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遭遇“集体出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教学“小数的简便计算”,先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在教学预设中,我安排了这样一道题:计算4.3+6.5+5.7。预想学生会出现按运算顺序计算和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两种情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并没有像我预料的那样出现两种不同的算法,而是全部用了简便计算的方法。
师:(指一个学生)你能说说是怎样想的吗?
生:我是运用加法交换律,把6.5与5.7的位置交换过来。
师:加法交换律是对整数而言的,小数加法中的运算律我们可没有学过。
生:我觉得在小数中也存在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
师:你有什么根据吗?
生:我们可以按照运算顺序计算一下4.3+6.5+5.7,看看它的计算结果与16.5是否相等。
师:有道理,通过计算来验证猜想。那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
……
师:(指着两个一样的结果)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他的猜想是正确的,小数中也存在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
生:我想加法运算律可以用在整数中,也可以用在小数中。
师:的确这样。加法运算律既适用于整数,也适用于小数。
生:我有补充,我猜加法运算律也可以在分数范围内使用。
师:你看得更远,想得更多。如果我们用字母公式来表示,这里的a、b、c可以是哪些数?
……
我仓皇地结束了这场没有计划的“旅行”,有种如履薄冰的感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次学生思维的“集体出逃”,让我产生更多的思索:课堂中,我的惊慌失措源于什么?不正是教学预案的“内存”不足和自己的应变能力欠缺吗?
第一,变封闭性预案为开放式预案。实践表明:人的思维是课堂中最难驾驭的“元素”。有时,它如脱缰的野马,自由驰骋;有时,它又如温顺的绵羊,不愿离开我们半步……在预设教学方案时,我们要树立开放的意识和全方位的思维视角,努力改变传统预案的封闭性,不断增加预案的“内存”,使教学预案更符合不同思维层次与思维方式学生的学习需求,随时为学生思维的“出轨”准备一条或是几条通道。这样,我们的教学预案在课堂中将更具适应性,更具生命力。
第二,变惊慌失措地应付为坦然自若地面对。一节课中教师需要做出几十个相关的决策。而每一个决策都会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因此,在精心预设教学流程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与调控能力是当务之急。只有练就过硬的课堂应变与调控能力,面对变幻莫测的实际情况时,我们才会处变不惊、游刃有余。
三、遭遇精彩——守株待兔,并非上策
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根铁丝,可以把它围成一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如果把它围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每边长多少米?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正如我所预料的一样,都列出了这样的算式:6×4÷3。此时,有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
师: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还有一种想法:6+6÷3。
(学生们都“呆呆”地看着算式,脸上写满了疑惑。)
师:先看看结果对吗?
学生们经过计算,发现结果是对的。
师:你们能理解这个算式吗?
(时间是智慧成长的土壤。半分钟后,有学生兴奋地举起了小手。)
生:他是把正方形中的三条边作为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然后把另一条边平均分成3份,分别加在三条边上。
……
细细回味这一片段,心怀惊喜又甚感缺憾。试想:如果教师没有及时读懂学生的想法,如果学生中没有出现这种巧妙的方法,那顺畅的教学流程背后意味着什么?又流失了什么?
第一,有效引领,实现学生间的智慧共享。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当学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活动,并提出创造性的思维成果时,教师应及时“放大”这一宝贵资源,引领学生进一步思考,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分享。这样,部分学生的智慧就有效地转化成了学生群体的智慧。使自己释然的是,当学生产生表达自己意见的需求时,我给他提供了机会;继而,当我意识到这是一种有创意的想法时,我又给了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足够的耐心,等待他们积极展开思维,达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竭尽所能,主动预约精彩生成。新课程呼唤个性化的课堂,呼唤更具生命活力的课堂。精彩生成固然可喜,但如果教师只一味地守株待兔,习惯于对精彩生成的“美丽守候”,而疏于对教材的研究与文本的把握、疏于对教学资源的积极开发和利用,逃避一些本应属于自己的职责,是极不明智的。教学实践召唤我们,要勤于发掘与把握文本的生成点,竭尽所能地预约精彩生成。这样,即便学生不能生成精彩,教师亦可启迪学生去捕捉、探寻思维的灵感,从而成就精彩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