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624|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年级数学《毫米 分米的认识 》听课心得笔记评课记录 ...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12 11:00: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评课:《毫米、分米的认识》

在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三届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中,我有幸观摩了山东王晓芳老师的一节《毫米、分米的认识》,很有感触:

在本节课中,首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老师为孩子们准备的学具充分,三个信封层次分明,操作起来简单易行,为本节课学生的学习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不易实施,让学生准备他们没法做,教师准备太麻烦。

其次,本节课的还有一个亮点,课堂上老师努力为孩子们在脑海建立一把小尺子,“闭上眼,想想1分米有多长?”“闭上眼,想想1毫米有多长?”“闭上眼,老师说长度单位,你在心里想,并用手势比划出来,看谁比得准。比划完后,睁开眼看看,同桌互相看一看,比划对吗?同学们心中这把尺子是越来越准确了。”这些方法的应用让孩子们对分米、毫米的认识更具体,应用起来也会更得心应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8-12 11:01:07 | 只看该作者
分米与毫米的认识评课
   教研室对数学“学程导航”的教学范式划分成了三个基本环节:自学——展示——检测。

        今天樊老师的课堂旧书紧紧围绕这三个环节展开的:

    首先,樊老师精心设计了课前预习单,让孩子通过看书、思考、操作等活动,初步了解分米与毫米的相关基础知识,把学生有能力自学的内容都放到了课前、做到了学习前置,问题前置。

        而后就是学生展示的环节,樊老师让孩子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成果,让每一个孩子都在组内展示。课中,老师把学生有能力讲的问题让孩子到前面来讲,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种交流真正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学习场上的多向交流,使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落到实处。当然老师的适时顺学而导也非常精彩,能及时根据学习状态和生成,捕捉最佳教学时机,提高课堂效率。

           最后,樊老师还留了充足的时间让孩子联系,这样及时的检测能巩固孩子的认知。

当然,由于孩子还只有而年级,在展示时有部分学生做得很好,还有部分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想这就需要我们仔细思考对策,让每个孩子都能大胆展示,完整表述自己的想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8-12 11:01:25 | 只看该作者
《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评课
前几天我听了钱莉教学的《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在本课的教学上,教者力求做到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充分参与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的能力。  

1. 关注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教者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事物――硬币、硬卡和手机。让学生在用手夹或捏的动手操作中,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从而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
  本课中,教者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中,借助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大量活动,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教师只是起到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让学生测量自己喜欢的物体长度,学生非常愿意去做,学习积极性很高,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到数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其实数学就在身边。
3.重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本课教学中,教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让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在测量每一个物体的长度时,都是先估计,然后测量。学生在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8-12 11:01:39 | 只看该作者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
谢兵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分米、毫米做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本节课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迁移再到思维的转化一直到思维的深化,贺老师一环扣一环,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一、导课简洁、有效

课的伊始,贺老师通过简单的复习,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且用手比划出他们的长度。这样可以为后面1分米和1毫米长度的建立打下基础,导入简洁、有效。

二、导学议结合相得益彰

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新课部分贺老师把讲授和学生自学处理的很好。在教学分米时,贺老师通过一根吸管是10厘米,直接告诉孩子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这样引入了1分米。接下来贺老师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找一找等一系列有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概念。在认一认时,贺老师通过让孩子在直尺上找出其它的1分米以完善学生对1分米的认识。新课改强调对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所以在让学生比划1分米时,通过让学生在直尺上比划,试估等过程让学生反复操作以加深对1分米长度的概念。课堂上孩子找出了不少,比如:文具盒的宽度、粉笔、卡片、铅笔的长度、开关的边长等等。通过学生自主尝试、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感知新知。关于米与分米的关系,贺老师是让学生通过贴纸条游戏,先猜一猜纸条有几分米,验证出准确数值,然后贴到黑板上,贴出10分米,用米尺比一比,引出1米=10分米。这个过程既巩固1分米的概念,又培养了学生的估计能力。这个环节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处理的很好。导和议结合的很好。

