后面的知识拓展拓展上。
当代的学生在心理上相对而言,比较脆弱,很轻易受伤。从这篇课文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生命中各种的挫折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感受苏轼的豁达,以及通过对比自己的生活,更好的明白当面对挫折时的心境和方式。
除此之外,这篇课文在引导学生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上,尤其对于苏轼曾经生活过的海南的学生来说,尤其有价值。学生可以通过很直观的方式了解苏轼对于海南文化的影响,收集了很多苏轼在文学、教育、饮食等方面的资料,通过整理,用课件、朗诵、表演等方式将其展现在课堂上。作为补充,我预备了一段苏轼在海南生活的视频,让学生除了通过文字之外,用另一种方式更系统的了解苏轼对于海南文化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