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2-9-5 20:42:09
|
只看该作者
《分数的意义》教学案例与反思
“分数的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教学内容。本堂课的重点就是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分数的意义”是这样阐述的: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其中,单位“1”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让学生理解是本课的难点,而“平均分”是这个意义的重心。
教学片断:
一、 动手操作,理解分数的意义
1、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概括单位“1”的含义
(1)让学生在黑板上任选1个或2个分数,用手中的材料将它表示出来。
(2)学生操作完成后,每4人一组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的?
[学生在学习第七册时,已直观地对分数(基本上是真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为唤起学生已有的旧知,并以此为知识的生长点去进一步探究新知,茅老师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操作活动表示分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不仅巩固了要想得到分数就必须“平均分”的知识,而且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3)学生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板书:一个物体 一个计量单位 一个整体
(4)小结:刚才,被平均分的有一个物体、有一个计量单位、有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我们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用统一的名字来称呼它,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5)让学生找出谁是单位“1”,屏幕显示:
把8块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1 /4。
把10支铅笔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 1 /5。
(6)从身边找出单位“1”。
[从多样化的操作材料中分类整理出被平均分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将它们概括成单位“1”,有助于对概念的整体把握。接着,茅老师通过两次找单位”1”的活动,结合生活原型,对于单位“1”是一个整体这个难点进行突破,使学生亲身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合理地运用教学媒体。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使用教材
《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对分数的进一步理解、概括和加深。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分数并不陌生,但分数的意义却不好理解,其主要是单位“1”较为抽象。如果按照教材的编写思路,学生容易从表面上去理解单位“1”(即认为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多个物体、多个计量单位,而不能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上去理解单位“1”。),而且学生的思维还容易被教材牵住,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学生课前已对本课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如果还按照课本的思路来上课,这部分学生就不会有兴趣再学习,他们也必将对“分数的意义”一知半解。由此可见,教材对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结合学生实际,将教材再加工,可以优化课堂教学。
首先,使教学生活化。从日常生活中引入,让学生谈谈分蛋糕的方法。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激发他们的思维,还让他们体会到既要有谦让的品质,还要有公平处事的原则。学生在这个生活情境中经历了一次分数产生的过程,感受到分数来源于生活。
其次,使教学开放化。以往,我们大多数时间是让学生按课本要求来操作学具。而在学生“创造”分数比赛的这个环节,每个人都可以动手“创造”分数,突破课本的束缚,使教学更具开放性。无论是对本课内容有所了解的学生,还是对本课内容一无所知的学生,都对这个环节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使他们在不只不觉中复习了分数,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还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紧扣教学重、难点,合理的选择学习方式。
谈到数学课程改革,看到最多的就是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其实数学学习的方式有很多,但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特别是教学重、难点进行选择。如:在认识单位“1”之前,让学生独立操作学具,“创造”分数,其最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创造单位“1”不同的分数。通过课前调查,这是完全可能的。之后展开的辩论,也是由于单位“1”不同而引发了学生的认知矛盾。学生通过辩论,使单位“1”由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扩充为也可以是多个物体或多个计量单位,最后从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上去理解单位“1”。由此可以看出辩论有时也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的,更重要的是学生是它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这里统计分数,搜集生活中的分数、单位“1”的举例以及抽卡片的游戏等,都是为紧扣教学重、难点的而选择的,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三、联系前后知识,引导自主探究。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绝大部分时间是学生的活动时间。为什么教师能从教学的主体地位走出来,其主要是这些新知识和以前的旧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其实可以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把原有数学知识进行加工和创造的过程。学生要加工和创造数学知识,教师就必须给学生“原材料”(即:引出旧知识)和加工的工具(即:学习用具),并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所以,学生在对分数已有的认识基础上,通过采取操作学具、记录比较、展开辩论、举例说明等方式,自主探究分数的意义也就不会让教师有什么疑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