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8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8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候选人产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08: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报北京12月10日讯(记者 宗河)由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主办,教育科学出版社协办的2008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活动候选人今天确定,抗震救灾师生群体等入选。

  2008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活动启动后,得到众多读者、网民的热情关注,在推荐阶段,组委会共收到近千份推荐表。与此同时,组委会还组织专人从主流媒体广泛报道的教育新闻人物中进行筛选,最后产生50位候选人。

  在这些候选人中,既有在灾难面前舍生忘死、奋力抗争的抗震救灾优秀师生群体,又有不畏艰难、勇攀珠峰的奥运火炬传递优秀大学生群体;既有见义勇为、奉献爱心的时代骄子,又有面对困苦、自强自立的寒门学子;既有辛勤耕耘、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又有不畏艰难、锐意改革的教育局长。

  据悉,候选人产生后,公众投票同时开始。公众参与投票的方式分为3种:网络投票、短信投票和邮寄投票。组委会将根据候选人得票数量排序确定前30位为晋级人选,提交评委会评审。组委会将定期公布候选人的得票情况。

  整个票选阶段从2008年12月11日开始至2009年1月10日结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08:35:00 | 只看该作者
投票方式:

  (1)网络投票

  登录中国教育新闻网投票页面(网址:http://super.jyb.cn)或搜狐教育频道,选择候选人后,直接在页面上提交投票,可投给同一候选人,也可投给多位候选人。

  (2)短信投票

  移动、联通、小灵通用户发送16加上选手编号到1066 6666 2008,每条短信限评选一位候选人。资费标准:1元/条(不含通讯费)。客服电话:95105959。

  (3)邮寄投票

  请将2008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评选选票剪下(或复印),填写完毕后邮寄至: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中国教育报网络中心(邮政编码100082),信封上请注明“年度人物”字样。所选候选人每张表格不能超过30人。

  所有参与投票的人员请注明本人姓名、身份证号码、通讯地址以及邮政编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08:35:00 | 只看该作者
 奖励办法:

  组委会将从所有投票者中抽出幸运奖获得者,其中一等奖10名,奖金2000元或等价奖品;二等奖30名,奖金1000元或等价奖品;三等奖50名,奖金200元或等价奖品。

  投票时间:

  2008年12月11日至2009年1月10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08:36:00 | 只看该作者
01 于遵宏   02 马复兴  03 王文胜  04 王格香  05 王邑生

  06 王燕娜   07 介同彬  08 邓 健   09左 力  10 申泮文

  11 史济怀   12 代江生  13冯荣传  14 刘朝华  15 刘 霞

  16 孙月光   17 孙雅艳  18杜金山  19  何晓波、刘峰  20李建华

  21 李 洹    22 李 梁  23 李彬彬   24 杨之亚  25 杨洪璋

  26 杨继斌   27 抗震救灾师生群体 28汪昌祥 29张国华 30 张昊 等

  31 张桂梅  32 陈再春  33 陈顺达  34 尚建峰35 金 海

  36  周培植  37 孟 帅  38 胡凯  39 姚宏昌  40 格日力

  41 桂希恩  42 徐云玲  43 索南东智  44 谈家桢  45 黄春贵 等   

  46 梁苏会  47 梁春林  48 谭之平  49 熊 宁  50 薛永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08:36:00 | 只看该作者
 于遵宏:像洁净煤一样燃烧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2008年7月24日,在与世界最大的炼油企业集团完成了最后一项合同条款的谈判后,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所的教师们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因为,这是我国大型化工成套技术第一次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出口。但令人叹息的是,领衔开发这套技术的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于遵宏却没能亲眼看到这一场景,因癌细胞扩散,72岁的他于2008年6月25日溘然长逝,未带一粟,留下沧海。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大型煤气化技术一直被外国所垄断。“一定要开发中国自己的大型煤气化技术!”20年前,于遵宏虽已年过半百,仍然立下了宏愿。一个本可以安享晚年的老教授,为了让国家有自主创新的煤化工技术,每天都超负荷“运转”十几个小时。2003年10月15日,兖矿集团大型煤气化装置一次投料成功,终于打破了跨国公司的垄断。

  “老夫喜作黄昏颂,不用扬鞭自奋蹄!”于遵宏生前常常用这样的诗句来鞭策和勉励自己。

  马复兴:无手园丁书写大爱春秋  

  青海省湟中县汉东乡下麻尔村小学教师

  马复兴从小失去双手,但他身残志坚,1981年开始在下麻尔村小学教书至今,在青藏高原一个偏僻的山村小学书写了27个春秋。他自强、自立和无私奉献精神赢得了社会的赞誉,被评为“青海省残疾人自强模范”。

  下麻尔村是个回族聚居村,为了让孩子们上学,他不知走了多少路,说了多少话,看过多少脸色,吃过多少闭门羹,甚至被狗撕咬过。执著常令人感动,热心会融化坚冰。渐渐地,村里背书包的孩子越来越多,教室里传出的读书声越来越洪亮,人们对知识的观念慢慢在变,村子也越来越有生机……如今,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

  不仅如此,得益于小学时期马老师打下的好基础,这个村还走出了一批大学生。今年,包括他的小女儿在内,下麻尔村又有5名学生考上大学。“女儿考上了咸阳师范大学,我希望她将来也能成为一名老师。”马复兴说。

  王文胜:一个小人物的十年呐喊  

  河南省获嘉县元村镇小王庄村小教师

  “大事情都是小人物干出来的,英雄莫问出处。”这是王文胜喜欢的一句格言。王文胜,河南省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十年来,致力于推行教科书循环使用理念。

  王文胜是1997年开始呼吁教科书循环使用的,当时,由于书价和学杂费猛涨,身边的很多孩子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如果能把用过的教材拿过来重复使用,孩子们不就用不着购买教材了吗?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就不至于因买不起书而辍学了吗?这一发现令王文胜兴奋得几天睡不着觉。于是他开始写文章宣传,到学校让学生和老师们直接听取他的观点。从2001年开始,他先后自费到北京、浙江、湖北等十多个省、直辖市作了200多场演讲,可谓尝尽了酸甜苦辣。

  不遗余力地奔走呐喊让王文胜获得了“环保狂人”的称呼,但同时他也背上了数万元的债务,甚至连日常生活也陷入了困境。如今一个小人物的故事还在继续。

  王格香:用生命诠释无私师爱   

  山东省胶州市海庄村小学教师

  2008年3月11日中午放学,王格香和另一位老师护送在本校上学的一队学生回村。走到离校门500米左右的胶州市营海镇营里路后海村路段时,一辆载满了砂石的大货车突然呼啸着从学生队伍的后面直冲过来。推着自行车跟在队尾的王格香,听到声音,抬头一看,见货车冲了过来,她急忙将身边的学生推向安全地带,同时冲着其他学生大喊:快跑,往沟里跑!然而,王格香却没有躲过这场横祸。

