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主设计。学生自主设计出下面两个典型的方案。从方案1到方案2可做适当引导。 方案1:F=mg-μMg 测出砝码与小车的质量、动摩擦系数,就可以得到小车受到的合力。 方案2:F=Mg(sinθ-μcosθ)=Mg(sinθ-tanβcosθ) 测出小车的质量、sinθ、cosθ、tanβ,就可以得到合力。β角为斜面上小车刚好匀速下滑的位置。 3.师生交流评估,优化实验方案。 老师引导:我们用方案2进行实验,为简化测量,取斜面长度为AB=1米,上述三角函数的测量就简单很多。斜面倾角为β角时,小车沿斜面匀速下滑,如图3有: sinθ= AC/AB=AC cosθ=BC/AB=BC μ=tanβ=DC/BC=DC/cosθ 也就是: DC=μcosθ (1) sinθ-μcosθ= AC- DC=AD (2) F合力= Mg×AD (3) 4.提出问题:用该实验装置,质量不变时候,怎样获得不同的外力?改变AD长度) 质量改变时,怎样保证小车的外力不变?(使Mg×AD不变) 如图4,老师介绍方案2的实验仪器的使用:中旋转基板定位于图3中BD位置。三角斜面插入轨道,将轨道相对中旋转基板转过一定的角度,由米尺1测量出AD(sinθ-μcosθ)的数值,得到F合力的绝对数值。也可以通过斜面上的刻度AE直接读出AD(sinθ-μcosθ)的数值。米尺就不需要了。AE对AD还起到放大作用。 图4 三、学生进行实验。要求首先设计实验步骤,然后进行实验。 (一)研究质量不变时,外力与加速度的关系的实验: (1)如图4调整垫块的位置,通过数值毫秒计(或打点计时器)的监控,使小车恰沿着斜面匀速下滑。 (2)三角斜面插入轨道,改变三角斜面斜边的插入长度,使AD为0.5cm、1 cm、1.5 cm、2 cm、2.5 cm,AD就相应变成1倍、2倍、3倍、4倍、5倍,通过数字毫秒计(或打点计时器),测出对应的加速度。 (3)交流合作 共享成果: (二)探究受力一定,a与M的关系的实验: (1)调整可移动垫块的位置,通过数值毫秒计(或打点计时器)的监控,使小车恰沿着斜面匀速下滑。 (2)三角斜面插入轨道,改变小车的质量,并同时改变插入的三角斜面的斜边的长度,使Mg×AD持不变,则合力不变化,通过数字毫秒计(或打点计时器),测出不同的质量所对应的加速度。 (3)交流合作 共享成果: 测量表格2:Mg×AD 9.3,保持不变,合外力不变。 四、得到结论 师生总结两堂课的实验结果,得到牛顿第二定律。 五、实验思考 如果采用方案1,应怎样简化数据的测量?(倾斜斜面,平衡摩擦力) 如果采用方案1,在加速度较大的时候,误差如何?应如何减少误差? 在方案2中已经包含了方案1中简化实验的思想方法,同学能够进行迁移,由于已经通过方案2得出了牛顿第二定律,方案1的系统误差分析可以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降低了误差分析的难度。也可以让学生做一做,让学生看到方案1中的实验图像弯曲,然后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理论分析。该实验仪器也可以用在探索动能定理、动量定理的实验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