在教学毫米时,贺老师是通过让孩子估测1分硬币的厚度,然后直接告诉孩子因为用厘米已经不能直接准确地量出它的厚度,通过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入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然后贺老师通过一些操作让学生感受1毫米有多长:量1分硬币的厚度,比划1毫米的长度。画出5毫米、10毫米使学生感受出毫米很小很小。这一环节教师指出思维的方向,学生根据指导要求自主学习,通过交流汇报,是对新知识获取、生成、升华的过程。

这节课是成功的,孩子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都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知识。但是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更细致地考虑孩子的情感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继续去探索、反思、逐步完善,才能臻于完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8-12 11:03:04 | 只看该作者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课后点评  

三年级数学级部  

 2月22日 下午,全体数学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了生态课堂观摩活动。二年级的梁艳霞老师的“毫米和分米的认识”,从老师到学生、从知识学习到亲身实践,老师利用各种教学技巧“吸引”着学生,调动着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小主人,积极主动。整个课堂是在一种活泼向上的氛围中快乐学习中进行着。整节课给我们三年级级部的数学教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下是三级部每位老师的评课:  

 周光贤 老师:  

1、整堂课设计非常严密,最后设计的练习有趣味性。  

2、从课堂效果看,教师真正备好了教材,把握了教学目标、知识的重难点。备好了学生,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恰当有序。  

3、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陈杰老师:  

1、          课前体验在本节课重点体现,有直观体验、亲身体验。  

2、          教师的思维敏捷,反应快,教师游刃有余。  

3、          及时渗透数学方法,特别注重小组合作意识,对学生的关爱亲情体现比较多。  

李娟老师:  

1、课堂的组织有秩序,学生学习习惯非常好。拍手鼓励这一个环节有序条理,并非一日之功。  

2、教师的语言非常精炼,没有废话不罗嗦,教师有层次的语言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3、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比如让学生准备了学具,来测量,充分利用学生的肢体让学生比划 1米 、1毫米、1厘米、1分米的长度。  

4、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李晓芳老师:  

1、          教师课堂上有激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教师注重了学生的体验中掌握知识的教学。比如用手比划一下……。  

3、          教师真正“以生为本”,让学生自主探究,养成了合作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亓学亮老师:  

听完 梁 老师的课,我想用四个字来形容,“吸引”和“自主”。整节课 梁 老师真正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以下是我听课后一点自己的看法:  

1、首先教师从旧知引入,就能看出教师很好的把握了教学的起点。从蚂蚁身长(   )引入新知探究,自然而然,而且给学生留下了悬念,学生被老师“吸引”, 带着好奇心进入了学习,这种学习无疑一定是主动的、积极的。  

2、梁老师从手中的物体引入,吸引着学生从学具中找1毫米,然后从尺子上找然后用手比划,认识了一毫米又从生活中去找一找1毫米的物体。在这里教师让学生的找一找、比划,让学生用手用脑用眼睛,实际操作又有趣味性,有理性认识也有感性形象体验,适合低年级的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无疑又是老师深层次的“吸引”,在这种吸引下,学生积极主动,乐此不疲。  

3、在“分米的认识”环节,教师在“毫米的认识”过程中学生已经有了探究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有步骤有策略的解决问题,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对学生学习策略和方法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培养。如果再扶着学生,学生会烦,放给学生,学生的学习是快乐的、大胆的、积极的、自信的。这样的教学策略能不“吸引”学生吗?  

