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29 07:48:00
|
只看该作者
三、抓好四个方面
在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中,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至关重要。
(一)巧用教材,启迪创造智慧
语文学科包含了丰富的创造性因素,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的肥沃土壤。语文教材集中反映了人类优秀的科学文化成果,蕴涵着无穷的智慧资源,具有很强的开发智力的作用。
比如,有些课文讲述的是科学家成长和进行科学探索的故事:《一定要争气》可以教育学生要像童第周那样为民族振兴而自强不息、发奋努力;《做风车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像牛顿一样,从小树立创造的志向;《试航》可以使学生从富尔顿身上懂得科学研究要有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意志力;《红色的报春花》可以使学生从小达尔文身上悟出敢想敢做,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真谛。这些古今中外的伟大科学家的故事可以启示学生:一个人成才,要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
又比如,有些课文讲述的是斗智的故事:《晏子使楚》讲晏子与楚王斗智,晏子在受到楚王侮辱时,运用假言推理、类比推理,回击了楚王的侮辱,维护了国家尊严,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智;《草船借箭》讲诸葛亮与周瑜斗智,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通天象、善识人、巧安排,击败了周瑜陷害他的计谋;《赤壁之战》讲周瑜与曹操斗智,周瑜知彼知己,扬己之长,克敌之短,最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些都赋予了学生智的启迪。
另外,像《赵州桥》、《詹天佑》、《埃及金字塔见闻》,表现了中外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非凡的智慧;而《捞铁牛》、《乌鸦喝水》则说明了自然科学的原理,提供了运用科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黄河象》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惊弓之鸟》、《找骆驼》则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显然,这些语文教材是很好的培养创造思维的工具,是激发创造意识的媒体,因此,教师一定要认认真真地研究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思想,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素质和能力。
(二)精于施教,培养创造能力
要让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师就要创造性地教。
创造性的教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启发思维,打好创造能力的基础
创造离不开思维,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有机结合。思维是可以进行训练的,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思维训练,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想象力是智力的翅膀,是创造力的重要条件。丰富的想象力在创造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造。
培养想象,一是培养学生再造想象,二是培养学生创造想象。前者通过描述,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对事物的表象;后者则不是通过现成的描述,而是让学生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的表象。再造想象娴熟、高超,就容易发展成为创造想象。
青少年较少保守思想,思维的自由度比成年人广阔,想象力的潜力也很大。教师要激活、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而不能使之减弱,甚至消失。
(1)通过阅读教学,发展思维。
阅读教学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我注意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独立地去解决实际问题。因为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懂了不一定会做,会做不一定有创造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由易到难的各种问题,同时只提供素材、条件和要求,放手让学生去进行创造性的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摸索,自己去发现真知。这有助于调动学生更大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力得到更大的锻炼和提高。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只乌鸦喝不着瓶子里的水,它衔来石子放到瓶子里,就喝着水了。由此告诉人们简单的科学道理。
我初次教这篇课文时,用道具演示给学生看,证实了这个科学道理。第二次再教这篇课文时,我改变了方法:学课文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不是单纯提前阅读,也不是自学生字,而是让学生做一个实验。我说:你们找一个小玻璃杯,倒上半杯水,再找一些小石块(不是小土块),一个个地放在杯子里,一边放一边想,看看有什么变化。动脑筋想一想,为什么?明天告诉我。学生对这个作业很感兴趣。第二天,学习课文时,我又让一个学生用我准备好的装着半杯水的小口玻璃杯和一堆小石头子演示了一遍。我让学生说说从昨天和今天的实验里都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是为什么?学生说,当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往瓶子里放的时候,水面慢慢地升高了,这是因为小石头子沉到瓶子底,占了水的地方的缘故。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自然明白了乌鸦为什么后来喝到水了。
这两节课的教学效果是一样的,都使学生懂得了一个简单的科学道理,但是获得知识的意义不同。前者是靠老师演示把科学道理证实给学生,学生是这一知识的接受者;后者是由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从中得到科学结论,学生自己成了知识的探索者。后者显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求知和探索的能力。
同样,教学《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等课文时,我也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实验,动脑想一想为什么,动口说一说在实验结果中蕴涵的道理。
启发思维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设问式教学能打开学生的思路,能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得到多种思维方法的训练。
在《秘密学习》一课里,有一句话是写藏书的过程的:“我马上跑到屋后,在一棵大树下,拨开杂草和枯叶,扒去浮土,掀开砖,把课本放进事先挖好的小坑,然后盖上砖,铺上浮土、杂草和枯叶,看上去像没有动过一样。”这句话详细写了作者藏书时前前后后的动作。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把写作者藏书动作的词找出来。学生找出:“拨开”、“扒去”、“掀”、“放”、“盖”、“铺”等。我设问引导学生讨论:把这些动词换成别的词可以吗?不按这些动作的顺序行不行?经过一番比较,学生觉得既不能改,也不能换,更不能打乱顺序,从而认识到课文叙述事物时用词的准确和有序。这就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