  王格香做过20年的民办教师,最初工资每个月只有4元钱,然而她照样坚守了下来。所有人都认为王格香是一位好老师,但就是她,让自己唯一的孩子辍学了。王老师的丈夫长期卧床生病,别说出去挣钱,连日常生活都需要专人照料,她只得让儿子留在家里照顾爸爸。为了她热爱的教育,王格香不得不做一回“狠心亲娘”。

  王邑生:“奶奶考生”坚持赶考不言弃  

  上海市退休职工

  王邑生现年84岁,是上海市一位“活到老、学到老”的典型。为了圆年轻时的梦,她坚持自学考试10年,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最年长的自考生。如今,她已通过9门课程,离获得华东师范大学专科文凭只有一步之遥。

  自学考试对王邑生来说不都是一帆风顺。她回忆说,当年考现代汉语这门课,考了三四次都没通过,成绩总差“一口气”,老在五十几分徘徊。每次失败后她都鼓励自己:“再加把劲可以的!”眼神不好使了,看书时就借助放大镜……

  王邑生高龄坚持学习,要顶着不小的压力。一方面,她要面临周围人的不解,另一方面还要边念书边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更不用说克服记忆力衰退、视力下降等老年人无法抗拒的因素。但她常说的一句话是:“晚年并不等于‘风烛残年’,相反,‘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我要学到大脑停止的那一刻。”

  王燕娜:无私大爱让死神却步  

  新疆大学学生

  2007年3月,新疆乌鲁木齐市23岁的汉族女孩王燕娜偶然在报纸上得知,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18岁维吾尔族学生毛兰江·吾买尔罹患重病,只有换肾才能挽救他的生命。

  男孩的遭遇打动了王燕娜。她很想试试,看能不能为他捐肾。捐肾需要做配型,一个汉族女孩和一个维族男孩要配型成功,几率只有十万分之一,而王燕娜和毛兰江的16项配型居然全部吻合!

  用勇敢和坚持,王燕娜打动了身边所有的人,也让所有怀疑她动机的人赧然。

  2008年3月27日,历时两个多小时,手术成功。2008年7月19日,经医生体检鉴定,王燕娜的身体已经恢复健康。更令王燕娜高兴的是,如果不出意外,毛兰江很快就可以重返校园。

  “我只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王燕娜说。今年9月,王燕娜被新疆大学普通本科法律专业特招录取。  

  介同彬:大学生村官带富了群众  

  河南省淇县西岗乡坡袁庄村大学生村官

  10年前,他带着大学毕业证和派遣证,到县供销社报到上班,成为一名国家干部;5年前,他放弃县城衣食无忧的工作,回到家乡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坡袁庄村原来人均纯收入只有2400元。在村民代表大会上,介同彬当众承诺,自己不要一分钱工资,用5年时间让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   

  如今,坡袁庄村已成为无刑事案件、无治安案件、无上访案件的“三无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去年达到4000元。同时他带领“两委”班子为群众办实事、搞致富项目,赢得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  

  5年来,他先后带领两个行政村近2000人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还创下了令许多大学生惊讶的成绩:他领头创办的畜牧开发公司已拥有固定资产7400万元,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他本人也因此跻身“河南省十大杰出青年”,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邓健:大爱无声铸师魂  

  陕西省大荔县赵渡初中教师

  他因小儿麻痹导致终身残疾,遭遇夫妻离异,女儿身患绝症……面对接踵而至的挫折与考验,陕西省大荔县赵渡初中教师邓健,在不幸中死死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他对教育事业心志弥坚,在大荔库区群众中筑起了一座心碑。

  1999年,大学毕业的邓健主动要求到当时条件最艰苦的库区乡镇大荔县赵渡初中当了一名教师。他发誓要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这里的孩子,奉献给库区这片热土。由于能吃苦,肯钻研,他硬是把枯燥的数学课讲得如行云流水。为了尽量不因自己行动不便而耽搁孩子们的时间,邓健不知摔了多少回跤,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   

  在邓健的帮扶下,一大批年轻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  

  邓健说:“乡亲们把娃儿交到老师手里,就是把希望交到了老师手里。教不好娃娃,咱对不起乡亲们的这份情谊。”

  左力:他用眼睛“聆听”世界  

  浙江林学院学生

  在浙江林学院有这样一个男生:从小失聪,却逐渐能开口说话,考上了大学,还会说英语、德语、俄语等多种语言。他叫左力。

  8个月大时,左力因病致聋。3岁后,“不想成为哑巴”的他拼命练习发声,一遍遍地用手感觉妈妈的喉部、腮帮在发音时的震动,还在妈妈和自己的唇上分别粘上小纸条,观察纸条吹动时的差异……艰难的求学岁月里,左力逐渐能看懂唇语,“看”老师说话,再课后自学,并以高分考入了大学。

  成为大学生的左力,选择微笑着去克服一切困难,不仅创造了学习语言的奇迹,而且比一般的同学还要活泼开朗、乐于奉献。不到一年,左力已成为学院的“明星”。他在不少学生组织里担任学生干部,经常与几位外教和留学生朋友聚会,几乎每周都要去临安市特殊教育学校参加志愿活动,教那里的聋哑儿童开口说话。

  他说:“正因为命运,我才懂得人生需要拼搏的道理。”

  申泮文:化学家领衔教学“国家队”  

  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执教68年的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申泮文,2008年伊始又有了新任务:培养一支教学领域的“国家队”。

  作为我国当代无机化学学科奠基人之一,申泮文带领南开大学“无机化学创新教学团队”,入选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我国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我喜欢‘集团军’作战。”作为团队带头人,申泮文院士长期致力于推进教学的传、帮、带,给青年教师创造条件,把他们推到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如今他的团队中有院士,有长江学者,还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先后获得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不仅如此,长期从事基础化学课教学工作的申泮文院士还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为本科生讲课。他设计出的新的化学专业教学改革方案,深受同行赞赏。

  “教育不改不行,教育工作者要增强危机意识。”在申泮文院士看来,领衔“国家队”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史济怀:五十载坚守三尺讲台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