4、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的设计层次性清晰,针对性强,可谓练习有序有效。特别精彩的是在“八戒日记”这个题目的设计上,让人感觉眼前一亮,趣味性浓,综合性强,积极性高。  

整节课的教学给我的感觉是“数学好玩”,学生玩中学,乐中学。从课堂的整体看有序、有效、有趣、有情,在自然和谐中生成,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小主人地位。  

一点浅显的建议:  

1、教师在引入1毫米的探究时,出示的物体如果学生的手中也有,让学生也能拿起来体验。最好不要直接说是1毫米,学生自己去猜测,让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来验证,生成新知比较好。  

2、在教学毫米时,教师板书课题“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后,马上用字母表示,有点仓促。对于知识的形成不够自然,如果把1厘米=10毫米总结出来后,在这里点出厘米用cm表示,mm表示毫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8-12 11:03:34 | 只看该作者
《毫米的认识》评课材料
总的说来,陈老师《毫米的认识》这节课,具有以下特点:

1、本节课,开展的活动是有效的学习活动,师生、生生多边互动,积极参与,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是的学习形式。该节课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比如量身高、量课桌、量校牌),学生在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从事数学活动。

2、“动中学,乐中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这堂课在教学过程设计上以活动为主线把“学数学”变成了“做数学”。从学生量身高产生的不同单位的实际应用引出新知,到学生用厘米单位量课桌的长以及用分米单位量各种学习用具等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知道了1分米=10厘米的实际含义。老师在课堂中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在这堂课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成为了课堂的真正主人。

3、给学生一些思维发展空间,你必会收获一片惊喜。如在交流1米=10分米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是那样的奇特与巧妙,有的认为100里面有10个10,1分米=10厘米,1米是100厘米,所以1米=10分米;有的认为课桌长50厘米,是5分米,100就是两个50厘米,所以1米=10分米……不断创造性的解释了1米=10分米,探究出各种方法,同时个性得以张扬,在交流的过程中擦撞出思维的火花,让思维达到真正的发展。

    由于这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学生的活动参与很积极,学习效果很好,为新学期的数学学习开了一个好头。当然,这与在课前的认真备课、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所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

    但是,教材挖的不够深,几毫米的学习还是不够的。导致在练习上学生出现了2厘米22毫米,而其实这个物体就是2厘米2毫米。在以后的教学中这点一定要值得思考及训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8-12 11:09:49 | 只看该作者
            评课稿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并且通过学生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回顾整堂课,我认为王霞老师在设计上对学生认识毫米和分米是比较到位的,对学生认识长度单位这类抽象的知识引导的细致,这样的教学更容易让学生建立一个空间模型,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毫米与分米的概念。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比较突出:

1、          教师的语言十分正确严密,我们知道数学是逻辑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它的任何语言都十分严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准确把握每一句话,甚至是每一个字都不能出现知识性的错误。王老师在这点上做得尤为突出。如再让学生看大屏幕找1毫米时,王老师说到:“这是一把放大的尺子。”这样就避免了学生误认为1毫米也可以是这么大的。

2、          十分注重对细节的引导。特别表现在教学毫米的环节中,如在引导出1毫米后,教师问:“1毫米有多长呢?”问题抛出后,先让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1毫米,再和同桌说一说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在通过独立思考找到1毫米之后,在进行同桌交流,最后再组织全体讨论,对1毫米的概念认识十分到位。

3、          联系生活,深化表象。在学生感知了1毫米、1分米的表象后,就设计这样的问题:“说说在我们周围,哪些事物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在我们周围,哪些事物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丰富加深1毫米、1分米的表象,同时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会数学与周围生活的密切联系。

4、          环节设计扎实有效。特别是在教学毫米时,王老师设计了以下环节:1、从尺子上找出1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2、感受1毫米,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用手势比划。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事物的厚度是1毫米。3、画一画,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毫米的线段。4、数出1厘米中有几个1毫米,理解厘米和毫米的关系。5、在生活中找一找1毫米的应用,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所有的环节环环相扣,逐步深入,缺一不可。

总体而言,这个教学流程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可以感觉到教师在备课时下了一番功夫。教师通过大量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参与面广,活动量大,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且课堂气氛融洽,学生联系生活,深化概念,对于学生的后阶段的学习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0 05: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