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中学生小说阅读方面的知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4 21:46: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中学生小说阅读方面的知识
1、小说概念: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2、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3、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4、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5、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6.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二、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整体感知类题型及答题要点。
  1.用短语或句子概括情节,写在空格内。
  2.概述故事内容(特别注意情节双线发展的内容概括)
  3.局部内容的理解
  〈二〉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
  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
  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3.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
  ①心理活动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出现问题:
  ①.缺要素
  ②.心理活动不符合人物性格。
  原因分析:
  ①.答题时随意,说的话不符合人物性格。
  ②不注意联系上下文,忽略了文中人物的潜台词。
  这类题的答题方法:.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
  4.体会人物感情的变化。
  〈三〉环境描写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节气、天气、气候、风物、景色)
  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3.渲染气氛。4.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5.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7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四〉理解标题的含义。
  1.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
  2.   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
  3.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
  4.   以主要人物为题。
  5.   以特定环境为题
  分析标题的答题注意事项
  ①注意分析标题中的中心语和修饰语的含义。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内容概括,二是主题概括。
  ②.如果小说标题就揭示了中心,那就结合小说结尾答出文章中心。
  〈五〉关于评价、体验、感悟、启示的问题。
  这类题往往是考查学生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并结合自身经历谈体验、感悟等。
  启示——领悟的道理。(结合人物、主题答)
  体验——亲身经历或通过实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
  评价——对人、事的看法。
  〈六〉关于写法的问题。
  1.题材与主题的关系。
  题材——表现主题的材料:人物、环境、事件
  丰富人物性格,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可感性以及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倒叙、插叙的作用。
  一般来说,倒叙的作用是设置悬念,为下文铺设,吸引读者。
  插叙是指作者在叙写主要情节线索时,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插叙的主要作用是使作品内容丰富,充实;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完整。可以明白某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或了解某一事物的来历。使文章结构紧凑。
  3.伏笔——叙述的一种手法。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其作用是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4.悬念——作品使欣赏者所产生的一种关于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这种心理活动叫作悬念。其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07: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