  他是一位伴随着中国科技大学创建就开始教学生涯的73岁老人;他是我国最早从事“多复变函数空间理论”研究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学术影响的老学者;他是一位即使“官”至大学副校长也未曾离开本科生讲台的老教师;他是一位2001年退休但目前仍然以带病之躯坚持授课的老教授。他就是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的史济怀教授。

  “纯粹的老师”,是学生们对史济怀的评价。“上课没有讲义,只靠一支粉笔,但即使是最复杂的证明,他都讲得行云流水,让人欲罢不能。”其实,史济怀在课下付出的劳动,学生们可能体会不到。即使是2002年,史济怀因糖尿病引发败血症入院治疗期间,他还在病床上修改学生的博士论文初稿。在科大数学系,一些老教授喜欢叫史济怀“济公”,因为他名字中有一“济”字。这既是戏称,也是大家对他的尊敬。“因为史老师是用知识‘普渡’众多学生到彼岸的。”

  代江生:“羊专家”12年的坚守  

  新疆石河子大学教授

  他是新疆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遗传育种教研室教授,多年在条件艰苦的新疆边境牧场“科技扶贫”,积劳成疾,罹患重症肝炎,2008年7月21日去世。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161团,是一个贫困的边境牧业团场,也是石河子大学对口支援的“科技扶贫”单位。1996年以来,代江生两次作为特派专家到161团驻点开展“科技扶贫”。

  代江生有多次脱产攻读博士的机会,然而,当院里需要教师下基层去做“吃力不讨好”的科技扶贫工作时,代江生两次选择了去基层。

  代江生多次主持、参加过教育部和国家级研究课题,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代江生的辛苦工作下,161团的品种改良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到1998年,161团肉羊场已经成为农九师的养羊基地。2007年,通过人工授精技术,代江生改良羊3.4万只,为团场增加经济效益300多万元。  

  冯荣传:他的名字永远写在黑板上   

  安徽省长丰县造甲乡冯巷小学教师

  2007年11月15日11点10分,离放学的时间还有5分钟,冯荣传正在黑板上书写最后一行生字,突然,身子一歪,倒在了黑板前。闻讯赶来的同事呼喊着他的名字,然而,已经办好退休手续,再有一个月就要离开讲台的冯荣传再也没有醒来。虽然冯荣传去世好几个月了,但学校办公室的值日黑板上,依然写着他的名字。大家都说:“冯老师这么爱学校,他一定不舍得离开。”

  冯荣传爱岗敬业,从教34年来,不管值班与否,每天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最后一个离开。他对待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不仅利用休息时间义务为学生补课、刮风下雨背学生过河,还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了一批贫困学生完成小学学业。他遗留下来的一本“私账”里,密密麻麻记载了很多笔为学生垫付的学费、书本费等支出,还有几张泛黄发旧的学生家长写的借据,数额最小75元,最大535元,总计3000多元。而2000年之前,冯荣传的收入每月只有三四百元。

  刘朝华:一位无私的助学义工   

  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教育局司机

  他爱上网,痴迷体育,钟爱摄影……是个时尚的现代青年;他的职业是汽车司机;他有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他叫刘朝华,是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教育局的一名司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司机却感动了人们。

  翻开他的助学日记,我们得以探寻是什么使普通的灵魂变得伟大。他不仅自己掏钱助学,还组建义工社,以“鱼片”为网络昵称在论坛发动网友资助贫困学生。

  据统计,几年来他和网友们资助了200多名贫困学生,而他却倒在了助学路上,一场车祸夺去了他年仅31岁的生命。

  8月21日,在他的葬礼上,100多辆摩托车开道,上千人自发前来与他告别。当晚,数百名网友分别在湖南株洲、炎陵以及长沙为他举行默哀活动。

  “灿烂星空,谁是真心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人们用歌声向这位真心英雄致敬。

  刘霞:小学女教师坚守大山23年  

  甘肃省华亭县马峡镇苍沟村小学教师

  一位来自大山深处朴实的乡村女教师,用她23年无悔的选择、坚定的付出感动了人们。23年来,刘霞用自己花儿一般盛放的青春,在大山深处抒写了一段甘愿忍受寂寞孤单、无怨无悔的教师之歌,她用自己的人生陪伴着大山深处那一朵朵祖国的“花朵”健康成长。2008年,她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母亲”。

  马峡镇苍沟村小学唯一的成年人刘霞既是这里的老师也是校长,每逢雨天,只要教室屋顶漏雨,刘霞就二话不说搬来梯子,噌噌爬上屋顶当起了“泥水匠”;学校里煤不够烧,刘霞便只身进山捡一大捆树枝扛回来。虽然平时刘霞不温不火的,一副“没脾气”相,但只要谁伤害到学生的利益,刘霞就会脸红脖子粗地和你闹,不管你是谁。

  面对家庭破裂、艰苦的生活以及繁重的教学任务等,周围的人没见刘霞掉过一滴眼泪,没叫过一声苦,她给学生、父母、乡亲、领导的印象,始终是一个可敬的“妈妈”、“大闺女”、好老师和好校长。

  孙月光:从无声世界迈向有声世界  

  内蒙古赤峰市回音聋儿康复乐园校长

  16年来,孙月光凭着自己的坚毅和顽强,让160多名聋哑儿童在她的博爱中健康成长,由无声世界迈向了有声世界。

  1993年春季,在赤峰市元宝山区一所农村小学做教师的孙月光毅然辞去了教学的职务,给一名9岁的聋哑儿童梁海当上了家庭教师,从此走上特殊教育这条路。

  1997年,在元宝山区残联的支持下,孙月光创办了回音聋儿康复乐园。

  聋哑儿童康复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她为此付出了多少辛酸和汗水,没有人能说得清。为了学会口舌操中的一个卷舌音,她把筷子放在舌头中间,舌体两边尽量往里卷,一有空就站在镜子前面练习。经过无数次演练,她总算能灵活自如地给孩子们做示范了。

  现在照顾聋哑儿童已经成为孙月光生活中的全部,无论是学习中的困难,还是生活中的烦恼,她都用其博爱的胸怀包容着一切。

  孙雅艳:轻盈的音符 沉甸甸的爱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辅导员

  6次赴广西百色地区,2000封山里孩子的信,13万多元,资助38个学生……沉甸甸的数字背后,饱含着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辅导员孙雅艳长达8年对革命老区孩子的关爱。

  2007年9月3日,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志愿者,孙雅艳第六次南下百色,到最偏远的田阳县玉凤镇坤平中学当艺术老师。她主动承担了绘画和音乐等课程,想尽办法把课堂变得生趣盎然。组建校园合唱团,排练元旦文艺晚会,天籁般的童音在山谷中回荡,山里娃在艺术的熏陶中认识了美、感受了美。

