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36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观摩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31 07:52: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分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如:边读边想,边读边做批注,体会句子含义等。学生想象力较丰富,能通过自
己的感受个性化的阅读。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还有所欠缺。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能力目标: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训练学生自我感悟的能力。
情感目标:情感目标: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轻轻走入离别之境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课题。
2.课文写谁送别谁?板书:李白 孟浩然
3.打开课本,快速浏览全文,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此时的心情?      
4.“依依惜别”你是怎么理解的?指导读。
(二)、抓文眼,初步感受惜别之情
 1.现在,也让我们一起来到长江边,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离情别意。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2.看大屏幕,一起读一读红色的字。“藏”的什么?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从哪个词知道的?谁能读出这种情感。
3.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三)、品语言,深层理解深厚情谊
 1.不忍别,终须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指名读。
2.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你能从李白的话中读出哪些情感?
3.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以及不舍离别之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三段。
5.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师背第四段)指名生读。
6.同学们,知道什么叫“伫立”吗?“依然伫立”呢?
7.指导学生体会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四)、扣诗眼,升华感悟离情别意
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出示诗。1.    题目中“之”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孤”呢?
2.    指导学生抓住诗眼,升华离别之情。
3.    指导学生读、背诗。
4.    小结升华情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8-31 07:52:18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由于我对“文包诗”这类课文的教学把握还不够,它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诗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可我在教学中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从而忽视了古诗的释词、研读的想象和联想的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09:1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