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城东小学 王 鑫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许多科学教师都使用过不同版本的《科学》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不论是哪种版本,都不仅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而且还突现出科学课的显著特点。如: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中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经历体验,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体现学生的身心年龄特点,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注重留给教师创造性教学的余地,并能将“三维”目标整体反映在科学教学内容编排中,全面贯彻新课程总目标等。这些特点要求我们学校和科学教师应该更好地“用教材教”而不能简单地“教教材”。正如《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的那样: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笔者认为:“用教材教”意味着科学教师至少具有三项权利,即选择教学内容权,改造教学内容权,创新活动设计权。选择内容权,即教师可以根据本地、本班级学生情况,有选择地使用教材;改造内容权,即教师可以根据本地资源和环境条件,对教材内容加以改造;创新活动设计权,即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重新设计创造,使之更加开放完善。这三个方面的权利,实质就是要求科学教师在“用教材教”时,要注意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原有生活经验出发,对科学教材内容、教学材料、教学活动设计等加以删减、替代、重组,从而创造性地活用《科学》教材,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具体做法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根据学生需要选择调整教材
《比较水的多少》是《科学》(三年级)“水和空气”单元的一篇课文。教材首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多种材料来比较并认识水。其次,引出量筒这一测量工具,提出毫升的概念,引导学生测量、比较。在科学目标的定位上,老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能提出问题并设计方案,能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并明确必须使用同一标准,从而培养学生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教学时,我首先在三(1)班按如下构思进行了教学尝试。
教学案例一
(一)观察、比较三只瓶子里的水的多少。
1、怎样才能知道哪个瓶子里水多,哪个瓶子里水少?
2、你能想出多少种办法?
(二)认识量筒,测量三杯水的多少。
1.2号瓶子里的水比另外两个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
2.有多少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3.介绍量筒及毫升、量筒的使用方法等,填好表格。
(三)归纳小结。生活中比较液体多少的方法很多,可以灵活选择。
教学后发现,由于三年级学生接触科学学习时间较短,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程序、方法还很陌生,对科学探究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问题意识、猜测意识、验证意识仍很欠缺,因此在怎样比较三杯水的多少以及多多少的问题上显得很无奈。加之学校不具备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个量筒的条件,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三(2)班教学时,我果断地调整了教学方案,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引导、鼓励学生想出更多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上,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案例二
课前准备:250 ml盐水瓶(1号)、细高塑料瓶(2号)各一只,1号瓶装清水,2号瓶装红色水(2号瓶水位应比1号瓶高)。
(一)教师提问(出示1、2号两个瓶子):观察两只瓶子,你们会发现什么?
生1:颜色不同。
生2:水位的高低不一样。
生3:瓶子的粗细不一样。
生4:1号瓶透明,2号瓶不透明。
生5:1号瓶里的水不甜,2号瓶里的水甜。(根据生活经验猜测)
生6:2号瓶里的水像饮料,1号瓶里的水像药水。
……(学生的回答显示出学生观察是积极的,但观察目的不太明确。学生能说出这么多不同,老师仍很满意,因为他们经历了一个观察、比较的简单过程。)
(二)教师继续提问:1号瓶和2号瓶比较,哪个瓶里的水多?
生1:2号多。
生2:1号多。
生3:一样。
师:到底哪个瓶里的水多呢?我来统计一下。同意1号瓶水多的同学请举手(4人)。同意2号瓶水多的同学请举手(34人)。同意一样多的同学请举手(3人)。
(三)教师引导:你们能设计出不同的验证方法吗?比一比,哪组方法多,方法好。
(学生分成多个小组,互相交流,互相合作,讨论比较水多水少的办法。)
(四)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第1组:找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量一量1、2号瓶中的水,看一看哪一瓶水多。
第2组:找一个和1号瓶相同的瓶子,把2号瓶的水倒入其中,比较水面的高低。
第3组:在2号瓶上先做一个水面高度的记号,然后将2号瓶里的水倒掉;再把1号瓶中的水倒入2号瓶,再做一个记号,然后比较两个记号的高度。
师:你很聪明!
第4组:用小纸条先量出1号瓶里水的高度,再找一个空的1号瓶,将2号瓶中的水倒入,用刚才的纸条去比较。
师:用纸条比较的方法简便可行。
第5组:找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将1、2号瓶水分别倒入,然后再比较1、2号瓶里剩下水的多少。
师:这是化整为零法,很好!
第6组:用带刻度的注射器来抽水,哪个瓶里的水最后被抽完,哪个瓶里的水就多。
师:这个办法很独特,但需要时间。
第7组:把两瓶水分别倒入两个相同的能漏的尖嘴容器里,让它们慢慢滴,比较水滴完所用时间的长短。
师:你想到借助工具来测量了,真好!
……
在比较水的多少的问题上,学生提出了10多种办法,有难有易,有简单有复杂,有的甚至不严密,有的仅仅是经验之谈,但这正是学生积极思维、自主探究的结果。
(五)师生共同选择上述方法中简便的一种,完成验证哪一只瓶里水多的实验。
(六)教师出示量筒,引入毫升概念,演示完成1号瓶中的水比2号瓶多多少的实验。学生知道了,要准确比较液体的多少,仍需借助专门的测量工具来完成。
在案例一中,学生比较三个瓶子里水的多少时,老师发现学生观察、比较有困难,就及时调整了教学内容,减少一个瓶子,降低学习难度。再次教学时,将教材内容调整为比较观察两只瓶子里水的多少,将教学目标重新定位在让学生发现更多的比较水的多少的办法上来。从案例二来看,学生在探究之中不仅仅是提出了10多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三瓶水”的比较变成“两瓶水”的比较,方法也许并无巧妙之处,但这却是教师选择教材权的充分体现,比较符合学生实际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