  为了解学生的家庭和心理状况,她在学校里开办了阳光聊天室,把全校170名学生挨个找来谈心。利用周末,她步行几个小时的山路去家访,收集贫困生情况,发布到爱心网站上,争取社会帮扶。

  比起以前遥远的帮扶与守望,成为一线志愿者后,孙雅艳说自己才真正体会到“责任”两个字的重量。  

  杜金山:“循环大课堂”让学生高效学习  

  山东省兖州一中校长

  “上课时,校园里飞来一只鸟,几乎全校学生都能知道。”这话也许夸张,但形象说明了传统课堂上学生精力不集中、教学低效等问题。山东兖州一中校长杜金山力排众议,打破现有课堂的结构:每堂课前35分钟组织学生展示上节课的任务,后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做下节课的预习。在兖州一中,每节课的起点在一节课的后10分钟。这个起点虽然短,“尾巴”却很长,一直延伸到第二天,与下节课的前35分钟对接,形成一个“环状大课堂链”。

  教师在循环大课堂中,获得重新定位,从一个传统的“讲者”变成“教者”,从一个“教者”变成“学者”,做和学生一起“上学”的人,改变了过去教师的枯燥单调重复的工作,唤醒了教师对职业的理解和追求,增强了工作幸福感。教师角色和观念的转变,引发了课堂的根本变化。学生的学习也由接受式变为探究式。解放学生的学习主权,把教学相长拓展到整个课堂,是杜金山一直追求的梦想!

  何晓波、刘峰:冰窟中搭起生命之梯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学生

  2008年3月8日下午,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的大三学生何晓波和刘峰与其他同学一道,正在松花江边游玩。此时的松花江还没有开江。突然,有人惊呼:“有人掉进冰窟窿了!”两人迅速向事发地点跑去,只见一个女孩在江里挣扎,另一个趴浮在水面的浮冰上惊恐万分。何晓波立即蹲下身去拉水中还在挣扎的女孩,突然冰面裂了,何晓波也掉进了江里!万分危急时刻,何晓波奋力用手撑住冰面蹿了上来。为了减轻对冰面的压力,俩人趴在冰上,刘峰拉着何晓波的腿,何晓波够到女孩的手,用力把第一个女孩拉上了冰面。这时,另一位热心人也赶来相助,三个人合力把第二个女孩拉出了冰窟窿。这个女孩已经窒息了,何晓波不顾自己已经冻得发抖,立即给她做紧急救助。

  当看到两个女孩完全脱离了危险时,两个人悄悄地离开了现场。

  李建华:以德报怨 拯救灵魂  

  山东省威海二轻幼儿园退休教师

  2008年3月26日,李建华在家中遭遇歹徒入室抢劫,19岁的歹徒挥着刀疯狂地乱刺,李建华身中数刀。这场殊死搏斗却有了一个让人惊诧的结局:满地血流让晕血的歹徒瘫软在地,身负重伤的李建华以母亲的身份对其教导,两人在血泊中互相搀扶下楼求救,李建华并未报警且对急救人员称丁亮是自己的干儿子。警察接到群众报警后,于3月27日将丁亮刑拘。

  面对疯狂的劫匪,身中数刀,血流满地之时,李建华用异乎寻常的爱心,不仅保护了自己的生命,更“拯救”了初次作案的劫匪的灵魂。李建华用滚烫的心温暖了一颗冷酷的心,如同一个精神的纤夫牵引着一个失足者,她被国内舆论誉为“大义女教师”。

  面对很多人提出的“是人性的光辉还是现代版的农夫与蛇”的争议,这名普通的幼儿园教师这样回答:“我们是先做母亲,再做老师。”

  李洹:不能让祖国受委屈  

  留法学生

  2008年4月19日,在巴黎共和国广场举行的主题为“支持北京奥运,反对媒体不公”的游行示威集会上,留法学生李洹发表的长篇法文演讲让全世界记住了这样一个华人青年。

  他富有哲理和逻辑思辩的行文,地道的法语,播音员般圆润、激昂、优美的嗓音,流畅而又连珠炮般的语速,让在场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人为之欢呼,也让法国人听得震惊和入神。

  来自中国西安的李洹是里尔第二大学高等商学院的一名硕士生,他曾登上法国电视二台,与该台驻北京记者就有关中国问题进行过针尖对麦芒的辩论,他的语言和学识功底赢得了对方的尊敬,为中国人守住了尊严,在留学生中引起了轰动。

  打这样一场“荣誉之仗”、“尊严之仗”,李洹所有的动力和激情皆来自于:自己是个中国人,宁可让自己受委屈,也不能让祖国受委屈。

  李梁:思政课教师的魅力  

  上海大学教师

  在高校理论课课堂上,他赢得了明星般的拥戴,“一座难求”的课堂常常挤满了站着听课的学生;而在学科的育人前沿,他更是巧妙地将思政课的核心价值无痕地传递给学生,一节课听得“80后”们个个热血沸腾。

  他叫李梁,上海大学一名普通的思想政治课讲师。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多年的实践积累,会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令思政课堂这片平静的湖水泛起阵阵涟漪。

  在多媒体还未普遍应用前,李梁就利用空余时间,收集和制作了大量剪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材料。当语言和肢体无法达意时,他就会用画地图、列表格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而今天,DVD已不再流行时,他又学会了在网上直接搜索、下载视频和音乐。对李梁来说,令其课堂生辉的关键并不是多媒体,“什么合适我就尝试用什么,什么有用我就去学什么”,朴实的话语表达着李梁对“创新”最朴实的理解。

  李彬彬:用微笑传递豁达与温暖  

  河南省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如果没有9岁那年的一场灾难,河南省鲁山县的李彬彬本该和同龄男孩一样,继续追跑、玩球、游戏、打闹。正是那年,他因为触电,受伤部位感染,在痛苦中失去了宝贵的双臂。突如其来的灾难没有打垮他继续生活的决心。洗脸、刷牙、叠被子、吃饭、穿衣、骑自行车……这些看起来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他用比常人多数十倍的时间学会用脚完成。坚强地走过了小学、中学,如今的李彬彬已经是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三年级学生。无情的命运并没有让他自怨自艾,在社会的关爱中成长反倒成就了他自信、豁达的性格。

  他在大学里创办微笑心理健康协会,以自身的经历,启迪遭遇挫折的同龄人,面对困难,笑对人生。他还加入了平顶山志愿者协会,远赴山区探望孤儿。

  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李彬彬觉得自己只是在尽微薄之力,用关爱回报关爱,用温暖传递温暖。

