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18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年级上册科学《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教案与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27 11:27: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分析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溶解》的第三课。在前面孩子们观察了食盐在水中溶解现象后,很容易会产生“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吗”的问题,本课开始就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发出“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疑问”,引出本课探究的重点问题,激发探究兴趣。本课在该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对第一课“溶解”的概念有一个复习和巩固,又对第二课涉及到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有一个延伸和拓展。同时为下一节课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材料准备。本课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本课书本上的实验设计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设计可行性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生活中的经验和前面的学习,对食盐在水中溶解的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但“一杯水里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他们还是比较模糊的,不敢肯定的,所以能交好的激发学习的兴趣。虽然在前面的活动中的经历、积累了对他们设计实验方案有一定的帮助,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研究的问题制定一份细致的可研究计划有些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降低学生制定研究计划的难度,教师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四年级的学生还是小孩子,耐心不足,学生探究欲难以持久,需要不断的刺激引导,如教师的积极评价,卡通人物的介入等方式,可有效延伸其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通过经历实验研究活动,知道一杯水里能溶解的食盐是有限的。

2.科学技能:在实验研究计划的设计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谨,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挑战权威、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2、如果设计可研究的实验方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走进情境,引入课题

   2、感知溶解

   3、板出课题

二、交流研讨,制定计划

   1、猜想:你觉得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2.初步设计方案

   3、研讨中完善方案

三、实验分析,提升认识

   1、分组实验

   2、交流分析

3、汇报。先汇报结果,再汇报操作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填写于实验记录中。

   4、导入科学概念: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板书)

   5、学生齐读两遍得出的科学概念。

四、课堂总结,延伸问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8-27 11:28: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8-27 11:29 编辑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引出问题

谈话:老师带来一杯特别的水,谁能勇敢的来尝尝这是什么水?我先声明,这水干净卫生,可以品尝。
2.感知溶解
(1)质疑:你说是盐水,可盐在哪?
 (2)演示验证:盐在水中确实化了,看不见了。
 过一会观察盐呢(化在水里看不见了)
 (3)讲述:溶解现象。
3.引出课题
 (1)不断向水里加盐,盐都会溶解吗?
 (2)过渡语:一杯水里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尝特别的水
学生尝后发现有感味,能推断出是盐水。
学生解释:一般会说,盐化在水里了,盐溶解了……

 先安排一个“尝特别水”的活动,一方面通过交流拉近师生距离,同时由此引出“溶解现象”,引导学生感知“溶解”(化在水里,看不见了)。另外也自然地引向下面的环节:“不断向水中加盐,盐会都溶解吗?”引出本课主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把熟悉的事物以特别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交流研讨,制定方案

1.猜想:你觉得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初步设计方案
(1)怎样验证你们的猜想呢?怎样做这个实验?
(2)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3.研讨中完善方案
(1)汇报:你们组打算怎样研究?
2)“方案二、三”用天平测量部分由老师完成。
 ■盐量:怎样更精确?用什么称量?老师帮你们称量?
 ■水量:多少水合适?(50ml)
 ■怎样加盐:一下都倒里吗?什么时候不加?怎么知道盐不溶解了?
(3)实验中还有哪些要注意的吗?
①先由学生思考说说
②投影提示。  
(4)过渡语:下面我们就用这两种方案来研究50ml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方案一:一勺一勺向水里加盐,称出每勺盐的重量,至于不溶解时统计共多少盐。
  方案二:先称出一袋盐的重量,一勺一勺向水里加盐,至于不溶解时称出剩下盐的重量。重量差就是溶解的盐的重量。
  方案三:先称出杯和水的重量,一勺一勺向水里加盐,至于不溶解时称出杯和盐水的重量,重量差就是溶解的盐的重量。

先由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是为了让他们充分调动已有经验,认知开放其思维,扩展思维广度,然后在交流研究中,通过相互倾听、质疑、及教师的适当提示、卡通提示等方式,引导他们形成更完善的计划,深入思维,挖掘思维的深度,真正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感知探究学习的方法。
  同时充分发挥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的作用,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深入、高效,获得真正意义的发展。

三、实验分析,提升认识

1.分组实验
①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案领取器材。
②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分析
3、汇报。先汇报结果,再汇报操作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填写于实验记录中。板书:
一杯50毫升水能溶解(    )克食盐。
一杯100毫升水能溶解(    )克食盐。
一杯(    )毫升水能溶解(    )克食盐。
一杯(    )毫升水能溶解(    )克食盐。
4、导入科学概念: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用红粉笔点出“一定量”、“只能”几个字,引起学生注意。)
5、学生齐读两遍得出的科学概念。

学生动手实验

通过实验,使他们对实验结果的误差进行分析,反思实验中的不足,从而体会到科学活动中严谨、认真的重要,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方法的同时,情感态度目标也得以落实,获得提升。

 四、课堂总结,延伸问题

同学们真聪明,这节课我们做实验得出了一条科学概念: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还会通过这条概念来进行拓展知识。这些盐水扔掉怪可惜的,有什么办法能把盐和水分开呢!我们把盐水收集起来,下节课来研究这个问题。


引起学生对实验后用品的关注,意识到资源的节约利用,更把探究活动延伸下去,拓展开来。

板书设计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组  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溶盐量











一杯50毫升水能溶解(    )克食盐。
一杯100毫升水能溶解(    )克食盐。
一杯(    )毫升水能溶解(    )克食盐。
一杯(    )毫升水能溶解(    )克食盐。
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8-27 11:28:46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实验课,是让学生充分动脑和动手的课。在开始教学的时候,我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这一环节,以致于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非常有序,实验结果误差也不大。并指导学生把提出的问题进行细致研究,以及围绕研究的问题做好相应的准备。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盐的研究活动,首先应让学生充分地讨论,以明确研究的方法和目标,这些问题都是会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这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这是学生们在观察了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探究过食盐在水中怎样溶解得快之后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所以让学生在活动中认真细致的观察。

    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实验成功与否的基础,孩子们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进行交流。在大家的互相补充下,实验的操作过程考虑的更加完整和具体,如怎样加入食盐、怎样搅拌、怎样计量、怎样可以看作是不溶解了、溶解了多少以哪一次为界限等。他们在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获取最佳方案。

方案的设计是到位的,因此,实验的操作也水到渠成,实验的结果也非常接近,从实验的现象中,孩子们直观的感知到,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研究结束,学生不仅知道了自己小组的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还应了解其他小组的研究结果。由于时间的关系,对于各组的研究结果讨论的时间太少,分析不到位,不能让学生自己充分找出实验成功或者是失败的原因。

科学实验课的步骤不外乎“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但是如何将这些环节演绎得更自然,让教学更有实效性,这是值得我们永远研究的课题。我们要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参与者,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去探究,以达到有效探究之目的。

总的来说,学生比较喜欢上这堂课,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9 18: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