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1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桂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创造的乐趣”单元:认识邮票教案及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29 10:25: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分析
《精美的邮票》人教版六年制四年级的美术课上学期第九课的内容,属于设计.应用领域,旨在让学生了解邮票的概念、发展史、以及邮票的特点,初步学会利用所学的美术技能设计邮票,培养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与设计能力。教学安排学习内容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欣赏认识邮票,第二课时设计制作邮票,这是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对于点、线的种类、性格、排列,色彩的冷暖、情绪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要他们用这些美术元素进行设计,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点拨,引导他们在欣赏的同时体验其中的乐趣。因此,这堂课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下进行的自主探究学习,是在教师创设的有关情境中,通过感觉、联想和想象,来完成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邮票知识,感受邮票设计的快乐。
2、能力目标:根据所学知识,能说出辩别邮票的分类和票面的组成结构。
3、情感目标:体会设计的乐趣,培养儿童热爱邮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大量欣赏,让儿童了解邮票的作用和构成元素;通过设计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创造力。
教学难点:辩别邮票的分类和票面的组成结构。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趣味引题:
1、教师演示。
2、学生说说邮票作用。
3、教师总结,并揭示课题。
二、了解邮票的知识:
(一)引导学生认识邮票的发展史:
(二)欣赏邮票,认识邮票的票面结构:
1、学生带问题欣赏新中国以来的邮票。
2、学生总结从欣赏新中国邮票中了解了的知识和观察到的邮票票面的构成要素。
3、教师总结一枚邮票邮构成要素,并进行简单板书。
1)面值。
2)发行国家。
3)邮票发行时间、编号、种类。
(4)齿轮。老师讲一个关于齿轮的故事。
(三)邮票的种类:
1、在众多的邮票中我们把邮票分为哪几类呢,你了解多少?(学生尝试说)
2、教师总结分析邮票的种类:
三、引导学生认识设计邮票的步骤:
1、那怎样设计一枚邮票呢?谁来说一说。
2、师总:
(1)第一步先用尺子画出邮票的外形和齿轮。
(2)在框上画上自己喜爱的图案,不要画的太满,要留点位置写字
(2)在画面中相对空的地方画写中国邮政字样、发行时间和面值、种类。
(3)涂色。
3、学生谈谈自己想设计一枚什么的邮票。
4、同学们的想法真多,都想成为一名邮票设计高手,哪就请同学们在第二节课的时候把你们构思好的邮票用我们的画笔把它表现出来吧。
四、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2、巩固练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9-29 10:25: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9-29 10:26 编辑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魔术导入,趣味引题




1、师:魔术大家都爱看,今天我就来给大家露一手吧。 教师课件依次演示:方框、图案、数字、文字。老师把什么变出来了?
2 师:小小的邮票有什么作用呢?大家交流一下。
师:邮票是国家邮政部门发行的用来贴在邮件上表明已付邮资的凭证。邮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邮票上表现的人、事、物、往往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等诸方面。因此,邮票被称作是“国家的名片”。
这节课我们以小组的形式看看那个小组在上课中积极动脑动口,集到最多的“名片”。出示评价表。
3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邮票的世界,一起去感受邮票的无穷魅力。
4、揭示课题:《精美的邮票》(课件展示)


学生感到新鲜、好奇。

学生思考、讨论邮票的作用。
学生讲述邮票的作用。






学生积极的参与,情绪高涨




课堂学的开始,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在师生交流中使学生了解邮票的作用,明确了学习目标,激发了学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与愿望 .












二、了解邮票的知识:


1、师:我这里有一枚邮票,想问问有没有同学在现实中见到?(课件展示黑便士)师:要见到它确实有些困难,这是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课件出示文字介绍]   
2、师:相隔48年后,就是1878我们中国也发行了自己的第一枚邮票,看看图案很有中国特色,是(龙)所以叫它”大龙邮票”。我们就从它身上探究邮票票面的构成要素.


3、教师总结一枚邮票邮构成要素,并进行简单板书。






学生思考、总结从欣赏新中国邮票中了解了的知识和观察到的邮票票面的构成要素。




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讲解邮票的起源,既激发了学生对邮票的兴趣,又在故事中让学生了解邮票的来历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视觉感受,让学生观察邮票并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三)邮票的种类:



1、师、在众多的邮票中我们把邮票分为哪几类呢,你了解多少?
2、教师总结分析邮票的种类:
3、认识邮票的表现方法,欣赏邮票的审美特征。
师:邮票的表现方法多种多样,有绘画、书法、摄影、剪纸等,我课前收集了小朋友设计的邮票,先来看看你最喜欢哪一枚?为什么?小组讨论一下看呢?
4、师:哪个小组先来谈谈



学生尝试说



学生观察讨论

说出自己对邮票的理解。






通过对邮票的欣赏,学生自己发现了邮票的类型,为自己设计作好了铺垫。








三、引导学生认识设计邮票的步骤:


1、师、那怎样设计一枚邮票呢?谁来说一说。
2师总结:
3、你们想设计一张一枚什么样的邮票?
4、同学们的想法真多,都想成为一名邮票设计高手,哪就请同学们在第二节课的时候把你们构思好的邮票用我们的画笔把它表现出来吧。

学生思考交流问题。

学生讲述自己的观点。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一枚邮票应该包括哪些要要素,明确好的邮票设计应具有主题突出、色彩明快、富于装饰性的特点,强化学生的设计意识。



四、课堂小结:


1、师请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2、师:小小设计师们,在下课之前我想考验一下大家,准备好了吗?      
师:邮票有哪几部分组成?
   

学生表达

通过巩固,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邮票的认识。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板书:                       认 识 邮 票
邮票组成要素:                                     邮票种类:
      1、边框、齿轮。                                 1、纪念邮票(J).
      2、图案。                                       2、普通邮票(P)
3、文字标注:                                   3、特种邮票(T)
(1)面值。                        
(2)发行时间。
(3)发行国家。
(4)编号、种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9-29 10:26:05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现代教育媒体,充分用课件及多媒体,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邮票的基本要素及邮票中丰富多彩的主题。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欣赏、探索、总结、交流、互动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受邮票的美和所蕴含的知识,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扎实的铺垫。优美的画面,轻柔的音乐,使整节课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同时,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在一枚枚精美的邮票中获的美的知识感受。这样的氛围一直贯穿课的始终。做的好的方面: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课前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或书籍等收集与有票有关的知识,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我通过给学生抛出问题,放手让学生先进行解决,而不是立即讲解,给学生充分时间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关于邮票的一些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情景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因此我在给学生欣赏新中国邮票集时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
    三、结合直观欣赏,加深记忆。
在本课的准备过程中,师在网络获取了许多与本课内容有关的邮票的知识和邮票图片,并将这部分内容以课件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样在讲课过程中就可以利用课件更直观地进行讲解,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有许多的不足,
一、教法、学法比较单一;教师是语言还不够简练。
二、在教学小节后在进行巩固练习的设计效果不明显,也使得整个教学环节不很清晰,多此一举。
改正措施:
1、作好充分课前准备,仔细挖掘教材,把课堂还给学生。减少老师说的时间、范围,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设置提问的时候注意单一性,变化不同形式。
2、把巩固测验删除,还原简洁明了的课堂总结提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6 22: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