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8-12-2 07:39:00
|
只看该作者
二、关注学生的认知状态,探索自主而不失引导
有效的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教学落实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状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当学生的思维处于茫然状态时,要及时加以提示;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和混乱状态时,要及时帮助梳理;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时,要及时给予点拨;当学生的思维需要进一步提升时,要及时引领……
一位教师执教“圆的面积计算”。教师先带领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然后提问:“圆可以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吗?”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可能处于茫然状态,于是又进一步提示:“我们知道圆的面积是和半径的关系的,并且圆是个曲线图形,能不能从半径入手,想办法把圆进行转化呢?”由于学生没有把曲线图形转化成直线图形的经验,并且通过实际操作转化成的图形都是近似的,所以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依然觉得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又通过课件演示,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然后剪开,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圆平均分成16等份,会怎么样?32等份呢?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什么图形?”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对于教师课件演示的环节,教师们之间是有争议的。有的教师认为,这样窄化了学生探究的空间,学生只是在做一个机械的“操作工”。但我觉得这里的演示却是十分必要的,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学生是不会想到将圆等分后再剪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的方法的,因而这样的提示切合了大多数学生的认知状态。
三、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情趣盎然而不失实效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总是千方百计设计一些富有情趣、引人入胜的情境和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但是,有时候往往事与愿违。
一位教师在教学“8加几”的时候,用课件出示了儿童乐园的一角。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熟悉的场景配合精美的动画,学生的兴致很高,纷纷要求发言。有的学生说:“儿童乐园很好玩!我发现了小火车、碰碰车,还有滑滑梯。”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了儿童乐园有很多小朋友。”有的学生说:“我还发现了儿童乐园有五颜六色的花朵,花的旁边还有一只蝴蝶。”……很长时间过去了,学生的发现也很多,可就是没有发现教师期望的内容。
课后,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偏向归咎于情境的创设,认为情境的“生活味”太浓,导致学生受了无关信息的干扰。其实,我认为这个情境的创意还是不错的,非常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研究学生的注意特点,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教师应该清楚,我们创设的现实问题情境不可避免地包含一些生活的要素,这些生活要素使得情境本身富有情趣,所以也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不能任由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浅表的层面,而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关注情境中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比如,在学生饶有兴趣地观察情境后,教师可以提问:“这是游乐园的一角,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有哪些游乐项目?有几个小朋友在玩?”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情境中的数学信息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