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5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及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 20:30: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分析

对《大道之行也》教参要求,背诵全文并理解孔子的大同思想。
此文是《礼记。礼运》开头的一段话,主旨在于阐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孔子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尽管他的理想在当时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前他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
学习本课,可尝试比较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并让学生有所感受两者的异同点;
学习本课可结合21课《桃花源记》体现的思想,比较两者的异同点。

学情分析

由于现在的90后学生对社会经验体验不足、再加上文中所述的理想社会和现在的生活差别太大,学生理解和接受都有困难。
对字词的理解和识记应该问题不大。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 20:30: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10-2 20:31 编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          导入
二、          朗读课文 粗知文义
三、          讨论问题指导背诵
四、          课堂小结
五、          布置作业

一、导语导入
二、范读课文
1、对照注释,引导学生疏通字词,
2、理清文章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三、提问讨论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3、文中大同社会和陶笔下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地方?
4、练习背诵

1、对于 此文学生必须读得滚瓜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采用多种方式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还可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学习比较阅读、并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诵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概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生存需要
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发展需要
精神需要
总结全文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同学们,经过大家一起努力。我们共同学习了本课。有几个小小的问题需要大家自我检测一下;看大家能否独立完成
1、背诵并默写
2、解释重点词(略)
3、翻译重点句(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 20:30:49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大道之行也》是名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畅谈自己心中理想社会的理念。
这节课,预期学习目标基本达到。一是学生在读准字音、理解文意等方面做的比较到位;二是学生能了解文本结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三是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
但是,仍有遗憾之处。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问题的设置有些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就一篇自读课文分析的过细。例如: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二是老师的表演成分大大减少。
三是没有达到当堂背诵的预期。(其实在上课之前,很多学生已经会背了)
四是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时间少了,那么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我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言是精彩的,我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言。同时,如何把课堂连缀得更流畅,怎样把问题引到深处,促使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如何让教师的点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都值得再反复斟酌提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6 07: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