  杨之亚:冰水中,他勇救3名落水者   

  河北省石家庄铁道学院学生

  2008年2月15日,回到家乡安徽省灵壁县向阳乡河王村过寒假的杨之亚到亲戚家去帮忙。“咚”的一声闷响,随后传来一阵焦急的呼喊声。杨之亚和本家侄子杨波冲出门外,循着喊声跑去。喊声来自村东头向阳沟上的大桥处,杨之亚赶到大桥时看到,桥下一个人浮在水中;一个满脸是血的女人,紧紧抱着一个孩子,在没过了她脖子的冰水中拼命挣扎。

  浮在冰水中的人叫沈秀堂,午饭后从亲戚家返程回家,喝了酒的沈秀堂骑着摩托车载着妻儿胡彩云和小鹏飞,行至向阳沟的大桥时,不慎失控,疾驶的摩托车狠狠地撞向桥栏,强大的惯性把3人甩入水中。没有丝毫的犹豫,顾不上脱掉棉衣和棉鞋的杨之亚立即跳入冰冷的水中,他18岁的侄子紧跟着跳了下去。在两人和乡亲们齐心协力下,沈秀堂一家三口全部被救上岸。

  为表彰杨之亚的先进事迹,教育部决定授予杨之亚“全国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  

  杨洪璋:古稀之年乡村支教八载  

  北京物资学院退休教授

  8年前,退休后的北京物资学院杨洪璋教授,听说与该校结对帮扶的河北省万全县顾家沟信息十分闭塞,乡亲们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有些孩子小学毕业就不再读书了。深受触动的杨洪璋决定深入顾家沟,先从改变村民观念做起。

  在他的奔走劝说下,很多失学的孩子都回到了课堂。为了让他们继续深造,杨洪璋找到中华商科学校,该校同意免费接收两名顾家沟的初中生。此后,他陆续推荐了40多名贫困学生到中华商科学校和时代中学读书。学生毕业后,他又四处奔走,介绍毕业生到北京打工。

  杨洪璋今年已经72岁了,扶贫支教活动已扩大到远近3个乡10个村;他曾带领800多名大学生、20多名教师、70多名中外各界人士到这里传播文化。村民们都愿意找他聊天,把他当作老师、朋友和亲人。在他的努力下,村民们的观念也有了很大转变,积极支持孩子上学读书,即使再困难也要省吃俭用让孩子一直读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08:37:00 | 只看该作者
 杨继斌:用生命书写壮丽青春   

  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学生

  2008年1月15日晚8点多,在昆明一客运站,杨继斌拎着一个运动员常用的手提袋,坐上了一辆开往腾冲的长途夜班车。

  凌晨1∶30分左右,车辆进入大理境内,驶过楚大高速公路九顶山隧道外约2公里处。这时,有3名男乘客跟驾驶员说要下车。说话声把乘客小黄从睡梦中吵醒。小黄突然发现自己的手提电脑不见了,马上高喊抓贼。同时,还有几名乘客发现自己的手机也不翼而飞。

  正睡在上铺的杨继斌来不及多想,鞋都没穿就下车朝3名犯罪嫌疑人追去。追出200多米后,杨继斌抓住了1人。另外两人见势不妙,上前与杨继斌搏斗,犯罪嫌疑人袁某拿出一把长约20厘米的跳刀,刺了杨继斌左腹一刀。杨继斌倒下了……

  为了表彰杨继斌的英雄事迹,教育部决定追授他“全国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

  抗震救灾师生群体:热血师魂永不褪色   

  “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震惊了世界。面对灾难,灾区师生奋力抗争,与死神赛跑,与生命较量。

  谭千秋,德阳市汉旺镇东汽中学教导主任,他的身体被楼板死死压住,但身下护着的学生却安然无恙;汤鸿,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学校老师,两只胳膊下各夹着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她的身体却早已冰冷;杜正香,绵阳市平武县南坝小学老师,趴在塌下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下的瓦砾里,一手拉着一个孩子,胸前还护着3个孩子……

  我们的学生更是一个个英雄少年,个头矮小的九岁小学生林浩,背出一个又一个同学;身体并不健壮的马健硬是徒手挖掘4个小时,把同学救出,背上了山……

  还有更多的老师,我们无法一一点出,还有更多的学生,我们无法用笔触尽染。这一刻,大爱无声,却绚丽如虹。

  汪昌祥:与病魔抗争17年不下讲台   

  青海省湟中县尼麻隆村教学点教师

  在青海省湟中县尼麻隆村教学点一呆就是34年的汪昌祥,与大多数山村教师一样,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人。

  面对副乡长职务的诱惑,汪昌祥也曾彻夜失眠,但第二天一早,当明亮的太阳又照在尼麻隆小学的土坯房上时,甘愿当一名山乡文化播种人的誓言又出现在他的脑海。

  1991年,汪昌祥迎来了生命中最残酷、最无情的打击——胃癌!在乡亲们的捐助下,汪昌祥的手术成功了,但胃只剩下1/4。在家躺了3个月后,汪昌祥再也憋不住了,不顾家人的反对,拄着一根树棍挣扎着又走上讲台。这位倔强的山区汉子认定了,三尺讲台就是自己的最后归宿!

  有人说,在青海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能坚持下来本身就是贡献。汪昌祥不仅坚持下来了,而且用孱弱的身躯、用炽热的爱心坚守着自己的誓言。   

  张国华:活力来自改革 效益源于创新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

  创建全国首家教育惠民服务中心,整合科室、直属单位职能,统筹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成立校企合作、出国留学、家教指导、困难生资助、咨询投诉等八个服务中心,为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教育诉求,提供一站式服务,探索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有效形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形成“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和系列化活动课程体系,实现质量提高与素质教育“双赢”。

  大力开展行政机制创新,对教师培训、督导评估等实行“购买服务”。

  张国华带领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创新实践为潍坊教育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潍坊先后被命名为教育创新实验区,树为课程改革典型,其“中考突破、课程跟进、基地拓展、载体深化、督导保障”的素质教育推进模式引起广泛关注。

  张昊 等:用生命演绎青春华彩乐章  

  辽宁医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学生

  2007年7月16日中午,已放暑假的张昊和张雪峰到锦州市永安训练犬基地看望正在这里勤工助学的同班同学林博。下午3时左右,张昊、张雪峰陪同林博和训练犬基地杨某的儿子杨鑫彤一起到河边给狗洗澡。只听一声“救命”,13岁的杨鑫彤不慎落入水中。3位学生立即奋不顾身跳进河中。

