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九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由两篇课文认识两部著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10:35: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九上语文(人教版)第20课《陈涉世家》讲述了陈涉、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故事。从陈涉的出身,起义的原因,起义前的准备,起义的组织以及起义的经过等方面有详有略地进行了记述。主要突出了陈涉的胸有大志、有勇有谋,筹划得当等特点。课后习题中则摘选《陈涉世家》原文另一段文字客观展示了陈涉的缺点和局限性,题目的设计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
在带领学生学习这一课时,我又完整地阅读了司马迁的《史记》中《陈涉世家》全篇。作者在传记最后引用了贾谊的《过秦论》作为自己的赞语,客观评价了陈涉及陈涉领导的这次起义,但其中对秦王朝的批评似乎更加明显。
第21课《唐雎不辱使命》则讲述了战国时期安陵国的使臣唐雎的故事。他面对强秦的包藏祸心,机智勇敢巧妙应对,最后用效法著名刺客的行为使秦王屈服,完成了安陵君交给他的使命。有意思的是,这个故事中的有些情节根本经不起推敲,比如,唐雎最后要仿效著名刺客“剑挺”(拔出宝剑)要刺杀秦王这一情节,稍微了解历史的都大概知道,君主接见使臣时,使臣是不允许带兵器的,那么,唐雎的宝剑从何而来?再比如,唐雎“剑挺”之后,秦王吓得“色挠”(变了脸色),“长跪而谢”。这也不太符合秦王嬴政的性格特征。具有雄韬武略的有一统天下大志的秦王,怎么会被一个区区安陵国的使臣吓成这样?
教参上提示教师要引导学生有质疑精神,学习作者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手法,而不过分拘泥于史实。
这两篇文章,前者选自《史记》,后者选自《战国策》。都是史书兼文学著作。但问题是,为什么《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能根据史实为一个人作传并客观公正地评述,而《战国策》中《唐雎不辱使命》的作者却在史实方面存在这么多的可疑之处?
通过阅读这两部作品中的有关文章以及查阅了一些对两部作品的介绍和评论,我仿佛理出了一点头绪: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决心效法孔子编纂《春秋》,写出一部同样能永垂不朽的史著。终于,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这部著作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战国策》的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后由西汉刘向编定。刘向,是西汉末年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司马迁的《史记》也深受《战国策》的影响,有一些是直接引用了《战国策》记述的事件。但《战国策》整体上的特点是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很多内容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所以也降低了它的史学地位。
也就是说,《史记》的作者重在写史,《战国策》的作者重在讲故事。写史要严肃对待史实,讲故事则注意故事的吸引人。
教书,能跳出书外。教人,要引导他们学会思考。我是否做到了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5 15: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