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60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及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0 18:14: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分析

《李时珍夜宿古寺》一篇通过记事来写人的记叙文。课文记叙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文章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李时珍的高贵品质,是指导学生精读的重点所在。本课中出现不少新词及生动细致地描写人物的语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进行深入体会和感悟,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在心目中树立起李时珍的高大形象。整篇文章有三个地方突出表现了李时珍的高贵品质,是指导学生精读的重点所在。第一处是课文第4自然段:这一段具体描写了李时珍夜宿古寺的破败。其中“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长满青苔”、“厚厚的蜘蛛网”等关键词都突出体现了当时环境的恶劣。这里也是通过环境烘托来表现李时珍以苦为乐,甘于付出的精神品质。第二处是第5——7小节,是李时珍和弟子庞宪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讲述的是李时珍和庞宪谈苦。教学时可以抓住“枯枝杂草、舀来泉水、长年累月地奔波、破庙过夜”等词句来引导学生感受为了修订《本草》,为了万民得福,李时珍甘愿个人吃得苦、住得苦、奔波得苦。第三处是课文的第12小节,李时珍亲自尝记草药的过程。教学这一段时除了可以通过带领学生一起研读李时珍的一系列动作来感受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外,还可以适时地通过补充相关资料(如《本草》共记载了多少种草药;李时珍多少次冒着生命危险吞服有毒药物)来加深学生对这一人物的认识。

学情分析

“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这说明了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基于这样认识,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努力体现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李时珍那种“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精神。具体地说,就是抓住古寺环境的破败、察访过程的艰辛、品尝药草的危险等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深入地品词析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并水到渠成地对李时珍产生深深的敬佩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准确读记“宪、碗”等8个生字,端正书写“宿、材”等10个生字。
过程和方法:能初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李时珍的生平及《本草纲目》概况,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和时间顺序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理解李时珍所宿古寺环境之破败、察访药材过程之艰辛,体会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激发学生由衷地产生对李时珍的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
2. 品读第一、二部分,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李时珍不怕吃苦,为民造福的精神。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0 18:14: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11-30 18:15 编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开课揭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谈话开课
2.通过课前的预习和搜集的资料,你对李时珍有哪些了解?
3.投影:李时珍的相片和简介
4.指名读题,教学“宿”的意思,进而理解课题的意思。
5.质疑:“围绕课题,你有问题吗?”由学生的回答提炼,聚焦三个质疑点:为什么夜宿古寺?古寺是怎么样的?在古寺中干了什么?
6.那么就请大家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解决大家提出的这些疑问。

1.指导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读顺,边读边想自己提出的问题。
2. 检查反馈,重点检查学生对文中字词的掌握。
①夜宿  庞宪    师徒俩
②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察访药材
③灰尘  断垣残壁  破败
④胭脂草   忍冬花  鸡肠草 刀豆子   鹅肠草   





1.指导读书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给课文分段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说出理由。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加以概括,列出提纲。(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按时间变化顺序)
3.现在谁能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简要地说一说?
①用一个词来概括(点拨:如“夜宿古寺”“月下记载)
②用一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鼓励质疑。 教师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能引导学生自行解决的当堂解决。

听老师介绍,增加对李时珍的了解。
设问:李时珍为什么要投宿在古寺?他夜宿的古寺是怎么样的?他在古寺中做了哪些事?

自由课文,画出生字词语,并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同桌互读课文,重在正音。对文中不懂得的词语,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2.讨论分段。 3.指名学生交流汇报课文主要内容。(自由练说,指名交流。)4.生对自己在读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质疑。

激发兴趣,集中注意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此起课,源自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并不是一张白纸,由此就先立足在学生已有的信息储备上,让他们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对人物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再揭题,围绕课题质疑。



在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为本课时字词语较多,并且有一些药物名字学生未接触过,让学生相互解疑,提高学习的效率。
   





此环节符合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创设民主、轻松、互动的学习氛围,又利用学生的互助互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解决疑难,感受人物

1.指导读书
2.组织交流
△为什么要夜宿古寺?
△他在夜宿古寺时干了些什么?
 3.同学们,你们能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李时珍察访药材时的这种生活?(板书:苦)
(一)品味察访药材生活的苦
  1.出示幻灯: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的2—7自然段, 提出要求。
  2.引导交流:说说看,你们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李时珍察访药材时的
   住之苦:
1)出示句子:近前一看……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2)引读:李时珍轻轻地推开古寺的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3)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寺?(幻灯凸显:破败)
4)读着破败这个词,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5)谁能想象着这些画面,通过朗读展现一下这座古寺的破败?  (指名读)
6)出示图片:同学们,今晚李时珍就住在这样的破庙里,你有什么感受?
7)好的,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吃之苦:
过渡:还可以从哪些方面看出他们察访药材的苦?
    1)他们住在破庙里只能一边喝泉水一边啃干粮。
2)一个字,又你读出了什么?
4. 出示填空题,理解投宿环境的艰苦。
李时珍和庞宪住在这里,陪伴他们的是(   ),(   ),(   ),在这里,没有(   ), 没有(   ),没有(   )

   

再读课文,用横线划出相关语句。(解决:为什么夜宿古寺?在古寺中干了什么?这两个问题)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关键句子,读一读,边读边想:哪些词句最能表现李时珍察访药材过程中的?做上记号,认真读一读,写写自己的体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说说自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如何体会到的,并交流汇报自己的发现。
学生填空回答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由为什么夜宿古寺引出第一、二段的学习,同时有选择地抓住一心赶路风餐露宿晓行夜宿体会李时珍的辛苦,由点带面,提升阅读品味。
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古寺的荒凉与简陋。