  由于连日降雨,平日水位并不高的小凌河此时陡涨。杨鑫彤掉入水中后,立即被水冲走,3个人在河水中拼命追赶,全然不顾自身安危,只顾奋力营救孩子。张昊一看在河里比较吃力,就跑上岸边,沿岸追赶至杨鑫彤的斜前方时再度下水,和张雪峰一起将杨鑫彤向岸上托举。就在这时,一个漩涡将3名学生和落水儿童都卷入深水中,林博连呛了几口水,奋力挣扎后上了岸。此时,张昊、张雪峰和落水儿童均被冲走。林博上岸后跑了一段再度下水,将杨鑫彤拽上河岸。他马上再返身去救两位同学,但张昊、张雪峰已被水流吞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张桂梅:为孤儿撑起爱的大家庭  

  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

  她无儿无女,却有许多孩子亲热地喊她“妈妈”。

  2001年3月,张桂梅有了第二份职业——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儿童福利院”院长。每天,在城西边的民族中学一上完课,张桂梅便匆匆赶回位于城东的这个“大家”。即使不拿一分报酬,即使再苦再累,只要看着54个孩子甜甜的笑脸、撒欢的身影,她就感到心满意足。

  为了让孩子们吃得好、穿得好,张桂梅一分一毛地算计着。每顿饭三菜一汤,一点都不能浪费;孩子们的衣服自己买布来做,几个年幼的孩子被打扮得像花似的,没人能看出他们是孤儿。

  几年来福利院已先后收养了80余名孤儿,张桂梅用一份大爱,为这些孩子撑起了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推着我往前走的不仅仅是感恩,而是一种责任和追求”。张桂梅如今的梦想是办一所不收费的女子高中,让山里的女娃都能读书!

  陈再春:一位山村校长的校园脱贫梦  

  云南省福贡县石月亮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

  在云南偏远的穷山沟里,石月亮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陈再春带领师生在学校周边的田间地头种菜、养猪、养鱼、酿酒……把贫瘠的“石地”变成了“绿洲”。

  从此,学校越办越红火:学生生活有保障了,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师工作有干劲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动手能力养成了,综合素质也提高了。就这样,这所原本穷得出了名的山村学校,因全面“脱贫”而声名远播。

  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发端仅为1.5万元的勤工俭学启动资金,其发展靠的则是山、是水、是教育者的智慧和信念,而其背后,是一个基础薄弱的农村学校在国家对西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大力投入的同时,对不等不靠、积极作为最为朴实而又用心良苦的诠释。“我们还要发展沼气,建大棚、饲料加工厂……不仅为学生服务,还为当地老百姓服务。”陈再春说。

  陈顺达:当代大学生感召千人支教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学生

  本身是一名特困大学生,为西部贫困孩子募集的助学物资却价值百万元;只是一名普通的年轻人,跟随他的脚步踏上支教之路的竟达1700多人!陈顺达的经历让很多人对当代大学生刮目相看。

  出生于贵州的陈顺达从小就感受到了贫困学子的无奈。因为交不起仅仅几十元的学费,六年级时班里的同学剩下一半都不到。

  2000年,读高中的他开始了对第一个孩子的资助,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几年间他的足迹踏遍西部11个省份,先后资助了100多名山区贫困孩子读书。

  陈顺达说:“毕业后要到西藏支教,然后回来创业,把创业所得的钱再投入到关注西部贫困教育的爱心事业中去。”在他的感召下,不相识的人们组成了一支“陈顺达支教队”,累计资助贫困学生600多人。  

  尚建峰:行动筑就最质朴的感恩   

  河南省开封大学人文学院教师

  2008年农历大年初一清晨,河南省开封大学人文学院青年教师尚建峰平生第一次踏上湖南的土地。除夕夜,本该在兰考县老家母亲病床前陪护的他,只身南下参与抗击冰雪灾害。

  刚到长沙,他克服各种困难,马不停蹄地赶往灾情最严重的郴州,并被当地安排到人手缺乏的苏仙区民政局协助救灾工作。

  15天里,尚建峰和民政部门的普通职工一样,紧张而忙碌地投入到各项救灾事务中。由于民政部门特殊的工作性质,他经常要工作到深夜。至于休息,民政局会议室一角的两排木椅,就是他执意要睡的“床”。

  和许多志愿者一样,尚建峰匆匆地来,默默地走,回去后也没有再跟单位任何人说起过这段经历。他的想法源自感恩和责任,朴素得不能再朴素:“当年上大学时,是助学贷款帮我顺利完成了学业。如今国家有困难了,我有责任为国家分忧,报效社会。”

  金海:用挚爱的事业延长有限的生命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教授

  很难想象,生命竟然能有如此这般的韧性。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金海教授10年前被确诊患有上颌窦腺癌,从此以后几乎一年一次的大手术让他失去了右侧上颌骨、牙床及多半个硬颚和右眼,他的双耳重度耳聋,嗅觉、味觉和鼻腔呼吸功能也已全部丧失。

  然而,也就是在这生命饱经磨难的10年,他完成、出版个人专著4部、合著10部及文献史料32篇等,共计约420万字。他坚持蒙着纱布用一只眼睛参与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内蒙古通史》,为内蒙古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就是在这生命最辉煌的10年,他完成了自己的博士研究生学业,坚持给本、硕、博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课。做学问、带学生成为他生命最强韧的支撑点。

  一个认真的人、负责的人、坚强的人,这位当代草原上的保尔正用他挚爱的事业延长着有限的生命。

  周培植:集团化办学让薄弱校活力重现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局长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是一片充满教育创新精神的土地,近年来在教育局局长周培植的带领下,先后开展了幼托一体化、打造初中教育高地、梯级名师培养等创新实践;这里是一片理论创新的湿地,形成了一系列在教育生态理论指导下的区域教育发展方略。

  面对区域内教育发展差距巨大、社会对择校现象不满的现实,周培植是向教育“沙化”现象发起挑战的人。

  在教育生态理论的指导下,他和同事们推动集团化办学让薄弱学校活力重现,开展“名特优组织”建设让全区的教育变得更丰富多彩,通过星级教师评选促进教师不断成长。当地教育逐渐变得生机盎然,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每所学校如同森林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一样,按其自身多样性的规律和特性存在,相得益彰,走生态化发展的道路。”周培植将继续探索教育生态化发展之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08:37:00 | 只看该作者
 孟帅:包村3年赢得村民赞誉   

  山东省济南市吴家堡镇曹家圈村大学生村官

  2004年9月,孟帅作为团山东省委的选调生,被选派到曹家圈村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当上了“村官”。

