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易错点分析(约3分钟) 问题6:集合中的易错问题,函数中的易错问题?主要是作业、训练、考试中出现的问题? (任务提前布置,由课代表汇总,并且在教学课件中体现.教师不进行修改,呈现的是原始的) 教师展示学和成果并进行点评. 对于问题6主要由学生讨论分析,并回答,其他学生补充.这个过程尽量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可以适应的引导与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避开命题者制造的陷阱,通过不断的分析,让学生了解问题出现的根源,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改进自己的不足,加深对错误的认识.通过交流了解别人的错误,自己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八、考察点分析(约5分钟) 问题7:分析集合中的考察点,函数中的考察点. 问题8:知识的横纵联系. 学生回答问题要点预设如下: 1.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2. ,则集合A可以是空集. 3.交集与并集的区分,即何时取交,何时取并,特别是含参的分类讨论问题. 4.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的证明. 5.作业与试卷中出现的问题. 6.学生分析本章的考察点,主要分析考察的知识点、思想方法等方面.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考察点,才能知道命题者的考察意图,才能选择合适的知识与思想方法来解答.例如如果试题中出现集合, 无论试题以什么形式出现,考察点基本是集合间的基本关系、集合的运算. 九、典型问题分析 例1:设集合 (2)若 ,求 的值; (3)若 ,求 的值.教师点评,同时板书. (1)答案: 或 ; (2)答案: 或 ; (3)答案: . 由学生分析问题的考察点,包括知识与数学思想.(预设有以下几个方面)从知识点来分析,这是集合问题.考察点主要为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中元素的特性、集合间的基本关系、集合的运算等.学生在解第1个问时,可能漏掉特殊情况.第2、3问可能会遇到一定的障碍,可以给学生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分析考察点的好处,养成解题之前分析考察点的习惯.能顺利的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为后续的解答扫清障碍.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多题归一,让学生主动的形成发散思维,主动应用转化与化归的思想. 例2:已知函数 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当 时, ,求函数的解析式. 变式:函数是偶函数 教师对生回答进行点评.并板书. 学生分析考察点、解题思路,如果不完善,其他学生补充. 学生回答问题要点预设如下: 1.考察点为函数的奇偶性与函数图象的关系. 2.函数的奇偶性的定义. 3.转化与化归的思想. 法一:本题即求 ,函数的解析式,可先利用函数的奇偶性绘制函数的图象,把本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解析式的问题. 法二:本法更具有一般性,已知 时,函数的解析式,要分析 时的函数对应关系,即当一个数小于零时,函数值应当怎样计算.由于函数具有奇偶性,即一个数与它的相反数的函数值之间有关系, ,所以可以研究 的函数值. 设计意图: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函数的奇偶性与函数的图象的关系,可以根据奇偶性绘制函数图象,也可以通过函数的图象分析函数的奇偶性,两者是相辅相承的.体会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把要研究的转化为已知的.考察函数的单调性的证明,函数的奇偶性与单调性之间的关系,体会知识的纵向联系.体会转化与化归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数学思想,让学生体会到问题后面隐含的本质. 例3:已知 是偶函数,而且在 上是减函数,判断 在 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并证明你的判断. 变式1:函数为奇函数 变式2:你能分析奇函数(偶函数)在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的关系吗?试从数形两个方面来分析. 学生分析考察点、解题思路,如果不完善,其他学生补充. 学生回答问题要点预设如下: 1.考察点为函数的奇偶性与单调性的关系. 2.函数的单调性的定义. 3.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的思想. 法一:通过函数的图象分析. 法二:把要研究的范围转化为已知的范围. 设计意图:明确函数的性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一个个知识点的简单罗列.同时体会知识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在第二个方法中进一步感受转化与的思想.通过两个变式的研究过程,学生体会研究探索性问题的一般思路,即通过特殊情况分析结果,再对结果的正确性进行证明. 例4:求 在区间 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二次函数对称轴的变化对函数的最值的影响. 答案: 时,最大值是 ,最小值是 ; 时,最大值是 ,最小值是 ; 时,最大值是 ,最小值是 ; 时,最大值是 ,最小值是 . 变式答案: 或 . 学生通过直观的演示,思考问题的考察点与解答策略. 学生回答考察点分析(预设): 1.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2.分类与整合. 3.逆向思维. 学生回答解题思路分析(预设): 研究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方程与所给的区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性,给学生直观的感知,从而建立最近发展区,进而突破难点. 通过对二次函数的研究,学生巩固了上位知识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充分体会数形结合的优势.学生在解答变式的过程中, 体会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的关系,体会函数与方程思想,感受到动静结合. 十、课后小结 1. 知识网络 2. 知识的来龙去脉 3. 问题中体现的数学思想 4. 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 学生总结,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 让学生把知识窜串,形成网络,能迅速而准确的选用知识来解答问题. 十一、课后总结 巩固所学,补充课上的不足.主要是本节课中没有涉及的问题,本节课中理解有困难的问题. (1)试判断 的奇偶性;(2)试判断 的关系; (3)由此你猜想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2.设函数 , , (1)讨论 的奇偶性;(2)求 的最小值. 3.已知集合 , , 4.将长度为20 cm的铁丝分成两段,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要使正方形与圆的面积之和最小,正方形的周长应为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