5.小结过渡:
1)这好几个月,每天他们都是怎么度过的?能不能用这一自然段中的几个词来概括一下?(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2 说说你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二)感悟李时珍为民造福,甘愿吃苦的精神。
    出示句子:恩,长年累月地奔波……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1.你体会到了什么?
  2.同学们,李时珍为什么要放弃家中安逸、舒适的生活不过,而四处奔波,自讨苦吃呢?
  3.出示《本草纲目》的图片,你们看,这就是李时珍修订的《本草纲目》——教师介绍(配乐)。4.当李时珍手捧着这本凝聚着他30年心血的《本草纲目》时,他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指名说,相机引导,板书:值)
5.让我们一起读读李时珍的肺腑之言。
6.同学们,老师有点不明白了,就是这样的一本书,怎么就能让万民得福呢?
7.只要万民能够得福,吃再多的苦也心甘情愿,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呀!
(三)总结: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李时珍说些什么?
2.为了修订《本草》,李时珍跋山涉水,历经了千辛万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这其中有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值得传诵!我们下一节课将接着品味。

发挥想象:李时珍师徒俩察访药材时还会经历哪些苦呢?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朗读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可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对比,如破庙家里的对比,万民得福和个人吃苦的对比,体会李时珍以苦为乐、甘于奉献的精神。)
自主交流感受

引导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吃点苦这个词语为发散点,总揽全篇,上串下联,引导学生从“住得苦”“吃得苦”方面借助理解关键词的意思并展开想象,感受到李时珍经历了很多辛苦,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增强求知欲。

板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
                     住破庙  喝泉水、吃干粮      一人        
                                                万民得福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自我评价内容

优秀
10

良好
8

合格
6

4

课前准备

1、按要求预习课文,预习充分。









2、朗读课文3遍以上。









3、上网搜集李时珍的材料及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









4、准备好学习用具。









课堂表现

1、坐姿端正、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读中有感悟,读后有收获。









3、读准生字字音、记清字形,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思考,在倾听后评价他人发言、及时补充自己的想法。









5、善于思考,能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6、积极参加小组学习活动,分工明确,主动与同学合作交流,并且能够确实解决问题或产生新的认识。









7、有上课记笔记、课后整理笔记的习惯。。


















课后表现

1、复习功课。









2、及时完成作业,作业书写工整。









3、能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培养实际的语文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0 18:14:51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 ”全国小语会崔峦会长说:“阅读教学要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这些论述其实说明了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努力体现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李时珍那种“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作风。具体地说,就是抓住古寺环境的破败、察访过程的艰辛、品尝药草的危险等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深入地品词析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并水到渠成地对李时珍产生深深的敬佩之情。
一、紧扣“苦”字,对课文进行有效地整合。首先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学生一边认真读课文,一边用红笔记画出文中的“苦”,在读的过程中学生找到了这样一些句子:1.“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2.“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旁,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3.“庞宪从行囊里拿出笔墨砚台,又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
二、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读,大胆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加深感悟。例如在体会寺庙的破败时学生抓住“破败、残垣断壁、到处是灰尘”等词语体会出这是一座破败、荒凉、危险、从来没有人住的古寺;在总结李时珍师徒俩住得苦、吃得苦时,学生抓住“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两个词,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深入体会:是啊,他们饿了就随便啃点身上的干粮,渴了就饮点泉水,只能维持生活的最低需求;白天天一亮就去考察,直到晚上才随便找个地方住下来,有的还不如这样破败的寺庙,这就是“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两个词语就是对李时珍师徒俩生活最好的写照;通过李时珍的表情“笑”和他说的话“为万民造福、吃苦也值”等词语体会他“以苦为乐、造福万民”的高贵品质;
三、设置多种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笔调简约、朴实,所以要想深入体会人物的品格,需要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想象体会人物的品格。如在体会李时珍“不辞劳苦、以苦为乐”的精神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李时珍在采药过程中还吃了哪些苦呢?”学生充满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如“夏日炎炎下、李时珍又犯病时、在悬崖峭壁上李时珍依然坚持察访采集药材。”而他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万民得福,顿时一个吃尽千辛万苦却毫不退缩的高大的李时珍形象印在了脑海里。  
上完这堂课,感觉效果并不像我预设的那样好,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可能高估了学生,课堂上老师的牵引过多,在给课文分段的教学上浪费了一些时间,因为我让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和按时间变化顺序来分段,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如果让我二次授课我将作一下调整:1.要求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的分段即可。2. 抓住课文第7自然段中有两个对比:住破庙和住家里,万民得福和自己吃苦。通过对比学生明白了为了万民得福,自己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在教学时,我首先出示了课文的第七段,让学生朗读体会李时珍所说的苦,再引导他们围绕“衣食住行”到课文中去找描写他们“食、住、行之苦”的句子及词语,反复朗读感悟。接着又引导学生想象他们师徒二人经受的“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他们的生活之苦,。最后,又回到第七段,这时学生就真正体会到李时珍吃了很多苦。这种教学,打乱了原来的课文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进行了适当的补白,把重点的、有价值的内容归纳出来讲,其余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14: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