  从“孟副书记”、“小孟副书记”,到“小孟”、“孟呀”,这是3年中黄河滩边淳朴村民对孟帅称谓的变化。

  曹家圈村是一个只有105户人家、355口人的小村,村集体唯一的经济来源是两方鱼塘,而每年几千元的承包费连“两委”成员的基本工资都保证不了。

  孟帅决定以修路为突破口,树立村“两委”的新形象。他天天泡在路上,经过孟帅和村民的艰苦劳动,路面整修到8米宽,铺上了石硝,彻底改变了“晴天一身土,下雨两脚泥”的状况,村民进出村比以往缩短了四五里的路程。

  曹家圈接纳了孟帅,孟帅也彻底地融进了曹家圈。他在日记里写道:“只要对群众有感情,他们就会实心实意地支持你。”

  胡凯:大学生“飞”进奥运赛场  

  清华大学研究生

  胡凯,一名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大学的学生,一名与专业体育训练体制绝缘的大学生,

  2005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让中国人甚至世界都认识了这个戴眼镜却速度惊人的追风少年——胡凯,在这次大运会上,黄种人首次站在了世界大赛男子100米的最高领奖台上。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胡凯参加了男子100米短跑和4×100米接力两个项目。

  男子100米短跑中他在成功晋级第二轮之后被淘汰,接力比赛上他和队友一起跑进了决赛,最后虽因犯规而失去成绩,但这个“眼镜侠”已经在“鸟巢”创造了历史。

  奥运会结束后,胡凯的双重身份让他的人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相信爱诗词、爱运动、爱生活的"眼镜侠"都会淡定而从容地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快乐未来。

  姚宏昌:把城里的名校办到农家门口  

  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局长

  衢州作为浙江一个欠发达地区,前些年虽然通过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增强对农村和薄弱学校的支撑力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中小学硬件设施落后的现状,但是,这些学校依然面临着优质师资流失、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等深层次难题。

  难题该如何破解?在反复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衢州决定在全市实施“名师资源共享”工程,把城里的名校办到农家门口,让所有师生共享名师课堂资源。

  在姚宏昌的推动下,当地通过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将名师们的教学实况、教学经验送到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中小学,同时通过城乡学校师徒结对,不断促进农村教师水平的提高。随后,衢州又启动名校、强校托管农村完小试点工作,用捆绑形式实现成乡教育均衡发展。对于这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举措带来的变化,衢州老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格日力:从放羊娃到医学博士   

  青海大学副校长

  从幼时过游牧生活的放羊娃,到“赤脚医生”,再到高原医学专家、大学副校长,格日力凭着坚忍的性格,走过了一条艰难的路。

  大学毕业回到青海、后又在国外进修了近10年的格日力学成归来,进入了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

  青藏高原是高原医学天然的实验研究场,然而,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开展研究,其中的艰辛为常人难以承受。一次,为了捕捉高原鼠兔,年过半百的格日力来到海拔4300米的玛多县,整整一周都暴晒在强烈的紫外线下,长时间盯着鼠兔洞口,造成大面积皮肤暴裂、灼伤。后来,这项课题被国际高原医学界公认为是高原动物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今年,作为2008奥运会高原训练特聘专家,格日力充分应用“低氧运动生理”的研究成果,指导来到这里的国家运动员进行高原体育训练,大大提高了高原训练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并被授予“中国奥委会特别贡献奖”。  

  桂希恩:以一颗坚毅的心向艾滋病开战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教授

  桂希恩,1960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医疗系后自愿支援青海卫生工作16年,曾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公共卫生研究生院微生物与传染病学系学习和工作。在长期的医疗、教学、科研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深部真菌病的防治上造诣尤深。近年来,桂希恩醉心于艾滋病的防治研究,是国内著名的艾滋病防治专家,现任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临床专家组成员,湖北省艾滋病防治技术指导中心主任。

  上世纪80年代末他被卫生部授予“白求恩式的医务工作者”称号。1999年,桂希恩发现了中国艾滋病第一高发区——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

  2004年2月,他因在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上的杰出贡献,成为第4个“贝利—马丁奖”的获得者。同年,他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2008年1月,他被授予中国医生最高荣誉——“白求恩奖章”。

  徐云玲:大山深处只身执教22年

  河南省泌阳县马谷田镇马庄教学点教师

  大别山深处,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山路旁的三间石头瓦房里却总是书声琅琅,那就是河南省泌阳县马谷田镇马庄教学点。

  12个学生,唯一的教师,徐云玲在这里只身执教了22年。

  只有一位老师的学校,数学、语文,音乐、美术、自然、体育、思想品德课样样全开。上音乐课时,徐云玲带着孩子们到小溪边放声歌唱;上体育课时,她和孩子们一起在村头小路上赛跑。

  寒来暑往,她送走了一茬又一茬学生,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甚至读上了博士。县、镇“优秀教师”、“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的称号她得过多次,然而最让她欣慰的是当地儿童没有一个失学,没有新增一个“瞪眼瞎”。

  “只要我在一天,就不会让娃儿们没有学上。”徐云玲用她柔弱的双肩、宽广的胸怀、坚定的信念,在不为人知的大山深处演绎着人生的真正价值。

  索南东智:无情烈火升华无悔青春  

  青海省西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学生

  2008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初十下午5时,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道帷乡吾满多村路边的一间麦草房着火,一个小女孩被困!凄厉的哭声引来了回家路上的西宁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学生、17岁的藏族少年索南东智。

  四下一望,没有他人,怎么办?救人!踹开房门,抱起10岁的小女孩冷毛措往外冲。门被一垛燃烧的麦草封死,脱下棉衣,护起冷毛措的头部和上身,继续往外冲。终于冲出去了,小女孩毫发未损,而身上只剩一件篮球背心的索南东智,双手、脸上、头部均被严重烧伤,一些部位甚至烧焦掉肉。

  现在,这个平时乐于助人、喜欢在校园的篮球架下唱歌的少年,将要面对的却是今后漫长的治疗,和面容可能残缺而带来的巨大痛苦。

  后悔吗?“不!当别人有需要的时候,我不会犹豫。”索南东智觉得自己只是在又一次助人的行动中,做了该做的事。

  谈家桢:终生之计在树人  

  复旦大学原副校长

  作为我国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原副校长谈家桢将“基因”一词带入中文,并创建了多个第一:建立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中国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中国第一个生命科学院。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在设在旧祠堂的实验室里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也培养出了中国最早的18名遗传学研究生,很多人后来成为著名学者,最早的一批“谈门弟子”现在都已年过九旬。在“文革”中他经受了非人的折磨,即使如此,他心中的理想始终不灭。

  “吾别无所求,终生之计在树人。”谈家桢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生活中,他也一直说,学生是自己的最大财富。

  今年,这位从教70多年的百岁老人离我们而去,却留下一座丰碑。

  黄春贵等:让“祥云”在世界屋脊燃烧  

  中国农业大学等校学生

  5月8日北京时间9时许,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峰顶。

  第四棒火炬手——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大四学生黄春贵,迈着坚实的步伐登顶海拔8844.43米的珠峰,点燃了最后一棒火炬手——23岁的藏族女火炬手次仁旺姆手中的火炬。

  圣火飞扬,旗云漫卷。“祥云”火炬在世界最高峰熊熊燃烧。

  在北京奥运火炬顺利抵达珠峰顶峰,并进行传递展示过程中,中国农业大学黄春贵、北京体育大学吉吉(藏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袁复栋同学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圆满完成了珠峰火炬登顶、展示等任务。中国人民大学周凌宇、张进,中国农业大学周鹏(土家族)、苏子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丁晨,北京体育大学阿旺给顿(藏族)、阿旺丹杰(藏族),南京理工大学徐颖同学甘于奉献、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珠峰火炬传递过程中物资运输,接应登顶队员等任务。为此,教育部决定授予黄春贵等同学“全国奥运火炬传递勇攀珠峰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  

  梁苏会:出色的博士生志愿者  

  清华大学博士生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她是一名为志愿者服务的志愿者——作为志愿者服务助理在国家游泳中心保障场馆志愿者的衣食住行,连续服务近50天。

  作为场馆临时团总支副书记、志愿者业务口临时团支部书记,梁苏会还承担了共青团组织的工作,为广大志愿者青年团员服务。无论是回收、反馈志愿者意见建议,还是组织本业务口志愿者团队建设,梁苏会都在其中发挥出积极作用,使“水立方”志愿者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出色完成了志愿服务任务。

  9月29日,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梁苏会代表100多万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发言。

  梁苏会自2001年上大学以来,她多次无偿献血并在阳光骨髓库捐献骨髓配型,走访街道空巢老人,到民工子弟小学支教,参加校园义务导游。2007年她获得北京十佳志愿者称号。

  梁春林:寻到山沟里的“桃花源”   

  云南广南县黑支果乡营盘村小学教师

  怀揣着当教师的梦想,梁春林通过特岗教师计划,来到了被称作“桃花源”的云南广南县。这里距离他年迈的爷爷和奶奶的家,有整整一天的路程。艰苦的条件让他的心里凉了又凉:宿舍的床下长着草,教室的窗户空荡荡。

  第一堂课上,短短40分钟,破旧的桌椅却倒了几次。他不懂苗语,很多学生又不会汉语,他只好让听得懂的学生用苗语讲给听不懂汉语的同学。他所在的营盘村小只有一到三年级,他包一个班的10门课程,一个星期上不少于30个学时的课。可是,等一个学期下来,30几个学生的家梁春林都去过了,他认为自己的选择没有错,这所学校、远离了父母的留守孩子需要他。在这个贫瘠的小山村,梁春林说:“习惯了,也呆得住。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懂事了,心里真的很高兴。”

  梁春林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可以说就是云南广大农村教师的缩影,正因为他们的坚守,才得以筑起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坚实脊梁。  

  谭之平:曲折求学路上唱响人生强音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土家族大学生谭之平经历着与同龄女孩完全不同的家庭变故和生活苦难:初中毕业承受丧母之痛伤心辍学务农,从打工妹打拼到小店主,再带着重病的继母和父亲重返校园刻苦读书。

  1999年夏天,16岁的谭之平拿着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却泪如泉涌。当时,母亲患间歇性精神病,为了治病,家里早已入不敷出;父亲患严重风湿病,干不了重体力活;年幼的妹妹还在读小学;家中房屋又突遭地陷垮塌。她痛下决心,辍学务农。

  2000年,难以忍受病痛折磨的母亲在离家几十里的水潭里寻了短见。丧母之痛几乎将谭之平击垮。哭够了的她擦干眼泪,继续种菜、养猪、洗衣、做饭。

  2006年,她成了一名大学生。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谭之平把爸爸和继母带到孝感,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日子很艰辛,但谭之平总把腰板挺得直直的。

  熊宁:化作永恒的“爱心天使”   

  陕西省西安市青年志愿者

  大学毕业后,熊宁对公益事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发展成为理想。熊宁本来有机会在广州做一名月薪万元的白领,但她认为那不是自己向往的人生,公益事业和志愿行动已化成她的一生追求。

  熊宁经常到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做义工。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办公室主任熊晴说,最初熊宁只是来看望孩子,从2007年初开始,坚持来这里做义工,平均每周来一天。在熊宁的努力下,先后有五名孤儿被外国人收养。去年“六一”儿童节,她被福利院授予“爱心义工”称号。

  熊宁以她独特的号召力,带动了身边许多朋友参加公益行动。

  熊宁曾先后4次前往青海玉树一所孤儿学校支教,还捐了1万元。她的丈夫黄晨说,夫妻俩挣的钱除了生活,基本用于公益。

  熊宁到底帮助过多少人?没人计算得出。她的事迹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网友们称她为“西安最美丽的女孩”。2008年3月10日,她在自愿赴青海省玉树救助雪灾群众时不幸遭遇车祸身亡。

  薛永财:留守儿童的“临时爸爸”   

  甘肃省礼县山坪村支部书记

  2006年以前,山坪村原有的村校已经破败不堪,坡对面的薛河村虽然有小学,但隔了一条深沟,要步行近一个小时,孩子们上学很不方便。

  2005年春节期间,薛永财在村民大会上对自己工作中的失误导致留守儿童的“失教”做了检讨,修建村幼儿园一事得到了村民的一致拥护。薛永财从礼县扶贫办和国家技术质量检验检疫总局驻礼县帮扶队各争取资金两万元,并发动村民集资,他带头把自家的床板、木料等物捐献出来,在工地一忙就是几个月。一次,薛永财在工地晕倒了,当妻子下定决心陪他去好好检查治疗一段时间时,却发现家里仅有的几千元都被他用于建幼儿园了。

  从年龄和辈分上讲,薛永财应该是这些留守儿童的爷爷,但正是这位年纪并不算大的爷爷给了孩子们亲生父母般的温暖和关爱,让这些山里娃拥有了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出门打工的年轻人,仍然怀着感激把这位村支书看成是孩子们的“临时爸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09: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